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义民专利>正文

真空超热导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0919 阅读:4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真空超热导散热器,系应用于电脑中机板上CPU等热接合以发散热能,包括一鳍片模组、热接合于CPU的导热模组以及散热风扇,并由至少一真空超导热管连结上述鳍片模组及导热模组,形成立体架组形态配置及超导热管快速热能传递,另于鳍片模组与超导热管连结未端伸出点设有隔离罩,以快速分散末端热能,并利于超导热管与鳍片模组之组合加工,通过设置于上述鳍片模组上方的散热风扇,使风流同时带离鳍片模组及导热模组上热能发散,藉以改善热传递性、组件组合工时、成本与热发散效率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木专利技术涉及散热装置,尤指一种具超导热管、可远距配置形成高传热、散热 效率的真空超热导散热器,以适应电脑机壳内部,或者连外空间配置运用与电子 组件(如CPU等)热接合散热。
技术介绍
目前电脑及其周边设备中的电子组件,都是通过散热装置,以发散电子组件 于运作中所产生之高热,在散热装置的散热面积及传热结构设计上,都将直接反 应其热传递及散热效率,所以有良好的结构与设计,将会提升散热效率与品质。己知应用于电子组件的散热装置,典型结构包括若干单片制作的散热鳍片结 合形成一鳍片模组,结合于一热导管,并由热导管直接、或通过结合一个导热板 以热贴合于电子组件。另视设计要求在鳍片模组上方或侧面设置一个风扇单元以 形成散热装置,与电子组件结合以发散产生的热能。上述己知典型之鳍片型散热装置,在热传递性、组件组合及热发散效率等方面存在的多项限制和不足如下1、 连结传递热能于导热板与鳍片模组间之热导管,系为一般由毛细组织搭配 单热传液体组成之热传递导管,具有内部热传递液体须回流才能再带动热能传递 之特性,也因此限制了热传递效率,也无法满足远距离配置运用。2、 上述鳍片模组与热导管之结合,该热导管之末端都是延伸并部份外露于鳍 片模组最末片散热鳍片外部,且热导管末端多呈一縮径之封口端头,使得热导管 传递之热能易集中于该外露之封口端头,无法获得快速的分散与发散,而影响散 热效率。3、 又该鳍片模组与热导管之结合,由于具体实施上多个热导管与鳍片模组结 合,换言之,多个热导管在与鳍片模组结合之加工制程中,须逐一对齐各热导管, 使其与鳍片模组问形成一平整状态,以利于整体紧密结合,对齐制程既费时又费工,加工成本高昂且产能也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之一,在提供一种具超导热管,可远距或者立体配置鳍片 模组及热接合于电子组件(如CPU)的导热模组,形成高传热、散热效率之散热 装置,以因应电脑机壳内部,或者连外空间配置运用与电子组件(CPU等)热接合散热。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散热装置,藉由一隔离罩结合于超导热 管与鳍片模组结合末端伸出点,使超导热管末端热能获得快速分散与发散,以提 高散热效能。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主要日的,在提供一种散热装置,籍由隔离罩于鳍片模组最末 片位置结合超导热管末端,形成组合时之平整作用,以免对齐之快速组合,精简 人力与工时,也降低成本。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主要日的,在提供一种散热装置,藉由在其导热模组一末端设 有顶板,以利于组合时之平整作用,能免对齐之快速组合,精简人力与工时,也 降低成本,并减少所连结超导热管末端之导热无效区,增加导热量。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真空超热导散热器,包括一个鳍片模组,由若千散热鳍片集组构成,每一散热鳍片端面设有至少一通孔;一个散热风扇,设置于上述鳍片模组上方; 一个导热模组,以及,至少一个超导热管, 一端连结于上述鳍片模组,另一端连结于上述导热模组; 上述超导热管连结上述鳍片模组及导热模组,形成立体架组形态配置,并通过超导热管快速将热贴合于电子组件所传递热能传送至鳍片模组,借助散热风扇高效率发散。本专利技术可包括一个隔离罩,该隔离罩结合于上述鳍片模组的一端,并与上述 超导热管的末端伸出点于鳍片模组的末端热结合,形成超导热管末端热能分散与 发散。在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该超导热管包含一金属外管;一细金属网,巻设于上述金属外管内部; 复数细金属球,布设于上述外管与细金属网间; 以及,超导混合液体;上述金属外管、细金属网及复数细金属球经烧结制程及真空处理,形成真空、 无重力与压力的导体管,并于其内部填注由多种超导液体材料比例调混的超导混 合液体,可自由的在任何位置来回传递热能,以达到快速、远距离热能传递。在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更包括可通过该超导热管内部填注的组成超导 混合液体之多种超导液体的比例调配,而适用于摄氏零下数十度至数千度之不同 温度范围快速传递热能。本专利技术通过超导热管将鳍片模组和导热模组结合,形成立体架组形态配置, 可远距配置形成高传热、散热效率的鳍片型散热装置,适应电脑机壳内部或者连 外空间配置运用与电子组件热接合散热。其特别设计的超导热管内部填注由多种超导液体材料比例调混的超导混合液 体,使超导热管可于任意角度、方向配置,大大改善了传统单液体热导管受到热 气上升回流的角度限制,可适应多方向性的配置应用。其鳍片模组末端结合由高导热系数材料制成的隔离罩,并与超导热管的末端 伸出点于鳍片模组的末端热结合,使超导热管末端集中之热能可快速的被分散与 发散,提高散热效能;并利于超导热管与鳍片模组的组合加工,不须再费时费工 对齐各超导热管与鳍片模组即可便利结合,生产效率提高,节省了人力与工时等 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之组件局部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导热模组与超导热管组合之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超导热管一实施例之径向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超导热管一实施例之轴向断面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 一实施例之运作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本专利技术 一较佳实拖例附图对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5所示,系本专利技术的真空超热导散热器组件分解及各组合结构、结 合的示意图。其中,主要单元序号说明如下鳍片模组l,导热模组2,超导热管 3,散热风扇4,隔离罩5,散热鳍片ll,扣件12,通孔13,基座21,盖件22, 嵌槽23,顶板24,金属外管31,细金属网32,细金属球33,超导液体34,分布 表面膜35,伸出点36。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超热导散热器包括有 一鳍片模组1及热接合于CPU (图 中未绘示)之导热模组2,并由至少一真空超导热管3连结上述鳍片模组1及导 热模组2,形成立体架组形态配置,以及一散热风扇4,结合于上述鳍片模组l上 方,以构成一具超导管,可远距配置形成高传热、散热效率的鳍片型散热结构, 以因应电脑机壳内部,或者连外空间配置运用与电子组件(如CPU等)热接合散 热。上述之鳍片模组1,系由多片以高导热系数材料制成的散热鳍片11,利用成 型之扣件12间距排列集组一体构成,每一片散热鳍片11端面设有至少一通孔13, 另于鳍片模组1 一端即与上述超导热管3结合延伸之末端,结合有一隔离罩5, 较佳系为由高导热系数材料制成之板状型态,使超导热管3末端集中之热能可快 速的被分散与发散作用,提高散热效能。另外,该隔离罩5在其它具体功能应用上,还具有对超导热管3结合于鳍片 模组l末端伸出点,于结合加工时形成一平整作用,不须再费时费工对齐各超导 热管3与鳍月模组1即可便利结合,达到快速结合、节省人力与工时等成本。所述之导热模组2,系由高导热系数材料制成之基座21与盖件22结合构成, 如第2图所示,以形成中空内部,或者嵌槽23设计,用以结合上述超导热管3之 一端传递热能,另于上述基座21 —末端设有顶板24,以利于超导热管3组合时 的平整作用,能免对齐的快速组合,精简人力与工时,也降低成本,并减少所连 结超导热管3末端之导热无效区,增加导热量。上述所提及的超导热管3,其一端贯穿上述鳍片模组1的通孔13结合,且其 外露于散热鳍片ll通孔13之末端伸出点36,正好热结合于隔离罩5,另一端连 结于上述导热模组2及其顶板24,形成鳍片模组1与导热模组2的热传媒介。上述超导热管3,如图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真空超热导散热器,包括鳍片模组和散热风扇,该散热风扇设置于鳍片模组上方,其特征是还包括:    一个导热模组;以及,    至少一个超导热管,一端连结于上述鳍片模组,另一端连结于上述导热模组;    上述超导热管连结上述鳍片模组及导热模组,形成立体架组形态配置,并通过超导热管快速将热贴合于电子组件所传递热能传送至鳍片模组,借助散热风扇高效率发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义民谢福星
申请(专利权)人:林义民谢福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