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适应循环发动机的瓣缝自补型变几何分流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8393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适应循环发动机的瓣缝自补型变几何分流环,所述瓣缝自补型变几何分流环位于发动机第一外涵和第二外涵之间,通过液压作动筒驱动,使用安装于分瓣阀体之间的扇形补偿片来填充可调机构运动时相邻阀门片间产生的缝隙,最终实现双流通面积同时控制;该机构采用逆风控制来调节发动机第一外涵与第二外涵的流通面积,与模式转换阀、导向器等其它调节机构配合,使发动机能够根据需求实现涡扇和涡喷两种模式的相互转化,从而使发动机能够在更宽的工作领域内达到最优的工作性能。该机构设计合理,传动结构简单,漏气量小,运动可靠。靠。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适应循环发动机的瓣缝自补型变几何分流环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航空航天技术中的高性能燃气涡轮发动机
,具体涉及一种自适应循环发动机的瓣缝自补型变几何分流环,用于调节发动机外涵的流通面积,以适应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的需求。

技术介绍

[0002]自适应循环发动机是指通过利用模式转换阀、涵道引射器、导向器、可调尾喷管等可调机构来改变发动机某些部件的几何形状、尺寸或者位置,从而灵活调整发动机的涵道比、增压比、涡轮前温度等循环参数的燃气涡轮发动机。自适应循环发动机应用了三外涵的关键技术,相比于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自适应循环发动机中使用了更多的新颖技术特征部件,令其能够更灵活快速地实现变循环特征,大大提升发动机的燃油效率、推力和热管理能力。
[0003]目前国外已宣布完成首台自适应循环发动机XA100的高空台测试,其所有测试指标均高于预期,说明已发展出了较为先进且成熟的自适应循环发动机可调机构方案,但详细设计方案均是严格保密的。而我国对第六代战斗机及发动机的研究仍处于原理探索阶段,缺乏具体型号研制经验,对自适应循环发动机变几何调节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适应循环发动机的瓣缝自补型变几何分流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瓣缝自补型变几何分流环位于发动机第一外涵和第二外涵之间,包括第一外涵内机匣(1)、第一外涵外机匣(2)、第二外涵外机匣(3)、阀门片(4)、连杆(5)、同步环(6)、作动筒(7)、球铰(8)、同步环支座(9)、滑块(10)、导轨(11);第一外涵外机匣(2)前段内壁有若干对第一外涵外机匣前段内壁安装凸耳(2

1),用来安装阀门片(4);阀门片(4)下端开口处设有阀门片下端开口处安装凸耳(4

1),通过螺栓连接于第一外涵外机匣前段内壁安装凸耳(2

1)上;阀门片(4)绕穿过阀门片下端开口处安装凸耳(4

1)的螺栓转动,当阀门片(4)顺时针转动到最大控制角度时,第一外涵完全打开,第二外涵关小,当阀门片(4)逆时针转动到最小控制角度时,第一外涵关小,第二外涵完全打开;阀门片(4)上端开口处设有阀门片上端开口处安装凸耳(4

2),阀门片上端开口处安装凸耳(4

2)与连杆(5)前端的连杆前端叉形结构安装凸耳(5

1)通过螺栓连接;连杆后端安装凸耳(5

2)连接于位于第一外涵外机匣(2)外壁的同步环(6)上,连杆(5)通过同步环(6)驱动;同步环(6)沿安装于第一外涵外机匣(2)外壁的导轨(11)前后滑动;同步环(6)上侧表面设有作动筒连接柱(6

1),作动筒连接柱(6

1)上安装有作动筒连杆(7

1)末端的球铰(8),同步环(6)通过作动筒连杆(7

1)驱动;作动筒(7)由作动筒连杆(7

1)与筒体(7

2)组成,作动筒连杆(7

1)前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建兴胡殿印付冬烨王荣桥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