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调光的背光模块及显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5494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05
本申请涉及区域调光的背光模块及显示器,包括规则排列的至少三个背光单元;每一所述背光单元包括均匀设置的至少四个发光二极管,各个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中心位于同一圆周上;并且,相邻两个所述背光单元的各个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位置相异设置。上述区域调光的背光模块,通过发光的位置相异设置而形成了不规则排列的漏光位置,一方面巧妙地规避了人类视觉上习惯性寻找规则的事物的特性,将应用了高动态范围成像技术的液晶显示器所无法彻底解决的漏光问题,隐藏在不规则排列的辨识错觉中;另一方面兼顾了背光的均匀度与不规则的漏光位置离散度,从而相对于传统技术尽可能地克服了应用高动态范围成像技术的液晶显示器所带来的光晕问题。光晕问题。光晕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区域调光的背光模块及显示器


[0001]本申请涉及背光区域调光领域,特别是涉及区域调光的背光模块及显示器。

技术介绍

[0002]高动态范围成像(High Dynamic Range Imaging,HDRI,亦称HDR)技术可提供更大的明暗差别的显示效果,因此目前市面上搭载高动态范围成像的产品日益增多,载高动态范围成像的产品相对能耗较高。而受益于mini 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的性价比提高,越来越多产品利用直下式(Bottom lighting)的背光模块(Backlight Module)进行区域调光(Local dimming)的开发,通过将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的背光分成众多的微小区域(Block),根据相应区域,在工作时对应液晶显示的内容的灰度,显示图像的高亮部分的亮度可以达到最大,而阴暗乃至黑暗的部分可以降低亮度甚至关闭,因此调整背光的明暗度以降低背光功耗实现节能。
[0003]然而,由于液晶显示器的技术限制与显示器亮度提升,导致在暗态细节上容易出现明显的漏光现象。且由于LCD偏振比为先天缺陷,因此采用传统技术无法彻底地解决该问题,但是可以透过LED排列与算法的方式进行优化,利用人类眼睛对于不规则辨识的错觉,可以针对不同的画面进行细节调整与计算等。
[0004]传统技术提出了交错式背光模块布局mini LED解决边缘失真的方式,还提出了利用三角形的方式排列的方式避免用户发现漏光的规则排列,例如公开号为CN20338643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能够减缓光晕效应,背光变化平缓的直下式LED背光的分区排列结构;其中,LED背光等分成若干用于进行背光动态统计的分区区域,其数量为LED总数的三分之一,分区区域内的LED呈三角形排列;进一步,分区区域内的LED均呈正三角形排列;再进一步,LED背光采用非同列排列,且相邻两行LED呈交错排列。其通过设置数量为LED数量的三分之一的分区区域,也就是每个分区区域中有三个LED,使得每个分区区域中的LED都呈三角形排列,发光近似呈圆形分布,细化了背光的分区结构,使得在动态统计时,画面看起来更加的细腻,而不会显得粗糙。同时还提供一种直下式LED背光的液晶显示器。
[0005]但是上述技术针对多样的图形与影音娱乐需求所面临的问题在于无法有效地勾勒出圆形边缘,且对于视觉而言仍存在过于规则的问题,因此导致被人眼捕捉到漏光的规则排列问题。
[0006]传统技术还提出了把角度改为120
°
角的模式,以降低Local dimming造成的光晕问题,例如公开号为CN20162156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有别于常规的正六边形排布的直下式LED液晶背光板结构,所述背光板上的LED灯采用正六边形排布,每颗LED灯位于所述正六边形顶点上;每个位于所述背光板边缘处不完整的正六边形中心位置上均增补有一颗LED灯。本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排布方式更具优势,其目的在于在混光空间有限的前提下用最少的灯数达到良好的混光效能,避免灯影现象,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直下式背光轻薄性能和成本消耗上的缺陷。相比于传统的矩形阵列排布方式,采用正六边形排布的直下式背光结构可以有更低的成本消耗或者更优越的轻薄性能。
[0007]但是人类视觉上习惯性寻找规则的事物,因此上述技术只能在一定程度降低光晕问题,无法有效地解决对于视觉而言过于规则的问题,因此同样存在被人眼捕捉到漏光的规则排列问题,从而造成光晕的感知。

技术实现思路

[0008]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区域调光的背光模块及显示器。
[0009]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区域调光的背光模块,其包括规则排列的M个背光单元;每一所述背光单元包括均匀设置的N个发光二极管,各个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中心位于同一圆周上;并且,相邻两个所述背光单元的各个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位置相异设置;其中,M大于等于3,N大于等于4。
[0010]上述区域调光的背光模块,通过发光的位置相异设置而形成了不规则排列的漏光位置,一方面巧妙地规避了人类视觉上习惯性寻找规则的事物的特性,将应用了高动态范围成像技术的液晶显示器所无法彻底解决的漏光问题,隐藏在不规则排列的辨识错觉中;另一方面兼顾了背光的均匀度与不规则的漏光位置离散度,从而相对于传统技术尽可能地克服了应用高动态范围成像技术的液晶显示器所带来的光晕问题。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任一所述背光单元以及与其相邻的各个所述背光单元,各个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位置相异设置;或者,
[0012]对于任一所述背光单元,其所相邻的各个所述背光单元中,各个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位置相同的所述背光单元的数量最大值为二个。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按行设置各个所述背光单元或者按列设置各个所述背光单元,以使相邻两个所述背光单元的离散度为同一数值或者预设数值范围;或者,
[0014]对预定面积的区域位置,随机分布各个所述背光单元的各个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位置。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背光单元呈矩阵排列;并且,
[0016]对于且沿横轴方向相邻的任意两个所述背光单元,具有相同的旋转重合角度;或者,对于且沿纵轴方向相邻的任意两个所述背光单元,具有相同的旋转重合角度。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背光单元呈矩阵排列;
[0018]且沿横轴方向、纵轴方向及对角线方向,每一方向的延伸线所经过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中心的数量,小于等于所述延伸线所经过所述背光单元的数量。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任一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中心,与另外任一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中心的连线,所经过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中心的数量,小于等于所述连线所经过所述背光单元的数量。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N为4;并且,对于连续排列的四个所述背光单元,
[0021]前一个背光单元顺时针转动22.5度或其倍数后的各个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位置,与后一个背光单元的各个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位置相同;或者,前一个背光单元逆时针转动22.5度或其倍数后的各个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位置,与后一个背光单元的各个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位置相同。
[00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二极管为mini LED。
[00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区域调光的背光模块为直下式背光模块。
[00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显示器,其包括控制器、液晶模块及任一项所述区域调光的背光模块,所述控制器分别电连接所述液晶模块及所述区域调光的背光模块。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图1为本申请所述区域调光的背光模块一实施例的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区域调光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规则排列的M个背光单元;每一所述背光单元包括均匀设置的N个发光二极管,各个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中心位于同一圆周上;并且,相邻两个所述背光单元的各个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位置相异设置;其中,M大于等于3,N大于等于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区域调光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对于任一所述背光单元以及与其相邻的各个所述背光单元,各个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位置相异设置;或者,对于任一所述背光单元,其所相邻的各个所述背光单元中,各个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位置相同的所述背光单元的数量最大值为二个。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区域调光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按行设置各个所述背光单元或者按列设置各个所述背光单元,以使相邻两个所述背光单元的离散度为同一数值或者预设数值范围;或者,对预定面积的区域位置,随机分布各个所述背光单元的各个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区域调光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背光单元呈矩阵排列;并且,对于且沿横轴方向相邻的任意两个所述背光单元,具有相同的旋转重合角度;或者,对于且沿纵轴方向相邻的任意两个所述背光单元,具有相同的旋转重合角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区域调光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背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得富张建文
申请(专利权)人: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业成光电无锡有限公司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