一种绿原酸结肠靶向口服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50788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绿原酸结肠靶向口服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其中,口服制剂按照从内向外的顺序为5层结构,其中内核为绿原酸,包覆所述内核的为海藻酸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绿原酸结肠靶向口服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靶向口服制剂制备
,具体涉及一种绿原酸结肠靶向口服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A)是金银花、杜仲等药材中的重要活性成分,也是具有重要应用开发前景的多酚类活性物质。研究表明CA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抗炎、抗病毒、降血压等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CA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但是CA是脂溶性药物,难溶于水,在肠道中吸收差,所以使其应用受到很大的阻碍。在所有给药途径中,口服途径是最传统、方便和易于被患者接受的给药方式。口服肠靶向给药控释系统可以保护药物在胃内完整,进入小肠后再按照设定的要求释放药物,从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一方面,肠靶向控释可以降低药物对胃部的刺激,对胃起到保护作用;或是保护稳定性较差的药物(如不耐酸性以及蛋白类药物)在胃内不失活,提高药物疗效。另一方面,由于小肠是口服给药时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直接将药物靶向递送至肠部,可以提高药效、降低用药剂量;而且针对肠部疾病在病理区域直接释放药物,可以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具有控释特性的口服肠靶向缓释制剂可以控制药物释放的速率和时间,实现药物的持久释放,具有提高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用药频率的优势,对肠部疾病的治疗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临床使用的口服肠靶向缓控释制剂大多数是基于药物扩散机制设计的骨架型和贮库型制剂,常见的剂型主要有片剂、丸剂和胶囊剂等,其中骨架型制剂主要通过骨架材料的逐渐溶蚀控制药物的释放,贮库型制剂主要是薄膜包衣型制剂,主要通过包衣膜控制药物的释放。但是这些传统肠靶向制剂的制备工艺复杂,且不易吞服、释药过程可控性较差。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开发新制剂来改善传统剂型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绿原酸的临床作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绿原酸结肠靶向口服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0004]第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绿原酸结肠靶向口服制剂的制备方法,是以含有绿原酸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作为内相流体,以含有肠溶微球的海藻酸钠和SDS混合水溶液为外相流体,以Ca(NO3)2、壳聚糖、黄原胶的混合冰醋酸水溶液作为接受液,利用毛细管共挤出方法制备载药海藻酸钙

壳聚糖

黄原胶微胶囊,再在载药海藻酸钙

壳聚糖

黄原胶微胶囊外形成精蛋白膜后进一步形成一层硅凝胶膜,即得。
[0005]可选地,所述绿原酸还可以替换成其它低水溶性的中药提取物。
[0006]进一步地,所述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07]步骤一,制备肠溶微球:将羟丙甲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HPMCP)和聚丙稀酸树脂Ⅱ溶于二氯甲烷与乙醇的混合溶液制备得到内相流体一,以质量浓度为0.4~0.8%的十二
烷基硫酸钠(SDS)水溶液作为外相流体一,以去离子水作为接受液一,利用微流控装置通过乳化溶剂扩散法将所述内相流体和所述外相流体同时加入至接受液中制备肠溶微球,制备过程中每1h换一次接收液;待微球完全反应成形后,过滤并用去离子水洗涤,干燥后得到肠溶微球;
[0008]步骤二,制备载药海藻酸钙

壳聚糖

黄原胶微胶囊:将质量浓度为1~3%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水溶液作为内相流体二,在内相流体二中加入绿原酸,绿原酸在内相流体二中的终浓度为2~20mg/mL;将终浓度分别为1.4~2.6%(wt/wt)的海藻酸钠和0.05~0.2%(wt/wt)的SDS的混合水溶液作为外相流体二,在外相流体二中加入肠溶微球;将终浓度分别为6~10%(wt/wt)的Ca(NO3)2、0.035~0.065%(wt/wt)的壳聚糖、0.035~0.065%(wt/wt)的黄原胶的混合冰醋酸水溶液作为接受液二,利用毛细管共挤出方法将所述内相流体二和所述外相流体二加入至所述接受液二中制备载药海藻酸钙

壳聚糖

黄原胶微胶囊,待载药海藻酸钙

壳聚糖

黄原胶微胶囊形成后过滤;
[0009]步骤三,制备载药海藻酸钙

壳聚糖

黄原胶/精蛋白微胶囊:将载药海藻酸钙

壳聚糖

黄原胶微胶囊加入至浓度均为1~3mg/ml的硫酸鱼精蛋白

乳清蛋白混合水溶液中搅拌反应,得到海藻酸钙

壳聚糖

黄原胶/精蛋白微胶囊;
[0010]步骤四,制备海藻酸钙

壳聚糖

黄原胶

黄原胶/精蛋白/二氧化硅复合微胶囊:将海藻酸钙

壳聚糖

黄原胶/精蛋白微胶囊加入至由0.1~0.2mol/L冰醋酸溶液配制的浓度为30~60mmol/L的硅酸钠溶液中搅拌反应制备海藻酸钙

壳聚糖

黄原胶

黄原胶/精蛋白/二氧化硅复合微胶囊,待复合微胶囊形成后过滤,采用0.1~0.2mol/L冰醋酸溶液洗涤,即得。
[0011]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一中羟丙甲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HPMCP)和聚丙稀酸树脂Ⅱ的混合溶液中,HPMCP和聚丙稀酸树脂Ⅱ的质量比为1:(0.05~2)。
[0012]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一中二氯甲烷与乙醇的混合溶液是二氯甲烷和乙醇按照体积比9:1混合。
[0013]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一中内相流体一的流速为300~500μL/h,外相流体一的流速为1200~1400μL/h。
[0014]优选地,所述步骤一中内相流体一的流速为300μL/h,外相流体一的流速为1200μL/h。
[0015]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二中内相流体二的流速为10~30mL/h,外相流体二的流速为10~30mL/h。
[0016]优选地,所述步骤二中内相流体二的流速为20mL/h,外相流体二的流速为15mL/h。
[0017]第二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绿原酸结肠靶向口服制剂,是采用上述制备方法获得,所述口服制剂按照从内向外的顺序为5层结构,其中内核为绿原酸,包覆所述内核的为海藻酸钙

壳聚糖

黄原胶微胶囊,所述海藻酸钙

壳聚糖

黄原胶微胶囊表面嵌设有肠溶微球,所述肠溶微球外依次包覆有精蛋白膜和硅凝胶膜。
[0018]进一步地,所述口服制剂中的内核可以替换成其它低水溶性的中药提取物。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0]本专利技术通过微胶囊技术将绿原酸药物包封制备成可供口服的微型胶囊,可以屏蔽药物不良气味、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并且药物的释放过程更具可控
性,是一种新型的、较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绿原酸结肠靶向口服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是以含有绿原酸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作为内相流体,以含有肠溶微球的海藻酸钠和SDS混合水溶液为外相流体,以Ca(NO3)2、壳聚糖、黄原胶的混合冰醋酸水溶液作为接受液,利用毛细管共挤出方法制备载药海藻酸钙

壳聚糖

黄原胶微胶囊,再在载药海藻酸钙

壳聚糖

黄原胶微胶囊外形成精蛋白膜后进一步形成一层硅凝胶膜,即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绿原酸结肠靶向口服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制备肠溶微球:将羟丙甲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HPMCP)和聚丙稀酸树脂Ⅱ溶于二氯甲烷与乙醇的混合溶液制备得到内相流体一,以质量浓度为0.4~0.8%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水溶液作为外相流体一,以去离子水作为接受液一,利用微流控装置通过乳化溶剂扩散法将所述内相流体和所述外相流体同时加入至接受液中制备肠溶微球,制备过程中每1h换一次接收液;待微球完全反应成形后,过滤并用去离子水洗涤,干燥后得到肠溶微球;步骤二,制备载药海藻酸钙

壳聚糖

黄原胶微胶囊:将质量浓度为1~3%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水溶液作为内相流体二,在内相流体二中加入绿原酸,绿原酸在内相流体二中的终浓度为2~20mg/mL;将终浓度分别为1.4~2.6%(wt/wt)的海藻酸钠和0.05~0.2%(wt/wt)的SDS的混合水溶液作为外相流体二,在外相流体二中加入肠溶微球;将终浓度分别为6~10%(wt/wt)的Ca(NO3)2、0.035~0.065%(wt/wt)的壳聚糖、0.035~0.065%(wt/wt)的黄原胶的混合冰醋酸水溶液作为接受液二,利用毛细管共挤出方法将所述内相流体二和所述外相流体二加入至所述接受液二中制备载药海藻酸钙

壳聚糖

黄原胶微胶囊,待载药海藻酸钙

壳聚糖

黄原胶微胶囊形成后过滤;步骤三,制备载药海藻酸钙

壳聚糖

黄原胶/精蛋白微胶囊:将载药海藻酸钙

壳聚糖

黄原胶微胶囊加入至浓度均为1~3mg/ml的硫酸鱼精蛋白

乳清蛋白水溶液中搅拌反应,得到海藻酸钙

壳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杰陈荣昌冼志鸿陈丹丹胡楠卢永珍曾瑜炜柴天赐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