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线电机定子、扁线电机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48496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2 21: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扁线电机定子,定子铁芯的周向设有铁芯槽,定子绕组包括三相相绕组,各相绕组包括绕组线路,组绕组线路包括支路,支路包括多个线圈;各铁芯槽中线圈的层数从槽底到槽口依次增加,位于铁芯槽中间层的线圈跨设于两相邻层且跨距相同,位于铁芯槽中间层的线圈连接顺序从铁芯槽的次内层斜向连接到次外层再从次外层反向连接到次内层,位于铁芯槽最内层和最外层的线圈均位于同一层,各相各支路的引出线和中心点均位于铁芯槽的最内层并且相隔至少一个铁芯槽。还公开了一种扁线电机,包括扁线电机定子。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扁线电机。本扁线电机定子、扁线电机及车辆对称性好、减少损耗以及保证引出线与中性点之间距离以防止击穿。距离以防止击穿。距离以防止击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扁线电机定子、扁线电机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机
,尤其涉及一种扁线电机定子、扁线电机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驱动电机作为电动汽车的心脏,对其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高速化、轻量化、高效率已经成为驱动电机发展趋势,对电机的功率密度、高效区、散热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
[0003]定子绕组可分为圆线和扁线,与圆线绕组相比,扁线绕组可以有效的提高电机槽满率,降低电机铜耗从而提供电机效率,同时还可以减小电机绕组端部高度,从而减小电机体积,提供功率/转矩密度。但扁线绕组存在固有的集肤效应现象,特别是高速电机,集肤效应较为明显。为降低集肤效应,一般会增加定子槽内导体数,如4层、6层、8层等。
[0004]由于各个并联支路的导体分布于定子槽内径的不同位置,尤其是当电机的每极每相槽数为奇数,支路数为偶数时,很难实现对称,若各支路不对称,会导致反电势、电阻、电感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形成环流,增加附加损耗和效率,同时引起电机绕组局部过温,降低电机使用寿命。
[0005]现有每极每相槽数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扁线电机定子,包括定子绕组(1)和定子铁芯(2),所述定子铁芯(2)的周向设有多个铁芯槽(3),所述定子绕组(1)包括三相相绕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相绕组包括一组或多组并联的绕组线路,每组绕组线路包括四个并联的支路,各所述支路均包括多个在定子铁芯(2)周向的铁芯槽(3)上依次布置且相互串联的线圈;各所述铁芯槽(3)中线圈的层数从槽底到槽口依次增加,位于铁芯槽(3)中间层的线圈跨设于两相邻层且跨距相同,位于铁芯槽(3)中间层的线圈连接顺序从铁芯槽(3)的次内层斜向连接到次外层再从次外层反向连接到次内层,位于铁芯槽(3)最内层和最外层的线圈均位于同一层,各相各支路的引出线和中心点均位于铁芯槽(3)的最内层并且相隔至少一个铁芯槽(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线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包括两类,第一类线圈包括主体(11)和弯折部(12),所述线圈主体(11)包括两根相互平行布置的穿槽部(111)和连接于两根穿槽部(111)一端的连接部(112),所述弯折部(12)位于两根穿槽部(111)的另一端并形成焊接端,第二类线圈为穿过一个铁芯槽(3)的单根线圈,位于铁芯槽(3)中间层的线圈为第一类线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扁线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位于铁芯槽(3)中间层的线圈的两根穿槽部(111)分别位于两相邻层,各所述位于铁芯槽(3)中间层的线圈分为多组绕定子铁芯(2)的周向依次间隔布置、且沿铁芯槽(3)深度方向逐层布置的线圈组,各线圈组中相邻线圈在定子铁芯(2)的周向间距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扁线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位于铁芯槽(3)最外层的线圈为第一类线圈,该线圈的两根穿槽部(111)位于同一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扁线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位于铁芯槽(3)最内层的线圈既有第一类线圈,又有第二类线圈。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扁线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位于铁芯槽(3)最内层的第一类线圈的两根穿槽部(111)位于同一层,所述第二类线圈位于铁芯槽(3)的最内层且与引出线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扁线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位于铁芯槽(3)中间层的线圈的两个弯折部(12)分别朝线圈主体(1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弯折。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扁线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芯槽(3)的数量设为72个,其内具有6层;每组绕组线路的四个并联支路分别设为第一支路A、第二支路B、第三支路C和第四支路D,所述第一支路A包括线圈a1

A2、a3

A4、a5

A6、a7

A8、a9

A10、a11

A12;所述第二支路B包括线圈b1

B2、b3

B4、b5

B6、b7

B8、b9

B10、b11

B12;所述第三支路C包括线圈c1

C2、c3

C4、c5

C6、c7

C8、c9

C10、c11

C12;所述第三支路D包括线圈d1

D2、d3

D4、d5

D6、d7

D8、d9

D10、d11

D12;线圈a1

A2、b1

B2、c1

C2、d1

D2的两根穿槽部(111)分别位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俊旭胡明胡勇峰陈致初江昕石鸿佼吴江权杨斌王亚杰王益有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