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热管理架构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9009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热管理架构和车辆,汽车热管理架构,包括:空调系统、辅助加热组件和电驱系统,其中,空调系统包括:空调管路,其中,空调管路上顺次设置有压缩机、冷凝器和室外换热器;第一空调截止阀,第一空调截止阀设置在冷凝器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空调管路上;第一干燥罐和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一干燥罐和第一电子膨胀阀设置在室外换热器和冷凝器之间的空调管路上,其中,第一干燥罐和第一电子膨胀阀串联设置,第一干燥罐和第一电子膨胀阀相对第一空调截止阀并联设置,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一空调截止阀可选择地开闭。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汽车热管理架构,能够实现优化整车的功率消耗,保证整车热管理系统具有较高能效比的技术效果。技术效果。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热管理架构和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热管理架构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对新能源电池续航的追求,人们越来越重视汽车能量的有效利用并重视节约资源,动力电池包作为汽车动力的来源,为整车行驶、娱乐、空调系统等等提供能量,但受制于纯电车型能量来源单一,在电池能量没有大幅增大的情况下,增加车辆的续航和提高乘坐舒适性之间很多时候只能择其一,例如如果要增加车辆的续航则需要尽量少开空调,因为目前的空调多数是靠电池的电量直接驱动,开空调耗电量大,势必大幅减少电池的电量,缩短车辆续航,此外,除了制冷制热外,车内的其他功能,类似于除湿也均需要电池直接提供动力来源,大大影响了续航,如何优化整车的功率消耗,保证整车热管理系统较高的能效比(COP),COP=制冷量或制热量/消耗能量,也成为当今主流车企保证车辆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4]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热管理架构,包括:空调系统、辅助加热组件和电驱系统,其中,空调系统包括:空调管路,其中,空调管路上顺次设置有压缩机、冷凝器和室外换热器;第一空调截止阀,第一空调截止阀设置在冷凝器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空调管路上;第一干燥罐和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一干燥罐和第一电子膨胀阀设置在室外换热器和冷凝器之间的空调管路上,其中,第一干燥罐和第一电子膨胀阀串联设置,第一干燥罐和第一电子膨胀阀相对第一空调截止阀并联设置,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一空调截止阀可选择地开闭;辅助加热组件包括辅助热源装置和辅助加热管路,辅助热源装置设置在辅助加热管路上以用于提供热源,辅助加热管路与冷凝器连接;电驱系统包括:散热器和散热管路,散热管路与电机室连通,散热器设置在散热管路上,其中,散热管路与空调系统连接。
[0005]进一步地,第二空调截止阀,第二空调截止阀设置在室外换热器和压缩机之间的空调管路上;第三空调截止阀,第三空调截止阀设置在冷凝器和第一空调截止阀之间的空调管路上。
[0006]进一步地,汽车热管理架构还包括,空调系统还包括:空调换热器;第一空调支路,第一空调支路一端与室外换热器和压缩机之间的空调管路连接,第一空调支路的另一端与空调换热器连接,其中,第一空调支路上顺次设置有第一空调单向阀、第二干燥罐和第三电子膨胀阀;第二空调支路,第二空调支路的一端与空调换热器连接第二空调支路的另一端与压缩机连接;同轴管,同轴管分别与第一空调支路和第二空调支路连接。
[0007]进一步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三空调支路,第三空调支路的一端与冷凝器和第三空调截止阀之间的空调管路连接,第三空调支路的另一端与第一空调单向阀和第二干燥罐
之间的第一空调支路连接,其中,第三空调支路上设有第四空调截止阀。进一步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四空调支路,第四空调支路的一端与第三空调截止阀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空调管路连接,第四空调支路的另一端与第二空调支路连接,其中,第四空调支路上设有第二空调单向阀和第五空调截止阀;蒸发器管路,蒸发器管路的一端与第一空调支路连接,蒸发器管路的另一端与第四空调支路连接,其中,蒸发器管路上设有第二电子膨胀阀和蒸发器,第二电子膨胀阀用于控制蒸发器对乘员舱进行换热。
[0008]进一步地,汽车热管理架构还包括水循环组件,水循环组件包括:溢水罐;水管,水管分别与电驱系统、空调系统、电机室和电池包连接,其中,溢水罐设置在水管上;第一单向节流阀,第一单向节流阀设置在溢水罐和散热器之间的水管上;第一水泵,第一水泵设置在溢水罐和电机室之间的水管上。
[0009]进一步地,辅助加热管路上顺次设置第二水泵、辅助热源装置和暖风芯体,辅助加热组件包括:溢流管,溢流管的一端与辅助热源装置和暖风芯体之间的辅助加热管路连接,溢流管的另一端与水循环组件连接,其中,溢流管上顺次设置有感温截止部件和第二单向节流阀。
[0010]进一步地,汽车热管理架构还包括空调换热器,电驱系统包括:第一散热支路,第一散热支路的一端与空调换热器连接,第一散热支路的另一端与电机室连接。
[0011]进一步地,汽车热管理架构还包括空调换热器和电池包组件,电池包组件包括:电池管路,电池管路用于连接电池包和空调换热器,其中,电池管路还与电机室连接;电池支路,电池支路一端与电池管路连接,电池支路另一端与辅助加热组件连接;第三三通阀,第三三通阀设置在电池管路上,其中,电池支路通过第三三通阀与电池管路连接;第二三通阀,第二三通阀设置在电池管路上,其中,散热器通过第二三通阀与电池管路连接。
[0012]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汽车热管理架构。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4]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汽车热管理架构的示意图。
[0015]附图标记:
[0016]1、溢水罐;2、第一单向节流阀;3、主动进气格栅;4、室外换热器;5、散热器;6、冷却风扇;7、第一温度传感器;8、第一三通管;9、四通管;10、第一水泵;11、第二温度传感器;12、电机室;13、第三温度传感器;14、第一三通阀;15、第一电子膨胀阀;16、第一干燥罐;17、第一空调截止阀;18、第一空调三通管;19、第二空调截止阀;20、第一空调单向阀;21、第二空调三通管;22、第二干燥罐;23、同轴管;24、第三空调三通管;25、第一压力传感器;26、第四温度传感器;27、压缩机;28、压力温度传感器;29、第二单向节流阀;30、第四空调三通管;31、第三空调截止阀;32、第五空调三通管;33、第四空调截止阀;34、第二空调单向阀;35、第六空调三通管;36、第五温度传感器;37、第五空调截止阀;38、第二电子膨胀阀;39、第七空调三通管;40、第三电子膨胀阀;41、第八空调三通管;42、第六温度传感器;43、冷凝器;44、
第七温度传感器;45、第二三通管;46、单向阀;47、溢气阀;48、空调换热器;49、第三三通管;50、鼓风机;51、蒸发器;52、第二压力传感器;53、感温截止部件;54、第二水泵;55、第四三通管;56、辅助热源装置;57、暖风芯体;58、第二三通阀;59、第五三通管;60、第六三通管;61、电池包;62、第三水泵;63、第三三通阀;70、空调管路;71、第一空调支路;72、第二空调支路;73、第三空调支路;74、第四空调支路;75、蒸发器管路;76、辅助加热管路;77、溢流管;78、水管;79、散热管路;80、第一散热支路;81、电池管路;82、电池支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17]此处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热管理架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系统、辅助加热组件和电驱系统,其中,所述空调系统包括:空调管路(70),其中,所述空调管路(70)上顺次设置有压缩机(27)、冷凝器(43)和室外换热器(4);第一空调截止阀(17),所述第一空调截止阀(17)设置在所述冷凝器(43)和所述室外换热器(4)之间的所述空调管路(70)上;第一干燥罐(16)和第一电子膨胀阀(15),所述第一干燥罐(16)和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15)设置在所述室外换热器(4)和所述冷凝器(43)之间的所述空调管路(70)上,其中,所述第一干燥罐(16)和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15)串联设置,所述第一干燥罐(16)和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15)相对所述第一空调截止阀(17)并联设置,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15)和所述第一空调截止阀(17)可选择地开闭;所述辅助加热组件包括暖风芯体(57)和辅助加热管路(76),所述暖风芯体(57)设置在所述辅助加热管路(76)上以用于提供热源,所述辅助加热管路(76)与所述冷凝器(43)连接;所述电驱系统包括:散热器(5)和散热管路(79),所述散热管路(79)与电机室(12)连通,所述散热器(5)设置在所述散热管路(79)上,其中,所述散热管路(79)与所述空调系统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热管理架构,其特征在于,第二空调截止阀(19),所述第二空调截止阀(19)设置在所述室外换热器(4)和所述压缩机(27)之间的所述空调管路(70)上;第三空调截止阀(31),所述第三空调截止阀(31)设置在所述冷凝器(43)和所述第一空调截止阀(17)之间的所述空调管路(70)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热管理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空调换热器(48);第一空调支路(71),所述第一空调支路(71)一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4)和所述压缩机(27)之间的所述空调管路(70)连接,所述第一空调支路(71)的另一端与所述空调换热器(48)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空调支路(71)上顺次设置有第一空调单向阀(20)、第二干燥罐(22)和第三电子膨胀阀(40);第二空调支路(72),所述第二空调支路(72)的一端与所述空调换热器(48)连接所述第二空调支路(72)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27)连接;同轴管(23),所述同轴管(23)分别与所述第一空调支路(71)和第二空调支路(72)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热管理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三空调支路(73),所述第三空调支路(73)的一端与所述冷凝器(43)和所述第三空调截止阀(31)之间的所述空调管路(70)连接,所述第三空调支路(7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空调单向阀(20)和第二干燥罐(22)之间的所述第一空调支路(71)连接,其中,所述第三空调支路(73)上设有第四空调截止阀(33)。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热管理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
第四空调支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冬旭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