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底盘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3589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2 14: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底盘和车辆。所述车辆底盘包括转向机、转向拉杆和前轮,所述转向拉杆设置在所述转向机两侧并连接所述转向机和所述前轮,所述车辆底盘还包括防撞机构,所述防撞机构包括:承撞部,用于设置在所述转向机的前方,所述承撞部的前侧在受到撞击后,能够向所述转向机移动;推动部,设置在所述承撞部上,当所述承撞部向所述转向机移动时,所述推动部能够从所述车辆底盘的头部朝所述车辆底盘的尾部移动并推动所述转向机转动,以使所述前轮偏转。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辆底盘能够避免因前轮挤压在障碍物与车身框架之间导致车辆与障碍物的刚性碰撞。车辆与障碍物的刚性碰撞。车辆与障碍物的刚性碰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底盘和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底盘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车辆在正面碰撞障碍物(如墙体、车辆、路障)后,前轮直接卡在障碍物与车身框架或者车门之间,使得溃缩部无法充分变形发挥缓冲作用,导致车辆与障碍物的碰撞接近于刚性碰撞,对乘车人员造成非常大的人身伤害。
[0003]另外,在碰撞过程中前轮还有可能对车门挤压造成破坏,使得车门严重变形而无法打开,给营救乘车人员造成极大的不便,由此可能失去救治伤员的宝贵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底盘和车辆,所述车辆底盘能够避免因前轮挤压在障碍物与车身框架之间导致车辆与障碍物的刚性碰撞。
[0005]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底盘,所述车辆底盘包括转向机、转向拉杆和前轮,所述转向拉杆设置在所述转向机两侧并连接所述转向机和所述前轮,所述车辆底盘还包括防撞机构,所述防撞机构包括:承撞部,用于设置在所述转向机的前方,所述承撞部的前侧在受到撞击后,能够向所述转向机移动;推动部,设置在所述承撞部上,当所述承撞部向所述转向机移动时,所述推动部能够从所述车辆底盘的头部朝所述车辆底盘的尾部移动并推动所述转向机转动,以使所述前轮偏转。
[0006]可选地,所述承撞部包括溃缩部,所述推动部的第一端固定到所述溃缩部,所述推动部的第二端朝所述转向机延伸。
[0007]可选地,所述车辆底盘还包括沿所述车辆底盘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纵梁,所述承撞部结合到所述纵梁,所述纵梁上设置有第一转向机安装孔,所述转向机通过第一紧固件安装到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孔,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孔为弧形孔,从而所述推动部能够推动所述转向机沿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孔转动。
[0008]可选地,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孔包括紧固区、滑移区以及设置在所述紧固区和滑移区之间的颈缩区,所述颈缩区在所述纵梁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紧固件的直径。
[0009]可选地,所述纵梁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孔间隔开的第二转向机安装孔,所述转向机通过第二紧固件安装到所述第二转向机安装孔,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孔围绕所述第二转向机安装孔形成弧形孔,从而所述推动部能够推动所述转向机绕所述第二紧固件转动。
[0010]可选地,所述转向机包括第一转向机安装部和第二转向机安装部,所述第一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部安装到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孔,所述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二转向机安装部安装到所述第二转向机安装孔。
[0011]可选地,所述推动部包括主体部和延伸部,所述主体部的第一端固定到所述承撞
部的前端,所述延伸部从所述主体部的第二端朝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部延伸并与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部接触。
[0012]可选地,在所述车辆底盘的宽度方向上,所述主体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延伸部的宽度。
[0013]可选地,所述车辆底盘还包括连接所述前轮和所述纵梁的摆臂,所述纵梁设置在所述前轮的大体中间位置,所述转向机安装在所述纵梁上方。
[0014]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辆底盘。
[0015]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辆底盘通过包括防撞机构,可避免因前轮挤压在障碍物与车身框架之间导致车辆与障碍物的刚性碰撞。
[0016]另外,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辆底盘通过包括防撞机构,可以避免前轮对驾驶室的车门挤压现象的发生,在发生交通事故时车门仍可以比较容易的开启,使得乘员可以快速地从车辆中被救出。
附图说明
[0017]通过下面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0018]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包括车辆底盘的车辆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0019]图2是图1中的I部分的放大图;
[0020]图3是在图1的基础上省略转向机和转向拉杆但保留转向机安装部和紧固件的图,以清楚地示出转向机安装孔、紧固件、转向机安装部的位置关系;
[0021]图4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辆在受到撞击之后的变形的示意图。
[0022]附图符号说明:210

转向机、220

转向拉杆、230

前轮、240

纵梁、250

第一紧固件、260

第二紧固件、270

摆臂、110

溃缩部、120

推动部、112

第一转向机安装孔、112a

紧固区、112b

滑移区、112c

颈缩区、113

第二转向机安装孔、113

第二转向机安装孔、121

主体部、122

延伸部、211

第一转向机安装部、212

第二转向机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将参照图1至图4详细描述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辆底盘和车辆。
[0024]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辆底盘包括转向机210、转向拉杆220、前轮230、纵梁240和摆臂270。
[0025]如图1所示,纵梁240沿车辆底盘的长度方向设置。作为示例,纵梁240可设置在前轮230的大体中间位置。也就是说,两个前轮230可分布在纵梁240的两侧,并且可相对于纵梁240彼此对称布置。
[0026]如图1所示,转向机210安装到纵梁240的上方,并且转向机210可通过位于纵梁240两侧的转向拉杆220分别与两个前轮230连接。
[0027]另外,如图1所示,摆臂270可固定在纵梁240的后端,前轮230可固定在摆臂270上。如图1所示,驾驶室可设置在前轮230的后侧。
[0028]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溃缩部110可结合到纵梁240的前部。在车
辆受到撞击时,溃缩部110发生溃缩从而吸收撞击能量,避免能量直接传导至座舱给驾乘人员造成伤害。
[0029]作为示例,与纵梁240相比,溃缩部110的结构材质硬度相对较低,或者溃缩部110上形成有吸收应力的溃缩结构,因此在受到撞击后溃缩部110会发生溃缩从而吸收应力。溃缩部110可以与纵梁240一体形成或者可作为单独的应力吸收部件结合到纵梁240上。另外,应理解的是,在受到冲击力时,纵梁240也可能发生溃缩。
[0030]在现有技术中,当车辆在正面碰撞障碍物后,前轮会直接卡在障碍物与车身框架或者车门之间,使得溃缩吸能部无法充分变形发挥缓冲作用,导致车辆与障碍物的碰撞接近于刚性碰撞,对驾乘人员造成非常大的人身伤害。
[0031]另外,在碰撞过程中前轮还有可能对驾驶室的车门挤压造成破坏,使得车门严重变形而无法打开,给营救乘车人员造成极大的不便,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底盘,所述车辆底盘包括转向机(210)、转向拉杆(220)和前轮(230),所述转向拉杆(220)设置在所述转向机(210)两侧并连接所述转向机(210)和所述前轮(23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底盘还包括防撞机构,所述防撞机构包括:承撞部,设置在所述转向机(210)的前方,所述承撞部的前侧在受到撞击后,能够向所述转向机(210)移动;推动部(120),设置在所述承撞部上,当所述承撞部向所述转向机(210)移动时,所述推动部能够从所述车辆底盘的头部朝所述车辆底盘的尾部移动并推动所述转向机(210)转动,以使所述前轮(230)偏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撞部包括溃缩部(110),所述推动部(120)的第一端固定到所述溃缩部(110),所述推动部(120)的第二端朝所述转向机(210)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底盘还包括沿所述车辆底盘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纵梁(240),所述承撞部结合到所述纵梁(240),所述纵梁(240)上设置有第一转向机安装孔(112),所述转向机(210)通过第一紧固件(250)安装到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孔(112),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孔(112)为弧形孔,从而所述推动部能够推动所述转向机(210)沿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孔(112)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向机安装孔(112)包括紧固区(112a)、滑移区(112b)以及设置在所述紧固区(112a)和滑移区(112b)之间的颈缩区(112c),所述颈缩区(112c)在所述纵梁(240)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紧固件(250)的直径。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中正张霁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开云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