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CVT变速箱导风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6344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CVT变速箱导风结构,进风腔基槽的外表面具有与进风缓存腔的上部连通的变速箱进风管,变速箱箱体和变速箱箱盖的外表面共同形成有与无级变速器安装腔的上部连通的变速箱排风管,变速箱进风管和变速箱排风管均朝上方或斜向上延伸。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摩托车CVT变速箱导风结构,通过将变速箱进风管和变速箱排风管设置在上部,同时变速箱进风管和变速箱排风管的开口方向均朝上或斜向上,能够尽可能避免CVT变速箱发生进水事故的问题,提高了CVT变速箱的安全性,大幅提升了摩托车的涉水深度。提升了摩托车的涉水深度。提升了摩托车的涉水深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摩托车CVT变速箱导风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摩托车
,具体涉及一种摩托车CVT变速箱导风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踏板摩托车由于采用CVT变速箱(即:无级变速箱),因而具备无需换挡、操控简单、易于上手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广大骑友的青睐,市场占有度逐年增加。
[0003]现有CVT变速箱的进风管和箱排风管通常布置在变速箱的下部,导致CVT变速箱进水风险较高,限制了踏板摩托车的涉水深度。
[0004]解决以上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摩托车CVT变速箱导风结构。
[0006]其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摩托车CVT变速箱导风结构,包括变速箱箱体以及盖合在变速箱箱体上的变速箱箱盖,所述变速箱箱体和变速箱箱盖合围形成无级变速器安装腔,该无级变速器安装腔中安装有动力轮、从动轮和皮带,所述动力轮通过皮带带动从动轮转动,所述动力轮包括同步转动的叶轮和普利盘,所述叶轮位于普利盘远离变速箱箱体的一侧,所述皮带支撑在叶轮和普利盘之间,所述变速箱箱盖的外表面具有进风腔基槽,该进风腔基槽的槽底开设有正对叶轮盘面的叶轮进风口,所述进风腔基槽上盖合有叶轮罩盖,该叶轮罩盖与进风腔基槽合围形成进风缓存腔,所述进风腔基槽的外表面具有与进风缓存腔的上部连通的变速箱进风管,所述变速箱箱体和变速箱箱盖的外表面共同形成有与无级变速器安装腔的上部连通的变速箱排风管,所述变速箱进风管和变速箱排风管均朝上方或斜向上延伸。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09]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摩托车CVT变速箱导风结构,通过将变速箱进风管和变速箱排风管设置在上部,同时变速箱进风管和变速箱排风管的开口方向均朝上或斜向上,能够尽可能避免CVT变速箱发生进水事故的问题,提高了CVT变速箱的安全性,大幅提升了摩托车的涉水深度。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摩托车CVT变速箱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摩托车CVT变速箱拆除叶轮罩盖的示意图;
[0012]图3为摩托车CVT变速箱拆除变速箱箱体的示意图;
[0013]图4为皮带导风结构的示意图;
[0014]图5为变速箱箱盖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6为动力轮、从动轮和皮带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7]如图1

图3以及图6所示,一种摩托车CVT变速箱导风结构,其主要包括变速箱箱体1以及盖合在变速箱箱体1上的变速箱箱盖2,变速箱箱体1和变速箱箱盖2合围形成无级变速器安装腔,无级变速器安装腔中安装有无级变速器,该无级变速器主要包括动力轮3、从动轮4和皮带5,动力轮3通过皮带5带动从动轮4转动,实现变速和传动。
[0018]其中,动力轮3包括同步转动的叶轮31和普利盘32,叶轮31位于普利盘32远离变速箱箱体1的一侧,皮带5支撑在叶轮31和普利盘32之间。从动轮4包括同步转动的固定轮盘41和滑动轮盘42以及设置在滑动轮盘42远离固定轮盘41一侧的离合器43,固定轮盘41位于滑动轮盘42靠近变速箱箱体1的一侧,皮带5支撑在固定轮盘41和滑动轮盘42之间。无级变速器的传动和变速原理数据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本实施例不再叙述。
[0019]请参见图1、图2和图5,变速箱箱盖2的外表面具有进风腔基槽21,进风腔基槽21的槽底开设有正对叶轮31盘面的叶轮进风口211,进风腔基槽21上盖合有叶轮罩盖6,叶轮罩盖6与进风腔基槽21合围形成进风缓存腔。进风腔基槽21的外表面具有与进风缓存腔的上部连通的变速箱进风管212,变速箱箱体1和变速箱箱盖2的外表面共同形成有与无级变速器安装腔的上部连通的变速箱排风管7,变速箱进风管212和变速箱排风管7均朝上方或斜向上延伸。因此,通过将变速箱进风管212和变速箱排风管7设置在变速箱箱体1和变速箱箱盖2的上部,同时变速箱进风管212和变速箱排风管7的开口方向均朝上或斜向上,能够大幅降低CVT变速箱的进水风险,尽可能避免CVT变速箱发生进水事故的问题,提高了CVT变速箱的安全性,大幅提升了摩托车的涉水深度。
[0020]请参见图3

图5,变速箱箱盖2的内表面具有从动轮导风结构23和皮带导风结构24,叶轮31将外界环境的空气依次经变速箱进风管212、进风缓存腔和叶轮进风口211引入后,通过从动轮导风结构23将空气导向滑动轮盘42和离合器43,同时通过皮带导风结构24将空气导向皮带5,最后空气汇聚后从变速箱排风管7向外排出。因此,叶轮31将外界环境的空气引入后,将冷空气分为内外两层,外层空气通过从动轮导风结构23引向从动轮4的滑动轮盘42和离合器43,内层空气通过皮带导风结构24引向皮带5,从而实现双层冷却路径,不仅能够冷却从动轮4,而且能够冷却皮带5,大幅提高了对无级变速器的冷却效果。
[0021]请参见图3和图5,变速箱箱盖2的内表面凹陷形成有与滑动轮盘42和离合器43相适配的从动轮安装槽25,从动轮导风结构23为条形槽,条形槽的一端靠近叶轮进风口211,另一端延伸至从动轮安装槽25的槽壁,且条形槽的深度朝着靠近从动轮安装槽25的方向逐渐增加,从能够高效地将叶轮31的出风引向从动轮安装槽25。进一步地,条形槽呈螺旋线延伸,能够有效降低风阻,提高送风效率。
[0022]请参见图2

图4,皮带导风结构24为导风通道,导风通道位于叶轮31远离从动轮4的一侧,导风通道的进风口241朝向叶轮31的周向外缘,导风通道的出风口242朝向皮带5。
[0023]本实施例中,导风通道由一体成型在变速箱箱盖2内表面的挡风板26和与其相邻的变速箱箱盖2周向外缘共同组成,设计巧妙,易于实现,结构强度高。并且,导风通道呈螺旋线延伸,能够有效降低风阻,提高送风效率。
[0024]请参见图2、图3和图5,变速箱箱体1和变速箱箱盖2内表面的底部共同形成有向下凹陷的污水汇集槽8,污水汇集槽8的槽底安装有向下穿出的排污管9,污水汇集槽8能够收
集污水和灰尘,并通过排污管9向外排出,并且,排污管9上安装有可拆卸的堵头,平时不需要排污时,堵头封堵排污管9,需要排污时,卸下堵头即可。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6]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CVT变速箱导风结构,包括变速箱箱体(1)以及盖合在变速箱箱体(1)上的变速箱箱盖(2),所述变速箱箱体(1)和变速箱箱盖(2)合围形成无级变速器安装腔,该无级变速器安装腔中安装有动力轮(3)、从动轮(4)和皮带(5),所述动力轮(3)通过皮带(5)带动从动轮(4)转动,所述动力轮(3)包括同步转动的叶轮(31)和普利盘(32),所述叶轮(31)位于普利盘(32)远离变速箱箱体(1)的一侧,所述皮带(5)支撑在叶轮(31)和普利盘(32)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箱盖(2)的外表面具有进风腔基槽(21),该进风腔基槽(21)的槽底开设有正对叶轮(31)盘面的叶轮进风口(211),所述进风腔基槽(21)上盖合有叶轮罩盖(6),该叶轮罩盖(6)与进风腔基槽(21)合围形成进风缓存腔,所述进风腔基槽(21)的外表面具有与进风缓存腔的上部连通的变速箱进风管(212),所述变速箱箱体(1)和变速箱箱盖(2)的外表面共同形成有与无级变速器安装腔的上部连通的变速箱排风管(7),所述变速箱进风管(212)和变速箱排风管(7)均朝上方或斜向上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CVT变速箱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轮(4)包括同步转动的固定轮盘(41)和滑动轮盘(42)以及设置在滑动轮盘(42)远离固定轮盘(41)一侧的离合器(43),所述固定轮盘(41)位于滑动轮盘(42)靠近变速箱箱体(1)的一侧,所述皮带(5)支撑在固定轮盘(41)和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勇王平周松
申请(专利权)人:力帆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