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的风扇连接座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7781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散热器的风扇连接座结构,可设置于一散热风扇及一散热器之间,所述散热风扇可通过多个螺合件组装结合于该散热器上,而该散热器上具有多个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连接座具有一座体,该座体具有一供该散热风扇气流通过的通孔,于该座体的周缘具有多个供该螺合件穿过的穿孔,该座体的底部具有多个对应该穿孔的支撑套,该支撑套恰可伸入于该散热鳍片的间隙内,顶持支撑于该散热鳍片处,该螺合件可旋入固定于该散热鳍片间。(*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一种散热器的风扇连接座,尤其应用于具有薄形散热鳍片的散热器的风扇连接座结构。目前散热装置包括有一散热器及一散热风扇,其中散热器包含有一本体及多个设置于本体上的散热鳍片所构成,散热器是以本体贴覆于CPU上,由本体来传递CPU的热能至散热鳍片上,通过散热鳍片的设计来增加散热面积,而散热风扇系装设于散热鳍片上,散热风扇提供风力吹向散热鳍片,使散热鳍片与外界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达到散热的目的。目前散热风扇与散热器结合的方式是以螺合件锁合,螺合件锁合是于散热风扇的周缘开设有穿孔,螺丝等螺合件穿过穿孔后旋入于散热器上,旋入的方式有二种,一种对应穿孔的位置处不设置散热鳍片(或散热鳍片隔开一个位置),利用螺合件直接旋入于散热器的本体上,然而将螺合件直接旋入于散热器的本体上,散热鳍片必须有相对应的设计(不设置或隔开),如此增加制造上的程序,而且配合不同的散热要求,散热鳍片的高度亦高低不一,因此不同的散热器得选择不同长度的螺合件,徒增组装上的困扰。另一种方式是将散热风扇置于散热鳍片上,螺合件直接旋入于散热鳍片上。然而,若直接将螺合件旋入于散热鳍片上,散热鳍片将无法承受螺合件旋入的力量,螺合件旋入时会使得散热鳍片变形而无法支撑散热风扇。根据本技术所公开的散热器的风扇连接座结构,其设置于散热风扇与散热器之间,用以供散热风扇以螺合件组装结合于散热器上,其包括有一座体,座体中央具有一通孔,以供散热风扇的气体通过,于座体的四周围具有多个穿孔,可供螺合件通过,而于座体底部对应穿孔的位置处具有多个支撑套,支撑套可伸入于散热鳍片的间隙,借以顶靠住散热鳍片,使螺合件可旋入于散热鳍片间,以将散热风扇固定在散热器上。本技术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导引散热风扇气流的风扇连接座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散热器的风扇连接座结构,设置于一散热风扇及一散热器之间,散热风扇可通过多个螺合件组装结合于该散热器,该散热器上具有多个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风扇连接座有一座体,该座体有一供该散热风扇气流通过的通孔,座体的周缘有多个供螺合件穿过的穿孔,座体的底部有多个对应该穿孔的支撑套,该支撑套可伸入散热鳍片的间隙内,顶持支撑于该散热鳍片处,螺合件可旋入固定于该散热鳍片间;其中,座体四周有垂直向上及向下延伸侧墙,侧墙所构成的范围可承载散热风扇并套置于散热器的散热鳍片上;支撑套是由三个接续成U字型的外板体构成,该外板体可伸入于该散热鳍片的间隙中;支撑套内有二片内板体,该二片内板体可伸入于外板体内的散热鳍片的二侧间隙;对应散热鳍片的气流出路的侧墙有一导流部,该导流部覆盖部分气流出路;导流部是由二侧向中央弧凸;导流部向下延伸的长度为遮覆住散热鳍片高度略低于1/2或1/3;导流部向下延伸的长度为不大于散热鳍片高度的1/2或1/3。一种散热器的风扇连接座结构,设置于一散热风扇及一散热器之间,其特征在于该风扇连接座具有一座体,该座体四周具有侧墙,该座体具有一供散热风扇气流通过的通孔,且座体的周缘具有多个供螺合件穿过的穿孔,其中,对应于散热器的气流出路的侧墙延伸出一导流部,该导流部覆盖部分气流出路;散热风扇通过该风扇连接座以多个螺合件组装结合于该散热器上;导流部是由二侧向中央弧凸;导流部向下延伸的长度为遮覆住该散热鳍片高度略低于1/2或1/3;导流部向下延伸的长度为不大于该散热鳍片高度的1/2或1/3。根据本技术所公开的散热器的风扇连接座结构,其中座体对应的二侧设有导流部,导流部覆盖住部分散热鳍片的气流出路,使得气流更为集中的吹入中央及底部位置后再排出,以提高散热效率。图2所示为本技术应用于散热风扇及散热器的分解示意图,为对一热源(如CPU)进行散热,至少需有一散热器20及一散热风扇30,散热器20设置于一CPU(图中未示)上,用以传递热能,而散热风扇30可提供气流进入散热器20,以对散热器20进行散热,其中散热器20包含有一本体21及多个设置于本体21上的散热鳍片22,散热鳍片22上具有多个供螺合件40旋入结合的螺接部23;另外,散热风扇30可借由旋转叶片31而产生气流,并且具有多个结合孔32。附图说明图1A、图1B为本技术的连接座结构,其包括有一概呈四方形的座体10,座体10四周具有垂直向上及向下延伸的侧墙11、12、13、14,由侧墙11、12、13、14所构成的范围恰可承载散热风扇30及套置于散热器20的散热鳍片22上,其中座体10的中央具有一通孔15,通孔15的范围概与散热风扇30的叶片31外径相同,使得散热风扇30所产生的气流可以通过座体10的通孔15;在座体10的周缘还开设有多个穿孔16,穿孔16对应于散热鳍片22之螺接部23,以供螺合件40穿过而旋入于螺接部23。座体10底部对应于穿孔16的位置处具有多个支撑套17,支撑套17由三个接续成U字型的外板体171、172、173所构成,而其开口朝外,外板体171、172、173恰可伸入于散热鳍片22的间隙中,且外板体171、173的距离为三片散热鳍片22的距离,而于支撑套17内还具有二片内板体174、175,二片内板体174、175恰可伸入于外板体171、173内的散热鳍片22的二侧间隙。图2、图3、图4中,设置于散热风扇30及散热器20之间,用以供散热风扇30以螺合件40组装结合于散热器20上,将座体10对应于散热器20,并使座体10的支撑套17伸入于散热鳍片22的螺接部23内,外板体171、173于螺接部23三片散热鳍片22的外侧间隙,而二片内板体174、175螺接部23内的散热鳍片22的二侧间隙,使得螺接部23内的散热鳍片22皆由支撑套17所支撑顶靠,强化螺接部23内的散热鳍片22的受力能力,将散热风扇30置于座体10的上方,利用螺合件40(如螺丝)由散热风扇30结合孔32穿过,经座体10的穿孔16,再旋入于散热器20的螺接部23,由于螺接部23内的散热鳍片22皆由支撑套17所支撑顶靠,因此螺合件40可以顺利的旋入而固定于螺接部23,将散热风扇30固定于散热器20的散热鳍片22上;散热风扇30所产生的气流即可通过该通孔15而进入散热鳍片22,使气流与散热鳍片22进行热交换而排出,达到散热的目的。根据本技术所公开的散热器的风扇连接座结构,使得散热风扇30可以直接以螺合件40结合于具有薄形散热鳍片22的散热器20上,利用薄形散热器20具有较多的散热面积来增加散热效果。另外,如图5所示,其中座体10对应散热鳍片22气流出口的二侧墙11、13具有向下延伸的导流部111(侧墙13相同),导流部111向下覆盖住部分散热鳍片的气流出路,而使气流出路缩小,借由气流出路缩小而使得气流流速加快,使得气流可以吹入散热鳍片22底部位置后再排出,以更有效地提高散热效率;一般CPU是贴附于散热器20的本体底面中央部位,亦即热能集中在中央位置处,因此导流部111最佳的设计是由二侧向中央弧凸,亦即二侧覆盖的部分较少而中央覆盖的部分较多,如此将可造成气流集中效应,使得气流可以更为集中地向中央位置吹入,以获得最佳之散热效果;再者,不同规格的散热器20,其散热鳍片22的高度亦有所不同,而根据不同高度的散热鳍片22,导流部111向下延伸的长度可作弹性调整,其中以遮覆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文喜林国正林振章
申请(专利权)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