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鳍片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5863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散热鳍片组,由多个金属片堆栈排列组成,各金属片均具有一鳍片本体。在鳍片本体上设置有多个用来将各金属片顺序堆栈连接的卡扣,而该卡扣包括一局部连接在鳍片本体上的间隔部,用来在鳍片本体上形成狭缝;一位于间隔部前端外侧处并与该狭缝相对应的弹性片体,且弹性片体具有一弯折的弹性部及一连接在间隔部与弹性卡合部间的颈部,使该间隔部与弹性部之间形成间距。由此,当各金属片之间由弹性片体穿过狭缝后,使弹性部抵靠在鳍片本体上,将各金属片连续勾设连接,构成一可快速及重复组装的散热鳍片组。(*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鳍片组,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较高密度,并由多个金属片堆栈排列组成的散热鳍片组。
技术介绍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升级,使得电子组件的运行速度日益加快,其所产生的热量也随之增加。因此,为维持电子组件在其许可的温度下继续运行,需要用具有较大面积的散热片附加在电子组件的表面上,使其能增加散热的能力。现今常用的铝挤型及压铸型散热器,由于受机械加工的限制而固定成型,使其应用在发热量较高的电子组件时,必须增加其体积以提高散热能力,但却使重量随之增加。而用多个鳍片堆叠而成的散热鳍片组则较为轻薄,并且可通过连续堆叠的连接方式来增大其散热面积,故用于发热量较高的电子组件时,其散热能力也较佳,在使用上也较为便利。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公知散热鳍片组的立体外观图。如图1所示,散热鳍片组1a用机械冲压方式将多个片金属片10a冲制成预定的形状与尺寸。各金属片10a可用铝或铜等导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制成,并均具有一鳍片本体11a。在各金属片10a的鳍片本体11a的上、下两侧缘处设置有供金属片10a相互搭接的连接结构12a(如图2所示)。连接结构12a与各金属片10a在冲制的过程中一体成型,且每一连接结构12a均具有一扣合部120a与一连接部121a。其中,扣合部120a由鳍片本体11a侧缘凸伸而出,连接部121a与鳍片本体11a垂直设置,并开设有一与扣合部120a相对的通孔122a,使各金属片10a的连接部121a可通过通孔122a与前一金属片10a的扣合部120a相配合扣接,而使各金属片10a间作相互的搭接连接,从而构成一所述的散热鳍片组1a。由于这种以搭接方式堆栈组成的散热鳍片组1a的各金属片10a在搭接时,必须经过一道施压的程序将连接部121a挤入。然而,通过这种方式连接的散热鳍片组,在组装上较为不易且程序繁杂。同时,也容易使散热鳍片组1a在结构的刚性度过高,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相对降低,导致各金属片10a无法再次由扣合部120a与通孔122a的配合而搭接成型。上述公知的散热鳍片组,在实际使用上具有可加以改进的不便与缺陷。本设计人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可进行改进的缺陷,经过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进上述缺陷的本技术。技术的内容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鳍片组,其简化了散热鳍片组的组装程序,使其可快速及重复组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鳍片组,其由多个金属片堆栈排列组成,各金属片均具有一鳍片本体。该鳍片本体上设置有多个用来将各金属片顺序堆栈连接的卡扣。该卡扣包括一局部连接在鳍片本体上的间隔部,用来在该鳍片本体上形成狭缝,一位于间隔部前端外侧处并与狭缝相对应的弹性片体,且弹性片体具有一弯折的弹性部及一连接在间隔部与弹性卡合部之间的颈部,使间隔部与弹性部之间形成间距。由此,当各金属片之间由弹性片体穿过狭缝后,使弹性部抵靠在鳍片本体上,将各金属片连续勾设连接,构成一散热鳍片组。本技术的散热鳍片组可快速及重复组装。附图的简要说明图1为公知散热鳍片组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图1中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组的单一金属片的立体外观图;图4为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组的各金属片相互堆栈的立体外观图。图6为图5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a-散热鳍片组10a-金属片11a-鳍片本体12a-连接结构 120a-扣合部121a-连接部 122a-通孔1-散热鳍片组10-金属片 11-鳍片本体110-折边 12-卡扣120-间隔部121-弹性片体122-颈部 123-弹性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图3为本技术单一金属片的立体外观图。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鳍片组。散热鳍片组1由多个金属片10堆叠排列组成,且各金属片10通过机械冲压方式冲制成预定的形状与尺寸。各金属片10可用铝或铜等导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制成。每一金属片10可冲制成“ㄈ”字形、“L”字形、“I”字形或其它形状。在本技术所举的实施例中,各金属片10具有一鳍片本体11,在鳍片本体11下缘处经弯折形成有一折边110,折边110与鳍片本体11垂直,使金属片10的纵向断面呈“L”字形。由于上述的结构与公知技术相同,且并非本技术申请专利的范畴,故有关其它可变换的等效结构与形状,不再予以赘述。如图3及图5所示,本技术主要是在鳍片本体11上设置有多个用来将各金属片10顺序堆叠连接的卡扣12。在本技术所举的实施例中,卡扣12分别位于鳍片本体11的四角处。如图4所示,各卡扣12也为鳍片本体11上的一部分,且其与金属片10在冲制的过程中一起成型。各卡扣12皆包括一间隔部120、一弹性片体121及一颈部122;其中间隔部120局部连接在鳍片本体11上,在间隔部120与鳍片本体11之间形成一狭缝111。与狭缝111相对应为弹性片体121,弹性片体121位于间隔部120前端外侧处,且弹性片体121的自由端具有一弯折的弹性部123,而弹性片体121与间隔部120之间设置有颈部122,使间隔部120与弹性部123之间形成间距,以维持弹性部123的自由状态。此外,各卡扣12冲制成型后经弯折而使其与鳍片本体11垂直设置。各卡扣12的间隔部120可用于维持各金属片10彼此之间的间距。而各卡扣12的弹性片体121则用来供各金属片10可相互卡扣连接,构成所述的散热鳍片组1。如图5及图6所示,本技术在组装上,使各金属片10之间由弹性片体121穿过狭缝111。由于弹性片体121的弹性部123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能力,因此可在弹性片体121穿过狭缝111后恢复其弯折状,抵靠在鳍片本体11的内侧面,因此,本技术在各金属片10相互堆叠排列的同时,各弹性片体121即可以达到连续卡扣组接的目的,使散热鳍片组1更易于组装,同时,弹性片体121也可适度恢复其弯折状而能重复组装。由上述的结构组成,即可得到本技术散热鳍片组。综上所述,本技术实为不可多得的新型产品,其确实可以达到预期的使用目的,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具有新颖性及创造性,完全符合新型专利申请的要求,根据专利法提出申请,敬请详查并授予本案专利,以保障本设计人的权利。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即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运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散热鳍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组由多个金属片堆栈排列组成,所述各金属片均具有一鳍片本体,在所述鳍片本体上设置有多个用来将各所述金属片顺序堆栈连接的卡扣,所述卡扣包括一间隔部,局部连接在所述鳍片本体上,用来在所述鳍片本体上形成一狭缝;一弹性片体,位于所述间隔部前端外侧处并与所述狭缝相对应,所述弹性片体具有一弯折的弹性部;及一颈部,连接在所述间隔部与所述弹性卡合部之间,使所述间隔部与所述弹性部之间形成间距;当各所述金属片之间由所述弹性片体穿过狭缝后,使所述弹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鳍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组由多个金属片堆栈排列组成,所述各金属片均具有一鳍片本体,在所述鳍片本体上设置有多个用来将各所述金属片顺序堆栈连接的卡扣,所述卡扣包括:    一间隔部,局部连接在所述鳍片本体上,用来在所述鳍片本体上形成一狭缝;    一弹性片体,位于所述间隔部前端外侧处并与所述狭缝相对应,所述弹性片体具有一弯折的弹性部;及    一颈部,连接在所述间隔部与所述弹性卡合部之间,使所述间隔部与所述弹性部之间形成间距;    当各所述金属片之间由所述弹性片体穿过狭缝后,使所述弹性部抵靠在所述鳍片本体上,将所述金属片连续勾设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派酋王勤彰王勤文
申请(专利权)人:奥古斯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