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扩散轴向力的变速器壳体、变速器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4418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0: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新能源汽车变速器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变速器壳体形变量过大,导致传递误差增大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可扩散轴向力的变速器壳体、变速器及车辆。该可扩散轴向力的变速器壳体包括壳本体、设置在所述壳本体上并贯通所述壳本体的轴承孔以及用于传递轴向力的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包括:首尾相连呈环形的高环筋、多个加强筋以及多个支撑筋,所述高环筋与所述轴承孔同轴设置,所述加强筋设置在所述高环筋与所述轴承孔之间,所述支撑筋设置在所述高环筋背离所述加强筋的一侧边沿上,用于支撑所述高环筋。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第一加强部的设置,将轴向力分散至壳本体的各个部位,达到抑制壳本体形变的效果。达到抑制壳本体形变的效果。达到抑制壳本体形变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扩散轴向力的变速器壳体、变速器及车辆
[0001]本申请是2021年09月29日提交、专利技术名称为“抑制形变的变速器壳体、变速器及车辆”、申请号为202111154452.1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本专利技术属于新能源汽车变速器
,具体涉及一种可扩散轴向力的变速器壳体、变速器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3]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保有量大幅上涨,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新能源汽车中的减速器普遍存在产生啸叫的噪音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案就是提高齿轮副传动时的重合度,提高重合度最直接的方案就是增大螺旋角,但增大螺旋角会相应地出现壳体变形量增大,传动时,整个变速器系统的传递误差都会增大。
[0004]对于上述问题,大部分厂家采用的方式是增厚变速器壳体的厚度,以达到增强变速器壳体的强度,继而控制形变量,但该种方式成效并不显著,即要想较好地控制形变量,就需要大幅度增厚壳体厚度,导致变速器壳体重量过重,完全不符合目前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的趋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扩散轴向力的变速器壳体、变速器及车辆,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变速器壳体形变量过大,导致传递误差增大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扩散轴向力的变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壳体包括:壳本体、设置在所述壳本体上并贯通所述壳本体的轴承孔以及用于传递轴向力的第一加强部;<br/>[0008]所述第一加强部包括:首尾相连呈环形的高环筋、多个加强筋以及多个支撑筋,所述高环筋与所述轴承孔同轴设置,所述加强筋设置在所述高环筋与所述轴承孔之间,所述支撑筋设置在所述高环筋背离所述加强筋的一侧边沿上,用于支撑所述高环筋;
[0009]在所述壳本体的外围边缘上设有多个圆柱形的安装台,在所述安装台上开设有用于安装变速器壳体的安装孔;
[0010]所述壳本体上还开设有注油孔,所述壳本体上还设有副轴安装部,所述副轴安装部与所述注油孔之间设有用于传递轴向力和径向力的衔接部。
[0011]优选地,所述加强筋与所述高环筋连接处以及所述加强筋与所述轴承孔连接处均为弧形,所述变速器壳体还包括:第二加强部和第三加强部,所述第二加强部设在所述第一加强部的外围上,所述第三加强部设在所述第二加强部的外围上。
[0012]优选地,所述高环筋的高度大于所述加强环的高度,所述加强环的高度大于所述支撑墙体的高度。
[0013]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变速器,所述变速器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可扩散轴向力的变速器壳体和四挡换挡装置;
[0014]所述四挡换挡装置包括换挡鼓、第一同步器、第一驱动机构、第二同步器和第二驱动机构;
[0015]其中,所述换挡鼓设置有沿其周向方向延伸的导引槽,所述导引槽包括随所述换挡鼓转动至不同角位置的换挡区;
[0016]所述第一同步器与输入轴或者输出轴同步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上设置有挂挡部件,挂挡部件在外力作用下可沿所述第一同步器的轴向方向移动;
[0017]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在换挡鼓的第一角位置与导引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于在换挡区的驱动下推动第一同步器的挂挡部件沿第一同步器的轴向方向移动至第一轴向位置挂挡,或推动第一同步器的挂挡部件沿第一同步器的轴向方向移动至第二轴向位置挂挡,其中第一轴向位置与第二轴向位置不相同;
[0018]所述第二同步器与输入轴或者输出轴同步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器上设置有挂挡部件,挂挡部件在外力作用下可沿所述第二同步器的轴向方向移动;
[0019]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在换挡鼓的第二角位置与导引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用于在换挡区的驱动下推动第二同步器的挂挡部件沿第二同步器的轴向方向移动至第三轴向位置挂挡,或推动第二同步器的挂挡部件沿第二同步器的轴向方向移动至第四轴向位置挂挡,其中第三轴向位置与第四轴向位置不相同,所述第二角位置不同于第一角位置;
[0020]所述电机用于驱动所述换挡鼓转动以使换挡区驱动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沿换挡鼓的轴向方向来回移动。
[0021]优选地,所述限位槽的宽度大于拨动件宽度的1.1倍,第一轴向位置和第二轴向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拨动件和限位槽之间的轴向间隙的2倍。
[0022]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滑动件、第一拨叉和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滑动件和第一拨叉连接,所述第一滑动件沿所述导引槽滑动。
[0023]优选地,第一拨叉上设置导油槽,所述油槽的出口设置在拨动件与同步器接触的表面。
[0024]优选地,所述第一拨叉还包括圆柱形的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第三转动件和第四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第三转动件和第四转动件与所述第一拨叉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第三转动件和第四转动件的转动轴线的延长线相交于同一交点,所述同一交点位于所述第一同步器的转动轴线上,所述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轴线和所述第二转动件的转动轴线位于第一平面,所述第三转动件的转动轴线和所述第四转动件的转动轴线位于与第一平面不同的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沿第一同步器的轴向方向排布。所述拨动件为转动带,所述转动带的一端依次绕过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第三转动件和第四转动件的外壁后与相对的另一端相接。
[0025]优选地,所述第一拨叉还包括多组转动组件,每组转动组件包括第七转动件、第八转动件和转动带、所述第七转动件、第八转动件与所述第一拨叉转动连接,所述转动带的一端依次绕过第七转动件、第八转动件的外壁后与相对的另一端相接,其中第七转动件、第八转动件转轴相互平行,所述第八转动件和第七转动件为轴对称设置,其对称轴作为转动组件的对称轴,各组转动组件的对称轴的延长线相较于同一个交点,所述交点位于第一同步
器的转动轴线上。
[0026]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种抑制形变的变速器壳体或者包括上述的变速器。
[0027]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8]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抑制形变的变速器壳体、变速器及车辆通过设置第一加强部,第一加强部包括高环筋、支撑筋以及加强筋,利用高环筋与所述轴承孔同轴设置,所述加强筋又设置在所述高环筋与所述轴承孔之间,所述支撑筋设置在所述高环筋背离所述加强筋的一侧边沿上,用于支撑所述高环筋,通过高环筋、支撑筋以及加强筋三者的配合,将轴承孔处受到的轴向力分散至壳本体的周围,使一些受力较小的部位能够分担一部分轴向力,一部分受力较大,可能变形的部位受到的轴向力减小,达到增强壳本体强度,抑制壳本体发生变形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这些均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0030]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扩散轴向力的变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壳体包括:壳本体、设置在所述壳本体上并贯通所述壳本体的轴承孔以及用于传递轴向力的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包括:首尾相连呈环形的高环筋、多个加强筋以及多个支撑筋,所述高环筋与所述轴承孔同轴设置,所述加强筋设置在所述高环筋与所述轴承孔之间,所述支撑筋设置在所述高环筋背离所述加强筋的一侧边沿上,用于支撑所述高环筋;在所述壳本体的外围边缘上设有多个圆柱形的安装台,在所述安装台上开设有用于安装变速器壳体的安装孔;所述壳本体上还开设有注油孔,所述壳本体上还设有副轴安装部,所述副轴安装部与所述注油孔之间设有用于传递轴向力和径向力的衔接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扩散轴向力的变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与所述高环筋连接处以及所述加强筋与所述轴承孔连接处均为弧形,所述变速器壳体还包括:第二加强部和第三加强部,所述第二加强部设在所述第一加强部的外围上,所述第三加强部设在所述第二加强部的外围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扩散轴向力的变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环筋的高度大于所述加强环的高度,所述加强环的高度大于所述支撑墙体的高度。4.一种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可扩散轴向力的变速器壳体和四挡换挡装置;所述四挡换挡装置包括换挡鼓、第一同步器、第一驱动机构、第二同步器和第二驱动机构;其中,所述换挡鼓设置有沿其周向方向延伸的导引槽,所述导引槽包括随所述换挡鼓转动至不同角位置的换挡区;所述第一同步器与输入轴或者输出轴同步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上设置有挂挡部件,挂挡部件在外力作用下可沿所述第一同步器的轴向方向移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在换挡鼓的第一角位置与导引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于在换挡区的驱动下推动第一同步器的挂挡部件沿第一同步器的轴向方向移动至第一轴向位置挂挡,或推动第一同步器的挂挡部件沿第一同步器的轴向方向移动至第二轴向位置挂挡,其中第一轴向位置与第二轴向位置不相同;所述第二同步器与输入轴或者输出轴同步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器上设置有挂挡部件,挂挡部件在外力作用下可沿所述第二同步器的轴向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在换挡鼓的第二角位置与导引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用于在换挡区的驱动下推动第二同步器的挂挡部件沿第二同步器的轴向方向移动至第三轴向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倩唐亚卓
申请(专利权)人:阿姆特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