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海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构建荔枝SNP指纹图谱的SNP位点组合、应用及鉴定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176614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构建荔枝SNP指纹图谱的SNP位点组合、应用及鉴定方法。所述SNP位点包括位于染色体Chr1~Chr15上的100个SNP位点。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SNP位点组合,可用于构建荔枝SNP指纹图谱和荔枝品种的快速鉴定。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专属于不同荔枝品种的全新的身份信息,可有效辨别个体真实性,追溯个体来源,在荔枝种质资源分类鉴定、分子辅助育种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构建荔枝SNP指纹图谱的SNP位点组合、应用及鉴定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分子生物学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构建荔枝SNP指纹图谱的SNP位点组合、应用及鉴定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无患子科、荔枝属常绿乔木,喜光向阳,广泛种植于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区,品种繁多,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荔枝开花因品种而异,早熟种早,迟熟种迟,有雌雄蕊异属性,但不同品种开花顺序、次数不同。荔枝原产于我国,历史悠久,其在我国的栽培和食用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我国重视对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曾多次对荔枝种质资源进行详细记录和复查。近年来也发现了许多地方优质品种与国外品种。但同时繁多的品种和复杂的遗传背景,给荔枝品种鉴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0003]DNA指纹图谱技术是基于DNA分子标记建立的能够用于种质资源分类鉴定的一种现代手段。构建植物品种DNA指纹图谱,可以克服单纯依据形态特征鉴定品种的局限性,这对于开展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基因发掘工作十分重要。DNA指纹图谱技术在品种资源多样性和品种鉴定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但在荔枝上鲜有相关报道。且目前已有的品种鉴定标准大多是基于SSR、RAPD、RFLP标记,罕见基于SNP分子标记构建指纹图谱实现荔枝品种鉴定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构建荔枝DNA指纹图谱的SNP位点组合及其应用。以多个荔枝样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得到100个核心SNP位点信息,利用这些SNP位点信息构建出属于每个荔枝样本的指纹图谱。所构建的指纹图谱可用于荔枝种质资源分类鉴定以及育种等方面。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用于构建荔枝SNP指纹图谱的SNP位点组合,所述SNP位点包括:
[0007]第1位点,其位于1号染色体第545481bp处,变异类型为A/G;
[0008]第2位点,其位于1号染色体第687612bp处,变异类型为C/T;
[0009]第3位点,其位于1号染色体第2201119bp处,变异类型为A/T;
[0010]第4位点,其位于1号染色体第2201311bp处,变异类型为C/T;
[0011]第5位点,其位于1号染色体第2495548bp处,变异类型为A/G;第6位点,其位于1号染色体第6266484bp处,变异类型为T/C;第7位点,其位于1号染色体第9406000bp处,变异类型为C/T;第8位点,其位于1号染色体第12773035bp处,变异类型为A/G;第9位点,其位于1号染色体第44528637bp处,变异类型为C/T;第10位点,其位于1号染色体第45741119bp处,变异类型为A/G;第11位点,其位于1号染色体第46482639bp处,变异类型为T/G;第12位点,其
位于1号染色体第47886198bp处,变异类型为T/C;第13位点,其位于2号染色体第2047845bp处,变异类型为G/A;第14位点,其位于2号染色体第2873495bp处,变异类型为A/G;第15位点,其位于2号染色体第3050057bp处,变异类型为C/T;第16位点,其位于2号染色体第3205244bp处,变异类型为G/A;第17位点,其位于2号染色体第3986010bp处,变异类型为C/T;第18位点,其位于2号染色体第9401342bp处,变异类型为G/C;第19位点,其位于2号染色体第14701915bp处,变异类型为A/T;第20位点,其位于2号染色体第14940219bp处,变异类型为C/A;第21位点,其位于2号染色体第18937247bp处,变异类型为G/C;第22位点,其位于2号染色体第19303257bp处,变异类型为G/A;第23位点,其位于2号染色体第19347507bp处,变异类型为G/A;第24位点,其位于2号染色体第24366194bp处,变异类型为T/C;第25位点,其位于2号染色体第27981666bp处,变异类型为T/C;第26位点,其位于2号染色体第39547698bp处,变异类型为C/A;第27位点,其位于2号染色体第46412613bp处,变异类型为A/G;第28位点,其位于3号染色体第13547391bp处,变异类型为A/G;第29位点,其位于3号染色体第23978208bp处,变异类型为T/C;第30位点,其位于3号染色体第27623748bp处,变异类型为C/T;第31位点,其位于3号染色体第32372734bp处,变异类型为C/T;第32位点,其位于3号染色体第32436153bp处,变异类型为G/C;第33位点,其位于3号染色体第37534278bp处,变异类型为G/A;第34位点,其位于3号染色体第40178822bp处,变异类型为C/T;第35位点,其位于4号染色体第10505266bp处,变异类型为T/A;第36位点,其位于4号染色体第21145172bp处,变异类型为A/G;第37位点,其位于4号染色体第22032464bp处,变异类型为T/C;第38位点,其位于4号染色体第24433528bp处,变异类型为C/T;第39位点,其位于4号染色体第25040719bp处,变异类型为G/C;第40位点,其位于4号染色体第33938135bp处,变异类型为T/G;第41位点,其位于4号染色体第35429916bp处,变异类型为T/C;第42位点,其位于4号染色体第35600405bp处,变异类型为C/T;第43位点,其位于5号染色体第25309407bp处,变异类型为T/C;第44位点,其位于5号染色体第25468956bp处,变异类型为G/A;第45位点,其位于5号染色体第26595920bp处,变异类型为G/A;第46位点,其位于5号染色体第27277565bp处,变异类型为A/G;第47位点,其位于5号染色体第30837768bp处,变异类型为G/A;第48位点,其位于5号染色体第32711351bp处,变异类型为C/T;第49位点,其位于6号染色体第8633342bp处,变异类型为C/T;第50位点,其位于6号染色体第15134822bp处,变异类型为A/G;第51位点,其位于7号染色体第1604239bp处,变异类型为A/C;第52位点,其位于7号染色体第4649920bp处,变异类型为C/T;第53位点,其位于7号染色体第24674969bp处,变异类型为T/C;第54位点,其位于7号染色体第26670200bp处,变异类型为G/A;第55位点,其位于7号染色体第31254686bp处,变异类型为T/C;第56位点,其位于7号染色体第32244592bp处,变异类型为C/T;第57位点,其位于8号染色体第12035697bp处,变异类型为G/A;第58位点,其位于8号染色体第16737377bp处,变异类型为G/A;第59位点,其位于8号染色体第20142748bp处,变异类型为C/A;第60位点,其位于8号染色体第24131867bp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构建荔枝SNP指纹图谱的SNP位点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SNP位点包括:第1位点,其位于1号染色体第545481bp处,变异类型为A/G;第2位点,其位于1号染色体第687612bp处,变异类型为C/T;第3位点,其位于1号染色体第2201119bp处,变异类型为A/T;第4位点,其位于1号染色体第2201311bp处,变异类型为C/T;第5位点,其位于1号染色体第2495548bp处,变异类型为A/G;第6位点,其位于1号染色体第6266484bp处,变异类型为T/C;第7位点,其位于1号染色体第9406000bp处,变异类型为C/T;第8位点,其位于1号染色体第12773035bp处,变异类型为A/G;第9位点,其位于1号染色体第44528637bp处,变异类型为C/T;第10位点,其位于1号染色体第45741119bp处,变异类型为A/G;第11位点,其位于1号染色体第46482639bp处,变异类型为T/G;第12位点,其位于1号染色体第47886198bp处,变异类型为T/C;第13位点,其位于2号染色体第2047845bp处,变异类型为G/A;第14位点,其位于2号染色体第2873495bp处,变异类型为A/G;第15位点,其位于2号染色体第3050057bp处,变异类型为C/T;第16位点,其位于2号染色体第3205244bp处,变异类型为G/A;第17位点,其位于2号染色体第3986010bp处,变异类型为C/T;第18位点,其位于2号染色体第9401342bp处,变异类型为G/C;第19位点,其位于2号染色体第14701915bp处,变异类型为A/T;第20位点,其位于2号染色体第14940219bp处,变异类型为C/A;第21位点,其位于2号染色体第18937247bp处,变异类型为G/C;第22位点,其位于2号染色体第19303257bp处,变异类型为G/A;第23位点,其位于2号染色体第19347507bp处,变异类型为G/A;第24位点,其位于2号染色体第24366194bp处,变异类型为T/C;第25位点,其位于2号染色体第27981666bp处,变异类型为T/C;第26位点,其位于2号染色体第39547698bp处,变异类型为C/A;第27位点,其位于2号染色体第46412613bp处,变异类型为A/G;第28位点,其位于3号染色体第13547391bp处,变异类型为A/G;第29位点,其位于3号染色体第23978208bp处,变异类型为T/C;第30位点,其位于3号染色体第27623748bp处,变异类型为C/T;第31位点,其位于3号染色体第32372734bp处,变异类型为C/T;第32位点,其位于3号染色体第32436153bp处,变异类型为G/C;第33位点,其位于3号染色体第37534278bp处,变异类型为G/A;第34位点,其位于3号染色体第40178822bp处,变异类型为C/T;第35位点,其位于4号染色体第10505266bp处,变异类型为T/A;第36位点,其位于4号染色体第21145172bp处,变异类型为A/G;第37位点,其位于4号染色体第22032464bp处,变异类型为T/C;第38位点,其位于4号染色体第24433528bp处,变异类型为C/T;
第39位点,其位于4号染色体第25040719bp处,变异类型为G/C;第40位点,其位于4号染色体第33938135bp处,变异类型为T/G;第41位点,其位于4号染色体第35429916bp处,变异类型为T/C;第42位点,其位于4号染色体第35600405bp处,变异类型为C/T;第43位点,其位于5号染色体第25309407bp处,变异类型为T/C;第44位点,其位于5号染色体第25468956bp处,变异类型为G/A;第45位点,其位于5号染色体第26595920bp处,变异类型为G/A;第46位点,其位于5号染色体第27277565bp处,变异类型为A/G;第47位点,其位于5号染色体第30837768bp处,变异类型为G/A;第48位点,其位于5号染色体第32711351bp处,变异类型为C/T;第49位点,其位于6号染色体第8633342bp处,变异类型为C/T;第50位点,其位于6号染色体第15134822bp处,变异类型为A/G;第51位点,其位于7号染色体第1604239bp处,变异类型为A/C;第52位点,其位于7号染色体第4649920bp处,变异类型为C/T;第53位点,其位于7号染色体第24674969bp处,变异类型为T/C;第54位点,其位于7号染色体第26670200bp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志强田阳阳邹枚伶江思容王文泉肖建加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