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弹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6764 阅读:2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接触弹片结构,其是由该接触弹片在安装区段的尾端向上弯折成直立的第一靠抵部,安装区段的另侧则以第一弯折部弯折至与第一靠抵部相接触后再反向回绕形成第二弯折部,而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间则构成第一弹性压缩区段,第二弯折部与搭接区段则构成第二弹性压缩区段,并将搭接区段的尾端向下弯折成紧邻安装区段的第二靠抵部,由第一、第二靠抵部分别将第一弹性伸缩区段内侧的第一弯折部及第二弯折部开口遮蔽,以进一步由第一、第二靠抵部对第二、第一弯折部产生支撑限位作用,并通过第一、第二弯折部与第一、第二弹性压缩区段共同承受压力,使其变形量增加也避免受压力作用而扭曲变形,以确保接触弹片垂直作用而维持在最佳的使用状态。(*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接触弹片结构,其主要是针对电气装置中用以构成机壳与电气电路相联结的接触弹片结构加以改良。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是为笔记型电脑等电气装置中,用以构成机壳与电气电路相联结的接触弹片结构示意图,其中,接触弹片10是由具相当弹性的金属片(铜片)所一体弯折成型,其底部为一平直的安装区段11用以与电气电路20的电路接点相焊固接合,并在安装区段11的一侧向上弯折一朝向安装区段11区域斜伸的延伸臂12,以及在紧邻延伸臂12正对于安装区段11的上方的位置弯折有一与安装区段11平行的搭区段13。于实际应用时,接触弹片10即由搭接区段13与电气装置的机壳30(或其他欲与电气电路构成联结的元件)相接触,并由延伸臂12与安装区段11间的弯折部形成一弹性支撑作用,以确实维持接触弹片10与机壳30的接触;另外,公知接触弹片10是在搭接区段13与安装区段11相对应于延伸臂12的另侧形成有一开口,其为避免搭接区段13切边对所接触的元件造成刮伤,而进一步将搭接区段13的切边朝向内侧弯折。然而,如此的接触弹片其搭接区段13切边朝向内侧弯折的构形反而会在组装时,组装人员手部的卡制而造成接触弹片10变形,也或是于运送过程中,因为相互干涉卡制或是勾到其他物件而造成接触弹片10的变形毁损,且接触弹片10的开口为开放式并无封闭,反而增加被破坏的机率,尤其在实际应用时,整体接触弹片10仅由延伸臂12与安区段11间的弯折部配合产生弹性变形作用,而容易因为过度的压制作用而疲乏变形,如图2所示,而使搭接区段13与机壳30等相关元件接触面积减少,无法如预期中确实与机壳30等相关元件接触,进而影响机壳30等相关元件与电气电路20的联结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接触弹片结构,以有效解决公知接触弹片容易相互干涉卡制,以及高压缩量容易疲乏、变形的难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接触弹片结构,其是由具弹性金属片一体弯折成底部具有平直安装区段,顶部具有平直搭接区段的弹性结构体,安装区段与电气电路接触,由搭接区段和欲与电气电路构成联结的元件接触,其中该接触弹片在安装区段的尾端向上弯折成直立的第一靠抵部,安装区段的另侧则以第一弯折部弯折至与第一靠抵部相接触后再反向迥绕形成第二弯折部,而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间则构成第一弹性压缩区段,第二弯折部与搭接区段则构成第二弹性压缩区段,并将搭接区段的尾端向下弯折成紧邻安装区段的第二靠抵部,由第一、第二靠抵部分别将第一弹性伸缩区段内侧的第一弯折部及第二弯折部开口遮蔽。其中该第一弯折部的R角小于第二弯折部的R角。该第一弯折部的R角大于第二弯折部的R角。该第二弯折部在与第一靠抵部的接触位置设有沟槽,该第一靠抵部的尾端则形成可伸入沟槽的穿伸部。该第一靠抵部的穿伸部尾端设有以防止穿伸部滑出沟槽的凸耳。该第一弯折部在与第二靠抵部的接触位置设有沟槽,该第二靠抵部的尾端则形成可伸入沟槽的穿伸部。该第二靠抵部的穿伸部尾端设有以防止穿伸部滑出沟槽的凸耳。本技术进一步由第一、第二靠抵部对第二、第一弯折部产生支撑限位作用,并通过第一、第二弯折部与第一、第二弹性压缩区段共同承受压力,使其变形量增加也避免受压力作用而扭曲变形,以确保接触弹片垂直作用而维持在最佳的使用状态。附图说明图1为公知接触弹片结构示意图;图2为公知接触弹片的变形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接触弹片结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的接触弹片结构示意图;图5A、5B为本技术的接触弹片使用状态示意图;图6A、6B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接触弹片使用状态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接触弹片结构立体图。图号说明10、接触弹片11、安装区段12、延伸臂 13、搭接区段14、第一靠抵部 15、第一弯折部16、第一弹性伸缩区段17、第二弯折部18、第二弹性伸缩区段19、第二靠抵部151、171、沟槽 141、191、穿伸部142、192、凸耳 20、电气电路30、机壳具体实施方式为能使贵审查员清楚本技术的结构组成,以及整体运作方式,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本技术接触弹片结构,其整体接触弹片的基本结构如图3及图4的实施例所示,是由铜片等弹性金属片一体弯折成底部具有一平直安装区段11,顶部具有一平直搭接区段13的接触弹片10形体,于使用时即由安装区段11与电气电路20接触,由搭接区段13与电气装置的机壳30或其它欲与电气电路20构成联结的元件接触,进而构成该元件与电气电路的联结。其中,整体接触弹片10是在安装区段11的尾端向上弯折成一直立的第一靠抵部14,安装区段11的另侧则以第一弯折部15弯折至与第一靠抵部14相接触后再反向迥绕形成第二弯折部17,其中,该第一弯折部15的开口角度是大于第二弯折部的开口角度,而第一弯折部15与第二弯折部17间则构成第一弹性压缩区段16,第二弯折部17与搭接区段13则构成第二弹性压缩区段18,并将搭接区段13的尾端向下弯折成一紧邻安装区段11的第二靠抵部19,以由第一、第二靠抵部14、19的作用分别将第一弹性压缩区段16两侧的第一弯折部15及第二弯折部17开口遮蔽,避免接触弹片10间的相互干涉卡制或与其他物件相勾持。又,整体接触弹片10于实际使用时,是可由第一、第二弹性伸缩区段16、18的弹性作用维持接触弹片10与机壳30的接触,请同时参照图5A的实施例所示,当接触弹片10受到较小压力时,由R角较大的第一弯折部15及第一弹性压缩区段16先形变,而遭受较大的压力作用时,如图5B所示,即由第一、第二弯折部15、17与第一、第二弹性伸缩区段16、18共同分担压力而形变,并且可由第一、第二靠抵部14、19分别对第二、第一弯折部17、15产生支撑限位作用,使其变形量增加也避免受压力作用而扭曲变形,以确保接触弹片10垂直作动而维持在最佳的使用状态。而如图6A的实施例所示,其中第一弯折部15的R角是小于第二弯折部17的R角,故当接触弹片10受到较小压力时,由R角较大的第二弯折部17及第二弹性压缩区段18先形变,而遭受较大的压力作用时,如图6B所示,即由第二、第二弯折部15、17与第一、第二弹性伸缩区段16、18共同分担压力而形变,同样由第一、第二靠抵部14、19分别对第二、第一弯折部17、15产生支撑限位作用,以确保接触弹片10垂直作用而维持在最佳的使用状态。再者,如图7所示,整体接触弹片10是进一步在第一、第二弯折部15、17与第二、第一靠抵部19、14的接触位置分别设有沟槽151、171,而第一、第二靠抵部14、19的尾端则形成可伸入沟槽151、171的穿伸部141、191,并且在穿伸部141、191尾端是设有凸耳142、192,以防止穿伸部141、191滑出沟槽151、171,即得以增加第一、第二靠抵部14、16对第二、第一弯折部17、15的限位作用,并确实将弹性第一、第二弯折部15、17两侧的开口封闭。如上所述,本技术接触弹片结构,提供了一可有效解决容易相互干涉卡制,以及高压缩量容易疲乏、变形等难题的接触弹片结构,于是依法提呈技术专利的申请;然而,以上的实施说明及图式所示,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之一,并非以此局限本技术,因此,凡一切与本技术构造、装置、特征等近似、雷同的,均应属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接触弹片结构,其是由具弹性金属片一体弯折成底部具有平直安装区段,顶部具有平直搭接区段的弹性结构体,安装区段与电气电路接触,由搭接区段和欲与电气电路构成联结的元件接触,其特征在于:该接触弹片在安装区段的尾端向上弯折成直立的第一靠抵部,安装区段的另侧则以第一弯折部弯折至与第一靠抵部相接触后再反向迥绕形成第二弯折部,而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间则构成第一弹性压缩区段,第二弯折部与搭接区段则构成第二弹性压缩区段,并将搭接区段的尾端向下弯折成紧邻安装区段的第二靠抵部,由第一、第二靠抵部分别将第一弹性伸缩区段内侧的第一弯折部及第二弯折部开口遮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飞鹏
申请(专利权)人:佳颖精密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