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续钢构体微轨双线轨道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08879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续钢构体微轨双线轨道梁,包括左跨、中跨、右跨、左墩、第一桥墩、第二桥墩、右墩和轨道梁;左跨一端设置于左墩和第一桥墩之间,中跨设置于第一桥墩和第二桥墩之间,右跨设置于第二桥墩和右墩之间;左跨、中跨和右跨上设置轨道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轨道梁,采用钢结构的连续刚构体系结构,钢轨道梁轻巧美观,跨越能力强,钢轨道梁制作精度高,线型容易控制,易于保证梁体及支座的受力性能,同时也有利于装配式技术的应用。克服简支轨道梁的诸多局限性,增强了轨道梁的跨越能力,也使线路平顺度、乘车舒适度及行车速度也得到有效提高,利于优化线路的灵活性及更好的景观效果。适用于复杂环境的单轨线路的建设,应用前景广阔。应用前景广阔。应用前景广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续钢构体微轨双线轨道梁


[0001]本技术涉及微轨道梁系统
,特别是一种连续钢构体微轨双线轨道梁。

技术介绍

[0002]当前,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了解决交通拥堵和人们的出行需求,在特大型、大中型城市都已建设并发展出了多种形态复合的公共交通系统。智能微轨——基于个人捷运系统(Personal Rapid Transit)理念而诞生的小运量(3~6人)轨道梁交通系统,则因其灵活的轨道梁系统、零等待、安装块、易修建、占地少、成本低、无污染、低能耗等多方面的优势在未来的公共交通系统中具有极大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0003]本质上来讲,智能微轨仍从属于单轨交通领域,从线路条件、车辆设备、信号、道岔和轨道梁系统均和城市单轨交通系统高度的相似。可将智能微轨视为城市轨道梁交通系统的一个较小的演变分支。近百年年,轨道梁交通从最早的有轨电车到目前最先进的磁悬浮列车,内容形式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众多的轨道梁交通方式中,跨坐式轨道梁交通是一种车辆直接骑跨在单根轨道梁上运行的特殊轨道梁交通方式,它具有占地少、噪声低、污染小、造价低、爬坡能力强、小半径(正线150m)等特点,既可以作为中小城市的主要轨道梁交通形式,也可作为大城市轨道梁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0004]2004年,中国重庆从日本引进跨坐式单轨交通系统,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而建设并成功运营的国内第一条跨坐式单轨交通线路,即重庆轨道梁交通二号线。重庆轨道梁交通二号线全长19.15公里,共设8座站,轨道梁主要采用850mmX1500mm的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梁。我国《跨坐式单轨交通设计规范》亦规定,轨道梁应优先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0005]智能微轨一般修建在城区内,沿线既有建筑物较多,地形地貌复杂,线位为曲线段的位置较为常见,传统的简支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梁为20~24m左右,当增大跨径时,会存在主梁线性精度控制不足、运输吊装起重量大、施工不便、主梁横向刚度弱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续钢构体微轨双线轨道梁,该轨道梁适用于复杂环境的单轨线路的建设。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8]本技术提供的连续钢构体微轨双线轨道梁,包括左跨、中跨、右跨、左墩、第一桥墩、第二桥墩、右墩和轨道梁;所述左跨一端设置于左墩和第一桥墩之间,所述中跨设置于第一桥墩和第二桥墩之间,所述右跨设置于第二桥墩和右墩之间;所述左跨、中跨和右跨上设置轨道梁。
[0009]进一步,所述第一桥墩和第二桥墩与中跨之间采用固结方式连接。
[0010]进一步,所述左墩和左跨之间采用铰接方式连接,所述右墩和右跨之间采用铰接方式连接。
[0011]进一步,所述轨道梁包括第一单轨梁和第二单轨梁;所述第一单轨梁和第二单轨梁并行设置于左跨、中跨和右跨上。
[0012]进一步,所述第一单轨梁和第二单轨梁为钢箱梁。
[0013]进一步,所述第一单轨梁和第二单轨梁之间通过若干平行横梁连接;所述横梁分别与第一单轨梁和第二单轨梁垂直。
[0014]进一步,所述第一单轨梁和第二单轨梁之间还设置有平联,所述平联一端与横梁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单轨梁或第二单轨梁连接。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本技术提供的连续钢构体微轨双线轨道梁,采用钢结构的连续刚构体系结构,钢轨道梁轻巧美观,跨越能力强,可通过加设横隔板提高抗扭能力和抗倾覆能力。钢轨道梁制作精度高,线型容易控制,易于保证梁体及支座的受力性能,同时也有利于装配式技术的应用。克服简支轨道梁的诸多局限性,增强了轨道梁的跨越能力,也使线路平顺度、乘车舒适度及行车速度也得到有效提高,利于优化线路的灵活性及更好的景观效果。适用于复杂环境的单轨线路的建设,应用前景广阔。
[0017]本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18]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技术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0019]图1为三跨一联连续刚构轨道梁示意简图。
[0020]图2为单轨双线结构示意简图。
[0021]图3为20m边跨跨径轨道梁箱梁结构简图。
[0022]图4为中跨跨径36m钢箱梁结构简图。
[0023]图中,1表示伸缩缝;2表示桥墩固结;3表示走行面;4表示纵向加劲肋;5表示箱梁腹板;6表示横梁;7表示导向面;8表示稳定面;9表示箱梁底板;61表示平联;62表示主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25]实施例1
[0026]为了更清楚的了解本技术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现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002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连续钢构体微轨双线轨道梁,本实施例提供的轨道梁适用于跨坐式智能微轨的连续刚构体系的钢结构轨道梁,具体为中跨跨径为36m,两侧边跨跨径为20m的三跨一联的连续刚构钢箱梁。
[0028]本轨道梁是根据已建成的跨坐式单轨轨道梁,特别是简支梁桥结构体系来确定三
跨一联的具体方案,首先根据伊朗库姆(标准跨径20m)、印度孟买(标准跨径25m)、巴西圣保罗(标准跨径30m)等工程的连续刚构轨道梁,然后结合钢《跨坐式单轨交通设计规范》、《铁路桥涵基本设计规范》等技术规范,梁扰度变形的限值,轨道梁下部限界,智能微轨的适用性等因素综合考量,并进行了适当的迭代试算,最终确定了本专利技术的连续刚构轨道梁的跨径为20m+36m(中跨)+20m(三跨一联)。
[0029]本实施例提供的连续钢构体微轨双线轨道梁,包括左跨、中跨、右跨、左墩、第一桥墩、第二桥墩、右墩和轨道梁;所述左跨一端设置于左墩和第一桥墩之间,所述中跨设置于第一桥墩和第二桥墩之间,所述右跨设置于第二桥墩和右墩之间;
[0030]所述左跨、中跨和右跨上设置轨道梁。
[0031]所述第一桥墩和第二桥墩与中跨之间采用固结方式连接。所述左墩和左跨之间采用铰接方式连接,所述右墩和右跨之间采用铰接方式连接。
[0032]本实施例的左跨、中跨、右跨分别设置为20m+36m+20m(三跨一联),三跨一联的中墩采用固结体系,边墩采用铰接体系。桥墩和各种跨之间设置有伸缩缝隙,且桥墩固结。
[0033]本实施例的轨道梁采用双线形式,且通过横向联系进行连接。
[0034]所述轨道梁包括第一单轨梁和第二单轨梁;所述第一单轨梁和第二单轨梁并行设置于左跨、中跨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续钢构体微轨双线轨道梁,其特征在于:包括左跨、中跨、右跨、左墩、第一桥墩、第二桥墩、右墩和轨道梁;所述左跨一端设置于左墩和第一桥墩之间,所述中跨设置于第一桥墩和第二桥墩之间,所述右跨设置于第二桥墩和右墩之间;所述左跨、中跨和右跨上设置轨道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钢构体微轨双线轨道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桥墩和第二桥墩与中跨之间采用固结方式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钢构体微轨双线轨道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墩和左跨之间采用铰接方式连接,所述右墩和右跨之间采用铰接方式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钢构体微轨双线轨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永书王冠军陈俊良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和冠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