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型MOSFET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308661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2:52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增强型MOSFET器件,包括:衬底;N型GaN缓冲层,位于衬底的上方;U型GaN层,位于N型GaN缓冲层的上方;P型GaN层,位于U型GaN层的上方;N型Po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增强型MOSFET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领域,具体涉及增强型MOSFET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功率MOS器件是高频电力电子装置的核心部件,近年来通过对器件结构、生产工艺的改进,已经使得增强型MOSFET器件性能显著提高。
[0003]随着增强型MOSFET制造技术越来越成熟,半导体器件尺寸越来越小,但器件工作电压并未能随之等比减小,这就导致沟道区的横向和纵向电场显著增加。载流子在高场中获得足够的能量,形成热载流子的几率大大增加。这些高能载流子在器件沟道中能够翻越界面势垒,注入栅介质层,并在栅介质层界面产生界面态,或被栅介质层中的电荷陷阱俘获,导致器件特性,如阈值电压、跨导和线性区及饱和区漏电流的退化,使电路性能随时间逐渐退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问题,克服至少一个不足,提出了增强型MOSFET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增强型MOSFET器件,包括:
[0007]衬底;
[0008]N型GaN缓冲层,位于所述衬底的上方;
[0009]U型GaN层,位于所述N型GaN缓冲层的上方;
[0010]P型GaN层,位于所述U型GaN层的上方;
[0011]N型Poly

Si层,位于所述P型GaN层以及U型GaN层的上方;
[0012]栅介质层,位于所述N型Poly

Si层的上方;
[0013]栅极,位于所述栅介质层的上方;
[0014]源极,位于所述N型Poly

Si层的上方;
[0015]漏极,位于所述N型Poly

Si层的上方,所述漏极和所述源极分别位于栅极两侧。
[0016]本申请源极和漏极与N型Poly

Si层形成欧姆接触;为改善热载流子效应对MOSFET器件可靠性的影响,本专利技术通过改变P型沟道层结构,将N型Poly

Si层直接形成在载流子浓度较低的U型GaN层上,再将漏极形成在N型Poly

Si层上,采用此结构相当于形成漏极的扩散区,利用缓变结代替突变结,可以将漏端的峰值电场降低,从而达到抑制热载流子效应的目的;由于目前的外延重掺N

GaN层成本较高,本专利技术采用N型Poly

Si层替代市面上常用的N

GaN结构,在保留原有结构器件性能的前提下,降低制造成本,此外,N型Poly

Si层相对GaN的高阻特性,有助于提高MOSFET的击穿电压,提高器件的可靠性。
[0017]于本专利技术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衬底为Al2O3衬底、SiC衬底或Si衬底。实际运用时并不限于这三种。
[0018]于本专利技术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栅介质层的材质为Al2O3、SiO2或Si3N4。实际运用时并不限于这三种。
[0019]于本专利技术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N型GaN缓冲层载流子浓度为
‑2×
10
19

‑5×
10
19
cm
‑3,厚度为1um至1.2um。
[0020]于本专利技术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U型GaN层载流子浓度为
‑3×
10
16

‑9×
10
16
cm
‑3,厚度为5um至8um。
[0021]于本专利技术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P型GaN层载流子浓度为3
×
10
17
至3
×
10
18
cm
‑3,厚度为1um至1.2um。
[0022]于本专利技术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N型Poly

Si层载流子浓度为
‑1×
10
20

‑3×
10
20
cm
‑3,厚度为200nm至300nm。
[0023]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增强型MOSFET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4]S1、在衬底上方依次沉淀N型GaN缓冲层、U型GaN层和P型GaN层以形成外延片,然后清洗外延片;
[0025]S2、刻蚀P型GaN层;
[0026]S3、在P型GaN层和U型GaN层上二次外延生长N型Poly

Si层;
[0027]S4、刻蚀N型Poly

Si层;
[0028]S5、在外延片上表面沉积栅介质层,并刻蚀栅介质层;
[0029]S6、通过电子束蒸镀工艺在N型Poly

Si层上形成源极和漏极,在栅介质层上形成栅极。
[0030]于本专利技术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N型GaN缓冲层载流子浓度为
‑2×
10
19

‑5×
10
19
cm
‑3,厚度为1um至1.2um;
[0031]所述U型GaN层载流子浓度为
‑3×
10
16

‑9×
10
16
cm
‑3,厚度为5um至8um;
[0032]所述P型GaN层载流子浓度为3
×
10
17
至3
×
10
18
cm
‑3,厚度为1um至1.2um;
[0033]所述N型Poly

Si层载流子浓度为
‑1×
10
20

‑3×
10
20
cm
‑3,厚度为200nm至300nm。
[0034]于本专利技术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衬底为Al2O3衬底、SiC衬底或Si衬底;所述栅介质层的材质为Al2O3、SiO2或Si3N4。
[003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源极和漏极与N型Poly

Si层形成欧姆接触;为改善热载流子效应对MOSFET器件可靠性的影响,本专利技术通过改变P型沟道层结构,将漏极形成于载流子浓度较低的U型GaN层上,采用此结构相当于形成漏极的扩散区,利用缓变结代替突变结,可以将漏端的峰值电场降低,从而达到抑制热载流子效应的目的;由于目前的外延重掺N

GaN层成本较高,本专利技术采用N型Poly

Si层替代市面上常用的N

GaN结构,在保留原有结构器件性能的前提下,降低制造成本,此外,N型Poly

Si层相对GaN的高阻特性,有助于提高MOSFET的击穿电压,提高器件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36]图1是增强型MOSFET器件的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强型MOSFET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N型GaN缓冲层,位于所述衬底的上方;U型GaN层,位于所述N型GaN缓冲层的上方;P型GaN层,位于所述U型GaN层的上方;N型Poly

Si层,位于所述P型GaN层以及U型GaN层的上方;栅介质层,位于所述N型Poly

Si层的上方;栅极,位于所述栅介质层的上方;源极,位于所述N型Poly

Si层的上方;漏极,位于所述N型Poly

Si层上方,所述漏极和所述源极分别位于栅极两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型MOSFET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为Al2O3衬底、SiC衬底或Si衬底。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型MOSFET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栅介质层的材质为Al2O3、SiO2或Si3N4。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型MOSFET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N型GaN缓冲层载流子浓度为
‑2×
10
19

‑5×
10
19
cm
‑3,厚度为1um至1.2um。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型MOSFET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GaN层载流子浓度为
‑3×
10
16

‑9×
10
16
cm
‑3,厚度为5um至8um。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型MOSFET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GaN层载流子浓度为3
×
10
17
至3
×
10
18
cm
‑3,厚度为1um至1.2um。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型MOSFET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N型Poly

Si层载流子浓度为
‑1×
10
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京波雷剑鹏龚彬彬王小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芯科半导体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