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装置及其培养容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2836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附件装置及其培养容器,旨在不改进现有例如商用培养容器的前提下,通过增加附件装置的设计,不仅解决原有培养容器的盖体易脱落的问题,还进一步实现附加功能,例如优选地能够防止培养液泼洒与污染,以更加便于移动和运输。该附件装置,用于连接细胞/微生物培养容器,并与其构成同一培养容器腔体,它包括具有壁体的附件侧壁、以及位于该附件侧壁上且与该培养容器相连接的连接部,该连接部在附件侧壁上远离该培养容器的培养区的一端构成第一连接部,该连接部在附件侧壁上靠近该培养容器的培养区的一端构成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被构造成能够在不需要改进该培养容器的原有部件的情况下分别与该培养容器相连接。别与该培养容器相连接。别与该培养容器相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附件装置及其培养容器


[0001]本技术涉及细胞/微生物培养
,尤其是用于培养细胞/微生物的培养容器,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细胞/微生物培养容器的附件装置及其培养容器。

技术介绍

[0002]培养容器是进行小规模培养的生物学器具,通常用于培养细胞和微生物。常见的此类细胞/微生物培养容器包括例如培养板(也称多孔培养板)、培养瓶和培养皿等。现有技术中普遍使用的细胞/微生物培养容器通常由含有培养区的本体和与其相搭配的盖体组成。其中,为了确保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培养容器内的气体交换,盖体通常可松脱地(例如多孔培养板、培养皿)或者非密封地(例如普通培养瓶)盖设在本体上;而对于设置有密封盖体的培养瓶,在进行气体交换时则需要松开其密封盖体,以在盖体与瓶颈的连接处形成间隙从而满足气体交换的需求。因此,对于这些能够实现气体交换的培养容器,尤其是培养皿,盖体极易松脱,在被携带从一个实验室到达另一个实验室的跨区域转移中、或者在发生意外触碰等情况下,经常导致液体泼洒的问题,并且在气体交换时容易造成细胞培养液污染,特别是细菌及真菌污染。
[0003]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对于由盖体与含有培养区的单腔体本体或者多腔体(或多孔)本体组成的培养皿或者多孔培养板,现有技术通常在该培养容器本体外壁和与其相对应的盖体内壁上设置连接结构(如螺纹或者卡合部)连接本体和盖体,从而防止盖体松脱且(如有需要)实现进一步的密封,并且同时,在盖体上开孔并在孔中或者孔下方设置能够通透气体或者过滤空气的膜,以进行气体交换并防止污染。对于包括具有开口的瓶体、与瓶体的开口端固定连接的瓶颈以及瓶盖的细胞培养瓶,现有技术中的改进基本上是:将该瓶盖构造成能够密封地连接在瓶体上,同时在瓶盖顶壁上开孔并在其下设置能够进行气体交换的膜,从而在防止培养液漏出、污染的同时使得气体能够出入瓶体,保证细胞正常生长。
[0004]可见,现有技术中均是针对培养容器原有部件(尤其是针对原有盖体)的改进。这些改进虽然能有效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然而,一方面上述改进需要对培养容器的原有组成部件进行特殊加工,而不方便在实验室中操作,且另一方面,上述经过改进的培养容器无法与目前被普遍认可使用的商用培养容器兼容使用,重新购买全新的改进培养容器不仅会导致成本大幅度地增加,还存在着使用信任度的问题,而部分替换则会造成现有培养容器的原有相应部件的浪费,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针对多孔培养板或者培养皿,鲜有改进方案被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用于细胞/微生物培养容器的附件装置及其培养容器,该附件装置可以操作方便地附加和安装在例如实验室中现有的培养容器上,尤其是可以与被普遍认可并使用的商用培养容器兼容使用,同时,该附件装置能够解决上述的现有培养容器的盖体易松脱的技术问题,并且还能够根据需要而赋予组装后的培养
容器附加的功能,其中优选地,进一步地在确保气体交换的同时防止漏液、和/或培养液污染,使得该培养容器更便于在移动、运输中使用。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附件装置,用于连接细胞/微生物培养容器,并与该培养容器构成同一培养容器腔体,该附件装置包括具有壁体的附件侧壁、以及位于该附件侧壁上且与该培养容器相连接的连接部,其中,该连接部在该附件侧壁上远离该培养容器的培养区的一端构成第一连接部,该连接部在该附件侧壁上靠近该培养容器的培养区的一端构成第二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和该第二连接部被构造成能够在不需要改进该培养容器的原有部件的情况下分别与该培养容器相连接。
[0007]在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组合培养容器,用于细胞/微生物培养,包括盖体和含有培养区的本体,该组合培养容器还包括如上所述的附件装置,其中,位于该附件侧壁上且与该盖体连接的该连接部构成第一连接部,位于该附件侧壁上且与该本体连接的该连接部构成第二连接部,其中,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盖体固定连接,和/或该第二连接部与该本体固定连接。优选地,该固定连接为粘合连接。
[0008]根据本技术,该细胞/微生物培养容器是指主要用于小规模地培养细胞或者微生物的培养容器。在这里,用语“细胞/微生物”用于指代其培养的培养容器类型,例如可以为多孔培养板、培养皿、培养瓶或者其他适用的培养容器,而不用于限定培养物种类。该培养容器可以是任何能够独立(即在不装配上述附件装置的情况下)完成培养,但是同时却存在上述易松脱/进而进行密封的技术问题和/或有待增加其他附加功能的自制或者商用的细胞/微生物培养容器。在根据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该培养容器为商用的标准培养容器(例如但不限于Nunc,Corning,Eppendorf,Millicell、LuxCell、BKMAM、NORMAX、NEST等实验室用的商用培养容器)。该商用的标准培养容器的孔数或者尺寸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如培养物数量、类型和特性等)进行选取,常见的例如有96孔、48孔、24孔、12孔和6孔的多孔培养板,尺寸为25mm,60mm,100mm的圆形或者矩形培养皿,体积为4

250mL的培养瓶等;该商用的标准培养容器也可以是光学成像使用的共聚焦培养皿,其多用于结合荧光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成像表征手段的原位(in situ)实验。
[0009]根据本技术,该附件装置与该培养容器构成同一培养容器腔体是指,该附件侧壁所形成的腔体与该培养容器原本具有的腔体形成连续的同一培养容器腔体。在该培养容器(例如多孔培养板)原本具有多个腔体(或孔)的情况下,根据使用的实际需要,该培养容器原本具有的至少两个腔体可以共同设置一个该附件侧壁所形成的腔体;或者也可以优选地,该培养容器原本具有的腔体与该附件侧壁所形成的腔体一一对应。该附件侧壁所形成的腔体可以具有与该培养容器原本所具有的腔体相同或者不同的横截面形状或者尺寸。
[0010]根据本技术,该附件侧壁包括壁体,以构成该附件装置的主体结构。该壁体可以为直线型的壁部,或者可以被构造成至少在邻接该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能够缓减培养液晃动的壁部,例如曲折形壁部或者弧形壁部等,以缓减培养液因移动过程中的晃动而发生泼溅,并且可以在设置了诸如气体交换等附加功能区域的情况下根据需要增大其作用表面。从整体形状而言,该壁体可以沿着该培养容器的纵向方向延伸,也可以从该第二连接部朝向该第一连接部相对于该培养容器的纵向方向倾斜地延伸。在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当该培养容器具有多个培养容器腔体时,该壁体可以被构造成从该第二连接部朝向该第一连接部相对于该培养容器的纵向方向倾斜地延伸,并相互交汇连接在一起,这样的构
造确保了对应于该培养容器的多个腔体的该附件侧壁的壁体能够整体地连接在一起,而无需附加地在该附件装置上设置将其连接在一起的结构。
[0011]该附件侧壁还可以包括裙边结构,该裙边结构相对于该附件侧壁的壁体所形成的腔体向内或者向外伸出;优选地,该裙边结构沿着该壁体所形成的腔体的端面周向向内或者向外延伸而出。该裙边结构为该附件装置与该培养容器的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附件装置,用于连接细胞/微生物培养容器,并与所述培养容器构成同一培养容器腔体,所述附件装置包括具有壁体的附件侧壁、以及位于所述附件侧壁上且与所述培养容器相连接的连接部,其中,所述连接部在所述附件侧壁上远离所述培养容器的培养区的一端构成第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在所述附件侧壁上靠近所述培养容器的培养区的一端构成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被构造成能够在不需要改进所述培养容器的原有部件的情况下分别与所述培养容器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容器为多孔培养板、培养皿或者培养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壁体为直线型的壁部,或者被构造成至少在邻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能够缓减培养液晃动的壁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附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能够缓减培养液晃动的壁部为曲折形壁部或者弧形壁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件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整体形状而言,所述壁体沿着所述培养容器的纵向方向延伸,或者从所述第二连接部朝向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于所述培养容器的纵向方向倾斜地延伸。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附件侧壁还包括裙边结构,所述裙边结构相对于所述附件侧壁的所述壁体所形成的腔体向内或者向外伸出。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附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裙边结构沿着所述壁体所形成的腔体端面周向向内或者向外延伸而出。8.根据权利要求6或者7所述的附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裙边结构的形状为凸台、翼片或其组合。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附件侧壁上还设置有附加功能区域。10.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附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容器原本不具有盖合时的连接结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培养容器形状适配连接或者通过粘合连接。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附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通过其所位于的所述附件侧壁直接与所述培养容器形状适配地卡合。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附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部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被构造成能够与所述培养容器形状适配地卡合。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附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设置有卡合件。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附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件为密封圈或者卡舌结构。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附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还设置有构造成能够限定所述密封圈的位置的限位结构。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附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通过其所位于的所述附件侧壁直接与所述培养容器形状适配地连接,且对应于所述连接部的所述附件侧壁的尺寸大小被构造成大于所对应的所述培养容器的尺寸大小,其中,所述附件侧壁在与所述培养容器的连接处形成能够部分地或者全部地容置所对应的所述培养容器的容纳腔,并且,在所述附件侧壁外侧设置有卡爪,所述卡爪被构造成能够防止所述培养容器从所述容纳腔中
松脱。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附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爪可拆卸地或者一体地安装在设置在所述附件侧壁外侧的卡爪安装部上。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附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景戴陆如
申请(专利权)人:国科温州研究院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