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差速器热量变化感知的导油结构、减速器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7099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差速器由于差速率过高而引起的齿轮烧结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差速器热量变化感知的导油结构、减速器及车辆。该基于差速器热量变化感知的导油结构包括减速器壳体,在减速器壳体内设有集油机构,集油机构用于收集和导流减速器壳体内的润滑油;差速器,差速器包括差速器壳体,差速器壳体设置在减速器壳体内;其中,在差速器壳体上开设有供集油机构内的润滑油流入至差速器壳体内的窗口,窗口始终位于集油机构的下方。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集油机构,达到对差速器内部进行润滑和带走热量的目的,防止齿轮烧结。齿轮烧结。齿轮烧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差速器热量变化感知的导油结构、减速器及车辆
[0001]本申请是2021年9月29日提交、专利技术名称为“减速器带差速器用防烧结导油结构、减速器及车辆”,申请号为202111155320.0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本专利技术属于新能源汽车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差速器热量变化感知的导油结构、减速器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3]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对于汽车在转弯或者在冰雪路面进行行驶时,为了保证行车的稳定,通常都是通过安装差速器进行实现行车稳定,其中减速器内的差速器内部烧结问题已经较为普遍。
[0004]目前新能源汽车所用的减速器内的差速器基本上都是采用结构较为简单的行星系,该种结构可以有效实现左右轮胎的差速功能,不过在一些极端工况下(尤其是在冰雪路面和连续弯路),差速率过高会导致差速器内部发热量急剧上升,差速器内部齿轮烧结,从而丧失差速功能,严重时甚至导致汽车翻车或者其他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差速器热量变化感知的导油结构、减速器及车辆,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差速器由于差速率过高而引起的齿轮烧结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差速器热量变化感知的导油结构,包括:
[0008]减速器壳体,在减速器壳体内设有集油机构,所述集油机构用于收集和导流所述减速器壳体内的润滑油;
[0009]差速器,包括差速器壳体,所述差速器壳体设置在所述减速器壳体内;
[0010]其中,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上开设有供所述集油机构内的润滑油流入至所述差速器壳体内的两个窗口,两个所述窗口均位于所述集油机构的下方;
[0011]所述集油机构包括油液挡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减速器壳体内壁上的第一导油筋和第二导油筋,所述油液挡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油筋和所述第二导油筋连接,构成用于存储和缓冲润滑油的储油槽;
[0012]所述储油槽内设有将所述储油槽分隔为储油腔和导油腔的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上开设有若干供润滑油流入至所述储油腔内的储油孔,在所述储油腔朝向所述窗口的一端设有第一挡油板,所述第一挡油板上开设有若干小孔;
[0013]当所述差速器内热量正常时,所述小孔的直径小于所述储油孔的直径,用于阻碍所述储油腔内的润滑油下落;
[0014]当所述差速器内热量上升时,所述小孔的直径变大,用于导通所述储油腔内的润滑油流至所述差速器壳体内。
[0015]优选地,所述集油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减速器壳体内壁上的第一导油筋和第二导油筋,所述第一导油筋与所述第二导油筋之间设有进油端和出油端,所述进油端宽度大于所述出油端宽度,在差速器壳体的两端均设有半轴安装通孔,所述半轴安装通孔的内孔壁上设有用于导油的半轴导油槽。
[0016]优选地,所述差速器壳体的中空腔体内开设有两个润滑环壁,所述两个所述润滑环壁分别位于中空腔体的两端,所述润滑环壁与差速器壳体两端的半轴安装通孔同轴设置。
[0017]优选地,在差速器壳体的中空腔体内还设有垫片槽,所述垫片槽呈环形,所述垫片槽与半轴安装通孔同轴设置。所述垫片槽位于润滑环壁与半轴安装通孔之间,且垫片槽的半径大于半轴安装通孔的半径并小于润滑环壁的半径。
[0018]优选地,在差速器壳体的中空腔体内还设有集油槽,所述集油槽开设在润滑环壁上,且所述集油槽与垫片槽连通。
[0019]优选地,两个所述窗口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上呈对称设置。
[0020]优选地,所述窗口的位置与集油机构的出油端对应,以使差速器每旋转一圈,均会出现两次集油机构的出油端与窗口位于同一直线上的情况。
[0021]优选地,减速器壳体内部包括油液承接部,所述油液承接部包括承接壁和滑落壁,所述承接壁与所述滑落壁连接,所述集油机构用于收集来自承接壁上的润滑油。
[0022]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减速器,所述减速器包括上述任意一种基于差速器热量变化感知的导油结构。
[0023]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种基于差速器热量变化感知的导油结构或者包括上述的减速器。
[0024]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于差速器热量变化感知的导油结构、减速器及车辆通过设置用于收集和导流润滑油的集油机构,且差速器壳体上的窗口始终位于集油机构的下方,保证从集油机构内导流出的润滑油能够顺利流入至差速器壳体内,对差速器壳体内部起到润滑作用,润滑油进入至差速器壳体后,通过润滑油的流动,将差速器壳体内急剧上升的热量带走,达到降温,避免齿轮之间烧结的效果。由于第一挡油板距离差速器距离比较近,能够明显感受到差速器内部热量的变化,当热量急剧增多时,温度短时间也急速升高,第一挡油板上的若干小孔便会因为热胀冷缩的原理,开始膨胀变大,使得储油腔内的润滑油从若干小孔中流出,通过差速器上的窗口流至差速器内,对差速器内部的零部件进行润滑和带走热量,避免在差速器无法通过旋转而带出润滑油时发生内部烧结。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这些均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基于差速器热量变化感知的导油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图1的爆炸图;
[0029]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减速器壳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30]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差速器的爆炸图;
[0031]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行星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差速器壳体的剖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集油机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33]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中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中减速器的油路示意图;
[0035]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传动法兰的三维结构图;
[0036]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传动法兰的另一个视角的三维结构图;
[0037]图12为本专利技术的传动法兰用于和传动轴连接的结构的三维视图;
[0038]图13为本专利技术的传动法兰的侧视图;
[0039]图14为本专利技术的传动法兰的主视图;
[0040]图15为本专利技术的三组子传动结构组断开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16为本专利技术的传动法兰的两组子传动结构在周向方向上错开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2]图17为本专利技术中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0043]图中零件部件及编号:
[0044]10、减速器壳体;11、油液承接部;111、承接壁;112、滑落壁;113、集油机构;1131、第一导油筋;1132、第二导油筋;1133、油液挡板;1134、第一挡油板;11341、小孔;1135、第二挡油板;1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差速器热量变化感知的导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速器壳体,在减速器壳体内设有集油机构,所述集油机构用于收集和导流所述减速器壳体内的润滑油;差速器,包括差速器壳体,所述差速器壳体设置在所述减速器壳体内;其中,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上开设有供所述集油机构内的润滑油流入至所述差速器壳体内的两个窗口,两个所述窗口均位于所述集油机构的下方;所述集油机构包括油液挡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减速器壳体内壁上的第一导油筋和第二导油筋,所述油液挡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油筋和所述第二导油筋连接,构成用于存储和缓冲润滑油的储油槽;所述储油槽内设有将所述储油槽分隔为储油腔和导油腔的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上开设有若干供润滑油流入至所述储油腔内的储油孔,在所述储油腔朝向所述窗口的一端设有第一挡油板,所述第一挡油板上开设有若干小孔;当所述差速器内热量正常时,所述小孔的直径小于所述储油孔的直径,用于阻碍所述储油腔内的润滑油下落;当所述差速器内热量上升时,所述小孔的直径变大,用于导通所述储油腔内的润滑油流至所述差速器壳体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差速器热量变化感知的导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油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减速器壳体内壁上的第一导油筋和第二导油筋,所述第一导油筋与所述第二导油筋之间设有进油端和出油端,所述进油端宽度大于所述出油端宽度,在差速器壳体的两端均设有半轴安装通孔,所述半轴安装通孔的内孔壁上设有用于导油的半轴导油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差速器热量变化感知的导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中空腔体内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倩唐亚卓
申请(专利权)人:阿姆特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