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4298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披露了一种固定组件,用于将散热风扇固定于壳体上。该固定组件至少包括:帽体,其具有缓冲部、扣合部以及贯穿通道,且该帽体用以设置于散热风扇框架上的第一孔洞,其中缓冲部设于帽体的顶端,扣合部设于帽体的末端且具有一容置空间以及一抵挡部,贯穿通道由缓冲部延伸至扣合部;以及钉体,其具有头部以及固定部,该头部设于该钉体的顶端,该固定部设于该钉体的末端,该固定部用以贯穿壳体的第二孔洞以及帽体的贯穿通道,并容置于帽体的容置空间且与抵挡部相抵顶,以使钉体与帽体相卡扣而使散热风扇固定于壳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固定组件可以容易地将散热风扇组装固定于壳体上,以提升组装效率及降低组装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固定组件,特别涉及一种用以将散热风扇组装于壳体上 的固定组件。
技术介绍
电源供应器为各种电器设备,例如计算机、服务器网络设备,维持正常 运作所不可或缺的电子装置,但由于电源供应器呈现出持续朝高功率发展的 趋势,且电源供应器在运作的过程中内部电子组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因此 若无法适当地将内部电子组件所产生的热量排出,则将使内部温度升高,进 而影响电源供应器的正常运作。为解决散热问题,电源供应器的壳体内侧通 常会安装散热风扇,以提供强制气流达到辅助散热的目的。相同地,计算机 或服务器等电器设备在运作时也会存在散热问题,因此也须在计算机或服务 器等电器设备的壳体内侧安装散热风扇,以提供强制气流达到辅助散热的目 的。一般而言,散热风扇会利用固定组件,例如螺丝和螺帽的组合来将散热 风扇固定于电源供应器的壳体内侧或是计算机主机的壳体内侧。请参阅图1 , 其为示出了以传统固定组件将散热风扇组装于电源供应器的壳体内侧的结构分解图。如图所示,电源供应器1包括多个固定组件10、第一壳体11、 第二壳体12以及散热风扇13,其中每一固定组件10由螺丝14以及螺帽15 所组成。第一壳体11与散热风扇13对应的区域具有一通风口 111以及一体 成形设置的网架112。另外,第一壳体11还具有多个第一孔洞113,而第二 壳体12则具有容置部,以用于放置电路板121。散热风扇13的框架具有多 个第二孔洞131,其分别与第一壳体11的多个第一孔洞113相对应设置,而 多个螺丝14与多个螺帽15则用来使散热风扇13锁固于第一壳体11的内侧。 传统的电源供应器1的组装方式如下首先,将散热风扇13放置于第 一壳体11的内侧,且将散热风扇13的多个第二孔洞131对准第一壳体11 的多个第一孔洞113。然后,将多个螺丝14分别贯穿第一壳体11的多个第 一孔洞113与散热风扇13的多个第二孔洞131,之后利用多个螺帽15与多 个螺丝14相锁合,进而使散热风扇13固定于第一壳体11的内侧面。接着, 将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12组合,即完成电源供应器1的组装。虽然,传统的固定组件10可使散热风扇13固定于第一壳体11的内侧 面,但是现有的散热风扇13使用螺丝14搭配螺帽15来进行固定组装,而 螺丝14与螺帽15的组合与拆卸需使用工具来协助,组装上极为不便。另外, 当螺丝14与螺帽15间未锁紧或是因电源供应器1运作振动而造成松脱时, 会使第一壳体11与散热风扇13间形成空隙,因此当电源供应器10运作时, 散热风扇13便会因振动摩擦而产生噪音。因此,如何发展出一种可改善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的固定组件,实为目 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以将散热风扇组装于壳体上的固定 组件,以解决现有的固定组件将散热风扇固定于壳体内侧时,需使用工具辅 助才能完成组装,从而降低生产效率、增加人力成本、以及无法有效减震以 抑制噪音等缺点。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定组件,其可以容易地将散热风扇组 装固定于壳体上,以提升组装效率以及降低组装成本。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固定组件,以用于 将一散热风扇固定于一壳体上,其中该散热风扇具有包括至少一第一孔洞的框架且该壳体具有至少一第二孔洞。该固定组件至少包括 一帽体,其具有 一缓冲部、 一扣合部以及一贯穿通道,该帽体用以设置于该散热风扇的该框 架的该第一孔洞,其中该缓冲部设于该帽体的顶端,该扣合部设于该帽体的 末端且具有一容置空间以及一抵挡部,该贯穿通道由该缓冲部延伸至该扣合 部;以及一钉体,其具有一头部以及一固定部,该头部设于该钉体的顶端, 该固定部设于该钉体的末端,该固定部用以贯穿该壳体的该第二孔洞以及该 帽体的该贯穿通道,并容置于该帽体的该容置空间且与该抵挡部相抵顶,以 使该钉体与该帽体相卡扣而使该散热风扇固定于该壳体。 本专利技术的固定组件可以容易地将散热风扇组装固定于壳体上,以提升组 装效率及降低组装成本。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固定组件可以提供缓冲以及减震的 功能,进而可以抑制散热风扇在运作时产生噪音。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了以传统的固定组件将散热风扇组装于电源供应器壳体内侧 的结构分解图。图2是示出了以本专利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固定组件将散热风扇固定于 壳体上的结构分解图。图3(a) 图3(c)是示出了使用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固定组件将散热 风扇固定至壳体上的部分截面的结构流程图。图4是示出了使用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固定组件将散热风扇固定至 壳体上的部分截面结构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 2:电源供应器10、20:固定组件11、 21:第一壳体12、22:第二壳体13、 23:散热风扇14:螺丝15:螺帽111、211:通风口112、 212:网架113、233:第一孔洞121、 221:电路板131、213:第二孔洞21a:内侧面21b:外侧面24:钉体25:帽体231:框架232:扇叶241:头部242:固定部243:卡合部244:延伸柱245:定位部246:定位块251:缓冲部252:扣合部253:容置空间 254:抵挡部255:中空柱体 256:贯穿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体现本专利技术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面的说明中详细叙述。 应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能够在不同的形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均不脱离本专利技术 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不是用以限制 本专利技术。请参阅图2,其示出了以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固定组件将散热风扇 固定于壳体上的结构分解图。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固定组件20应用于例 如但不限于电源供应器2中,以将散热风扇固定于壳体上。在本实施例中, 电源供应器2包括多个固定组件20、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22以及散热风 扇23,其中每一固定组件20由一钉体24以及一帽体25所组成。第一壳体 21与散热风扇23对应的区域具有一通风口 211以及一体成形设置的网架 212。另外,第一壳体21还具有多个第一孔洞213,而第二壳体22与第一壳 体21组合后定义一容置部,以用于容置电路板221。散热风扇23具有框架 231以及扇叶232,其中散热风扇23的框架231上具有多个第一孔洞233, 其分别与第一壳体21的多个第一孔洞213相对应设置,而多个固定组件20 则用来使散热风扇23组装固定于第一壳体21的内侧面。请再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帽体25包括一缓冲部251、一扣合部252 以及一中空柱体255,其中,中空柱体255设置且连接于缓冲部251及扣合 部252之间,而扣合部252设于帽体25的末端,以用于当帽体25置入散热 风扇23的第一孔洞233时与散热风扇23的框架231相抵顶而扣合。扣合部 252内具有一容置空间253与抵挡部254。此外,缓冲部251设于帽体25的 顶端,且缓冲部251的面积大于第一孔洞233的面积,因此当帽体25置入 第一孔洞233内时,缓冲部251将与散热风扇23的框架231相抵顶而使帽 体25定位于散热风扇23的框架231上。在本实施例中,缓冲部251可为但不限于圆形片状构造。此外,帽体25 还包括一贯穿通道256,其贯穿缓冲部251的中央区域以及中空柱体255,而与扣合部252的容置空间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固定组件,用于将一散热风扇固定于一壳体上,其中该散热风扇具有包括至少一第一孔洞的框架且该壳体具有至少一第二孔洞,该固定组件至少包括: 一帽体,其具有一缓冲部、一扣合部以及一贯穿通道,该帽体用以设置于该散热风扇的该框架的该第一孔洞,其中该缓冲部设于该帽体的顶端,该扣合部设于该帽体的末端且具有一容置空间以及一抵挡部,该贯穿通道由该缓冲部延伸至该扣合部;以及 一钉体,其具有一头部以及一固定部,该头部设于该钉体的顶端,该固定部设于该钉体的末端,该固定部用以贯穿该壳体的该第二孔洞以及该帽体的该贯穿通道,并容置于该帽体的该容置空间且与该抵挡部相抵顶,以使该钉体与该帽体相卡扣而使该散热风扇固定于该壳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家堃彭仁杰
申请(专利权)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