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面导风自散热车载油箱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7400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侧面导风自散热车载油箱结构,包括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的左右两侧均开有风扇槽,每个风扇槽的内部均设有散热结构,两个散热结构均包括散热扇,两个散热结构相互远离的一侧均设有受风机构,每个受风机构均包括一组受风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将运输车前进产生的风从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的侧面导入到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的内部,从而能够实现对油箱的降温,运输车前进时产生的风也能够吹动设置的一组受风轴转动,从而带动散热扇转动,无需扩大油箱面积进行散热,就能够实现对油箱进行自然散热降温的效果。效果。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侧面导风自散热车载油箱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车载油箱
,具体是一种侧面导风自散热车载油箱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运输业发展的日益繁荣,运输车量往往需要运输蔬菜或者货物很远的距离,为了避免中途缺油,运输车上往往安装大容量的油箱,但油箱内装载太多的油,如果不能持续性的对油箱散热降温,很有可能产生爆炸的风险。
[0003]目前常见的方式是增大油箱内部的面积,来进行散热,但是这种散热方式会使油箱占据更大的面积,导致使用更多液压油,液压油使用效率降低,现需要利用自然风就能够对油箱进行散热降温的装置;为此,我们提供了一种侧面导风自散热车载油箱结构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侧面导风自散热车载油箱结构。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侧面导风自散热车载油箱结构,包括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所述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的左右两侧均开有风扇槽,每个所述风扇槽的内部均设有散热结构,两个所述散热结构均包括散热扇,两个所述散热结构相互远离的一侧均设有受风机构,每个所述受风机构均包括一组受风轴,所述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的左右两侧分别开有一组侧风口,每组所述侧风口背面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侧风板,所述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的内部设有油箱。
[0007]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散热扇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带动轴,每个所述带动轴的外表面均转动连接有固定片,每个所述固定片的外表面均与风扇槽的内壁固定连接。
>[0008]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带动轴的外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受风百叶,每个所述受风百叶的外表面均与一组受风轴固定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一组垫板,一组所述垫板的上表面均与油箱的底面固定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的内底壁开有一组底部通风口,所述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的上表面开有一组顶部通风口。
[0011]进一步的,所述油箱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轴,每个所述固定轴均贯穿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的外表面并延伸至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的上方,每个所述固定轴的外表面均与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固定连接,每个所述固定轴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
[0012]进一步的,所述油箱的内部设有注油管,所述注油管贯穿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的外表面并延伸至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的上方,所述注油管的外表面与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固定连接,所述注油管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封盖。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该侧面导风自散热车载油箱结构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0014]1、通过设置的侧风口和侧风板之间的配合,能够将运输车前进产生的风从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的侧面导入到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的内部,从而能够实现对油箱的降温,运输车前进时产生的风也能够吹动设置的一组受风轴转动,从而带动散热扇转动,无需扩大油箱面积进行散热,就能够实现对油箱进行自然散热降温的效果,避免了液压油使用效率低下。
[0015]2、通过设置的底部通风口和顶部通风口,可使油箱的通风性能更好,有利对油箱的散热,通过设置的固定轴和固定板之间的配合,能够更稳固的将该装置固定在车辆的外表面,增加了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隐藏油箱的立体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受风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散热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2风扇槽、3受风机构、301受风百叶、302受风轴、4散热结构、401散热扇、402固定片、403带动轴、5垫板、6侧风口、7侧风板、8油箱、9底部通风口、10顶部通风口、11固定轴、12固定板、13注油管、14封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22]参见图1~图4,本技术的侧面导风自散热车载油箱结构,包括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1,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1的左右两侧均开有风扇槽2,每个风扇槽2的内部均设有散热结构4,两个散热结构4均包括散热扇401。
[0023]使用设置的散热扇401,能够对油箱8进行散热吹风降温,设置的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1的外表面应设有能够使油箱8与车辆相接的通孔。
[0024]两个散热结构4相互远离的一侧均设有受风机构3,每个受风机构3均包括一组受风轴302,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1的左右两侧分别开有一组侧风口6,每组侧风口6背面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侧风板7,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1的内部设有油箱8。
[0025]使用设置的侧风口6和侧风板7之间的配合,能够对油箱8进行降温散热,设置的侧风板7的倾斜角度必须是锐角。
[0026]两个散热扇401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带动轴403,每个带动轴403的外表面均转动连接有固定片402,每个固定片402的外表面均与风扇槽2的内壁固定连接。
[0027]使用设置的固定片402,能够起到固定整个散热结构4的作用,散热结构4应该选用钢性较强的材质以避免损坏。
[0028]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中的每个带动轴403的外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受风百叶301,每个受风百叶301的外表面均与一组受风轴302固定连接,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1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一组垫板5,一组垫板5的上表面均与油箱8的底面固定连接。
[0029]使用设置的垫板5,能够使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1与油箱8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
而能够有利于对油箱8的散热。
[0030]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1的内底壁开有一组底部通风口9,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1的上表面开有一组顶部通风口10;设置的油箱8和底部通风口9,能够充分的利用到从装置上方和下方通过的风。
[0031]油箱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轴11,每个固定轴11均贯穿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1的外表面并延伸至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1的上方,每个固定轴11的外表面均与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1固定连接,每个固定轴11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2。
[0032]使用设置的固定轴11和固定板12之间的配合,能够将装置更稳固的安装在车辆的外表面上。将装置上的固定板12紧贴车辆的外表面,然后用螺丝或者焊接的方式安装在车辆外表面,通过设置的垫板5,能够将油箱8和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1之间保留一定的空隙。
[0033]油箱8的内部设有注油管13,注油管13贯穿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1的外表面并延伸至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1的上方,注油管13的外表面与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1固定连接,注油管13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封盖14。
[0034]设置的注油管13与封盖14之间的螺纹连接,能够保证油箱闭合且封盖14不脱落足以,应避免螺纹连接程度过长而造成的添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面导风自散热车载油箱结构,包括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1)的左右两侧均开有风扇槽(2),每个所述风扇槽(2)的内部均设有散热结构(4),两个所述散热结构(4)均包括散热扇(401),两个所述散热结构(4)相互远离的一侧均设有受风机构(3),每个所述受风机构(3)均包括一组受风轴(302),所述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1)的左右两侧分别开有一组侧风口(6),每组所述侧风口(6)背面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侧风板(7),所述车载油箱自然散热壳(1)的内部设有油箱(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面导风自散热车载油箱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散热扇(401)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带动轴(403),每个所述带动轴(403)的外表面均转动连接有固定片(402),每个所述固定片(402)的外表面均与风扇槽(2)的内壁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面导风自散热车载油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带动轴(403)的外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受风百叶(301),每个所述受风百叶(301)的外表面均与一组受风轴(302)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面导风自散热车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隽凤辉
申请(专利权)人:十堰华利通液压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