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手术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菌隔离装置及其装配方法、安装方法,包括:无菌罩和隔离组件;所述无菌罩由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的塑料材质的无菌罩本体组成;所述隔离组件包括第一隔离板、第二隔离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隔离板与所述第二隔离板之间的连接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无菌隔离装置的无菌罩覆盖住了机械臂上的绝大多数零部件,使处于无菌区的零部件只有器械盒、套管及套管固定座,相比于现有技术,减少了腕部单元转接件,消毒更加省时省力;无菌罩上只有用于连接无菌罩固定片的第一开口和用于穿过需要被覆盖的部件的第二开口,无额外的开孔,安装更加方便,且不存在隔离不严的风险。且不存在隔离不严的风险。且不存在隔离不严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菌隔离装置及微创手术机器人
[0001]本申请是于2021年10月29日提交的名称为“无菌隔离装置及其装配方法、安装方法”的中国专利申请202111268032.6的分案申请。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手术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菌隔离装置及微创手术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3]微创手术是指利用腹腔镜、胸腔镜等现代医疗器械及相关设备在人体腔体内部施行手术的一种手术方式。相比传统手术方式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等优势。然而,微创手术中微创器械由于受到切口大小的限制,手术操作难度大为增加,且医生在长时间手术过程中的疲劳、颤抖等动作会被放大,这成为制约微创手术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一种可以克服缺点、继承优点的微创医疗领域新技术——微创手术机器人技术应运而生。
[0004]在机器人辅助微创外科手术过程中,医生借助细长的微创手术器械实施手术操作任务,需要将与患者相邻的区域保持在无菌条件下。然而,控制手术器械运动所必需的电机、传感器、编码器和电气连接件等通常不能使用常规方法例如蒸汽、热或化学品进行消毒,因此需要将它们与手术器械进行隔离。
[0005]中国专利CN101242789B公开了一种消毒手术帷帘,“腕部单元转接件和套管转接件延伸通过帷帘的孔、,以便前臂组件和操纵器组件的剩余部分在手术过程中保持被遮蔽在病人之外。在一个实施例中,腕部单元转接件和套管转接件被制造成可再用部件,这些部件将被消毒因为它们都延伸入手术点的消毒区。腕部单元和套管转接件、可通过常规方法消毒,即蒸汽、加热和加压、化学消毒等”。在该专利方案中,处于无菌区的部件有腕部单元转接件、套管转接件和腕部单元,因此需要对它们进行消毒操作。
[0006]但上述方案存在如下问题:1、处于无菌区的零部件仍然较多,并且由于腕部单元转接件和套管转接件是固连在操作臂上的,对它们进行消毒费时费力;
[0007]2、由于腕部单元转接件和套管转接件是穿过帷帘的孔的,在实际使用时,需将两个孔对准两个部件,安装难度大,并且由于孔的存在还可能导致有缝隙、密封不严等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8]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无菌隔离装置及其装配方法、安装方法,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0009]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无菌隔离装置,包括:无菌罩和隔离组件;
[0010]所述无菌罩由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的塑料材质的无菌罩本体组成;
[0011]所述隔离组件包括第一隔离板、第二隔离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隔离板与所述第
二隔离板之间的连接装置,所述无菌罩本体固定在所述连接装置上,且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连接装置的形状相匹配,以使所述连接装置封闭所述第一开口,所述隔离组件由塑料材质形成。
[0012]进一步限定,所述所述第一隔离板上的第一预定位置设置第一通孔;
[0013]所述连接装置上设置有第二通孔;
[0014]所述第二隔离板上与所述第一预定位置相对应的第二预定位置设置有定位柱;
[0015]于所述定位柱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状态下形成所述隔离组件。
[0016]进一步限定,所述连接装置为中空的封闭环状塑料片,所述第二通孔设置于所述塑料片的环状部分。
[0017]进一步限定,所述定位柱包括一定位台阶和定位柱体,所述定位台阶成锥体、且所述锥体的小圆直径匹配所述定位柱体的直径。
[0018]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通孔还包括沿着径向外周设置的一圈第一通孔台阶面,所述第一通孔台阶面朝向所述第一隔离板远离所述连接装置的一侧。
[0019]一种无菌隔离装置的装配方法,包括:步骤S1,用于将所述无菌罩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装置,所述步骤S1包括:
[0020]控制所述无菌罩的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隔离组件的所述连接装置的预设开孔做定位处理,以使得所述无菌罩的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连接装置对齐;
[0021]对所述无菌罩的所述第一开口做连接处理以使得所述无菌罩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装置。
[0022]进一步限定,所述连接处理为加热和/或胶粘处理。
[0023]进一步限定,还包括步骤S2,用于将所述第一隔离板、所述连接装置和所述第二隔离板固定装配,所述步骤S2包括:
[0024]步骤S21:于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无菌罩固定连接的状态下,将所述连接装置按压于所述第二隔离板上;
[0025]步骤S22:传动件从下至上穿过所述第二隔离板的下安装孔,并转动一定角度以防止所述传动件掉落;
[0026]步骤S23:将顶针从上至下插入所述第二隔离板的下辅助定位孔中;
[0027]步骤S24:将所述第二隔离板按压在前述步骤形成的部件上,并使用热熔头对定位柱靠近所述第一隔离板的部分进行加热加压,完成所述固定装配;
[0028]其中,步骤S21至步骤S23的顺序可以任意互换。
[0029]一种无菌隔离装置的安装方法,提供一种从操作设备,包括从操作设备基座、立柱、被动臂、操作臂、器械连接部和滑架,所述器械连接部设置有器械盒驱动座;
[0030]将所述无菌罩的所述第二开口穿过所述器械盒驱动座,并将所述无菌隔离装置的搭扣卡接到器械盒驱动座上;
[0031]将所述无菌罩捋平使所述第二开口穿过所述器械盒驱动座、所述滑架、所述操作臂和所述被动臂,以便所述无菌罩覆盖在前述部件上;
[0032]将已位于所述被动臂上的所述第二开口扎紧以固定住所述无菌罩
[0033]进一步限定,还包括将覆盖所述滑架的所述无菌罩部分,采用松紧带固定,以减小所述无菌罩安装后的体积。
[003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无菌隔离装置的无菌罩覆盖住了机械臂上的绝大多数零部件,使处于无菌区的零部件只有器械盒、套管及套管固定座,相比于现有技术,减少了腕部单元转接件,消毒更加省时省力;无菌罩上只有用于连接无菌罩固定片的第一开口和用于穿过需要被覆盖的部件的第二开口,无额外的开孔,安装更加方便,且不存在隔离不严的风险;无菌罩的固定和无菌隔离装置组装便捷,在实际使用时的安装方法简单。
附图说明
[0035]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示意图;
[0036]图2为本专利技术无菌罩和器械盒的装配示意图;
[0037]图3为本专利技术器械盒与器械盒驱动座的装配图;
[0038]图4为本专利技术器械盒的装配爆炸图;
[0039]图5为本专利技术隐去无菌罩的隔离装置示意图;
[0040]图6为本专利技术为图5中A的放大图;
[0041]图7为本专利技术隐去无菌罩的隔离装置爆炸图;
[0042]图8为本专利技术隔离上板示意图;
[0043]图9为本专利技术图8中B的放大图;
[0044]图10为本专利技术隔离底板示意图;
[0045]图11为本专利技术无菌罩固定片示意图;
[0046]图12为本专利技术无菌罩装配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菌隔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隔离板、第二隔离板以及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用于固定无菌罩并被夹设于所述第一隔离板与所述第二隔离板之间,所述第二隔离板包括板本体,所述板本体两侧轮廓边上设有用于卡合固定的搭扣,所述搭扣与所述板本体连接处的两侧均设有缺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菌隔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板上的第一预定位置设置第一通孔;所述连接装置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隔离板上与所述第一预定位置相对应的第二预定位置设置有定位柱;于所述定位柱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状态下形成所述隔离组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菌隔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为中空的封闭环状塑料片,所述第二通孔设置于所述塑料片的环状部分。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无菌隔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包括一定位台阶和定位柱体,所述定位台阶成锥体、且所述锥体的小圆直径匹配所述定位柱体的直径。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请求不公布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唯精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