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承式拱桥部分拱肋提升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31109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2: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下承式拱桥部分拱肋提升系统,包括相对设置的两提升塔架,提升塔架包括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塔架联系梁、行走系统和吊装系统,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相对设置,塔架联系梁连接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行走系统包括轨道底横梁、行走轨道、横向移动车和鞍座,轨道底横梁连接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的顶端,行走轨道设于轨道底横梁上,横向移动车设于行走轨道上,鞍座设于横向移动车上,吊装系统包括牵引机和拉索,拉索的一端连接牵引机,另一端绕过鞍座,拉索位于横向移动车两侧的部分竖直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适用于大跨径拱桥,且对桥下通航影响小。且对桥下通航影响小。且对桥下通航影响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承式拱桥部分拱肋提升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桥梁建设起重
,特别涉及一种下承式拱桥部分拱肋提升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拱桥拱肋施工方案主要有:支架法、转体施工法和缆索吊装法等。其中支架法需要大量支架材料,其影响通航且施工工期较长,一般适用于小跨径且没有通航要求的拱桥;转体施工法可以减少大量高空作业,施工安全,并可减少对通航的干扰,但是受到转动体系的能力和经济性的限制,只适合于中小跨径桥拱桥;缆索吊装法需要大吨位的缆机,且需要拼装两座较高的塔架,并设置扣索和背索及地锚。
[0003]CN102561191A(13

2011)公开了一种拱桥拱肋的整体提升系统及施工方法,该方法将提升站通过三角刚架固定架设在桥墩上,提升高度有限,适用于中承式拱桥的拱肋提升,不适用于大跨径下承式拱桥。
[0004]CN112342917A(16

2020)公开了一种大跨度系杆拱桥先梁顶推后拱提升的组合施工工法,采用先梁顶推、梁上低位拼拱和整体提升拱节段的组合施工工法,适用于先梁后拱的施工方案,且不适用于施工期间有临时通航需求的拱桥施工。
[0005]有鉴于此,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经过深入研究,得到一种下承式拱桥部分拱肋提升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下承式拱桥部分拱肋提升系统,其可适用于大跨径拱桥,且对桥下通航影响小。
[0007]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8]一种下承式拱桥部分拱肋提升系统,包括相对设置的两提升塔架,所述提升塔架包括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塔架联系梁、行走系统和吊装系统,所述第一架体和所述第二架体相对设置,所述塔架联系梁连接所述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所述行走系统包括轨道底横梁、行走轨道、横向移动车和鞍座,所述轨道底横梁连接所述第一架体和所述第二架体的顶端,所述行走轨道设于所述轨道底横梁上,所述横向移动车设于所述行走轨道上,所述鞍座设于所述横向移动车上,所述吊装系统包括牵引机和拉索,所述拉索的一端连接所述牵引机,另一端绕过所述鞍座,所述拉索位于所述横向移动车两侧的部分竖直设置。
[0009]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架体和所述第二架体上设有塔顶支撑装置,所述塔顶支撑装置包括上支撑纵梁、下支撑纵梁、支撑横梁和两斜腿撑,所述斜腿撑倾斜设置,且上端连接所述上支撑纵梁,下端连接所述下支撑纵梁,所述两斜腿撑、上支撑纵梁和下支撑纵梁形成梯形结构,所述上支撑纵梁连接所述支撑横梁。
[0010]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架体和所述第二架体采用贝雷片搭建。
[0011]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横向移动车上设有三个所述鞍座,三个所述鞍座中,两
个所述鞍座对称布设于另一个所述鞍座的两侧。
[0012]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牵引机设置为卷扬机。
[0013]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架体和所述第二架体上连接有稳定索。
[00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下承式拱桥部分拱肋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塔架的两侧设有侧向缆风索。
[0015]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行走轨道的两端设有防落阻挡件。
[0016]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防落阻挡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多个节段。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一种下承式拱桥部分拱肋提升系统,其可应用于大跨径拱桥的建设,在施工时,相对设置的提升塔架中间形成通航通道,两个提升塔架用于提升预制好的拱肋。其结构简单,组装和拆卸方便,可重复利用率高,且结构传力明确、受力合理、受力性能优异、安全度高;其拉索位于鞍座两侧的部分的竖直设置,索力竖向有效分量大,相比传统缆索吊装系统,吊装同等重量所需的牵引力和拉索所受的拉力大大减少,有利于减小牵引设备动力和拉索直径型号,进而节省工程材料,同时无需设置大体积的地锚结构;其设置了横向移动车,可以根据吊装构件的安装需要灵活进行横向移动,大大提高了吊装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涉及一种下承式拱桥部分拱肋提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涉及一种下承式拱桥部分拱肋提升系统的提升塔架的横立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技术涉及一种下承式拱桥部分拱肋提升系统的提升塔架的侧立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本技术涉及一种下承式拱桥部分拱肋提升系统搭建及工作过程的步骤一的示意图。
[0022]图5是本技术涉及一种下承式拱桥部分拱肋提升系统搭建及工作过程的步骤二的示意图。
[0023]图6是本技术涉及一种下承式拱桥部分拱肋提升系统搭建及工作过程的步骤三的示意图。
[0024]图7是本技术涉及一种下承式拱桥部分拱肋提升系统搭建及工作过程的步骤四的示意图。
[0025]图8是本技术涉及一种下承式拱桥部分拱肋提升系统搭建及工作过程的步骤五的示意图。
[0026]图9是本技术涉及一种下承式拱桥部分拱肋提升系统搭建及工作过程的步骤六的示意图。
[0027]图10是本技术涉及一种下承式拱桥部分拱肋提升系统搭建及工作过程的步骤七的示意图。
[0028]图11是本技术涉及一种下承式拱桥部分拱肋提升系统搭建及工作过程的步骤八的示意图。
[0029]图中
[0030]提升塔架1;第一架体2;第二架体3;上支撑纵梁4;下支撑纵梁5;支撑横梁6;斜腿撑7;塔架联系梁8;轨道底横梁9;行走轨道10;横向移动车11;鞍座12;防落阻挡件13;节段14;牵引机15;拉索16;稳定索17;侧向缆风索18;桥墩19;临时支架20;临时通航孔21;主梁节段22;边拱肋23;拱肋支架24;吊杆25;中拱肋26;驳船27;嵌补段28;导向架29;临时水平索30。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2]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0033]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下承式拱桥部分拱肋提升系统,包括相对设置的两提升塔架1,所述提升塔架1包括第一架体2、第二架体3、塔架联系梁8、行走系统和吊装系统,所述第一架体2和所述第二架体3相对设置,所述塔架联系梁8连接所述第一架体2和第二架体3,所述行走系统包括轨道底横梁9、行走轨道10、横向移动车11和鞍座12,所述轨道底横梁9连接所述第一架体2和所述第二架体3的顶端,所述行走轨道10设于所述轨道底横梁9上,所述横向移动车11设于所述行走轨道10上,所述鞍座12设于所述横向移动车11上,所述吊装系统包括牵引机15和拉索16,所述拉索16的一端连接所述牵引机15,另一端绕过所述鞍座12,所述拉索16的位于所述横向移动车11两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承式拱桥部分拱肋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两提升塔架,所述提升塔架包括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塔架联系梁、行走系统和吊装系统,所述第一架体和所述第二架体相对设置,所述塔架联系梁连接所述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所述行走系统包括轨道底横梁、行走轨道、横向移动车和鞍座,所述轨道底横梁连接所述第一架体和所述第二架体的顶端,所述行走轨道设于所述轨道底横梁上,所述横向移动车设于所述行走轨道上,所述鞍座设于所述横向移动车上,所述吊装系统包括牵引机和拉索,所述拉索的一端连接所述牵引机,另一端绕过所述鞍座,所述拉索位于所述横向移动车两侧的部分竖直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下承式拱桥部分拱肋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架体和所述第二架体上设有塔顶支撑装置,所述塔顶支撑装置包括上支撑纵梁、下支撑纵梁、支撑横梁和两斜腿撑,所述斜腿撑倾斜设置,且上端连接所述上支撑纵梁,下端连接所述下支撑纵梁,所述两斜腿撑、上支撑纵梁和下支撑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云冈杨进巢万里钟卫唐必刚侍永生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