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电源插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6968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直流电源插座,具体为一种直流电源插座,包括外壳,基座、左负极件、右负极件、正极件和探测片。通过设置两片一体弯折成型的具有三个负极弹片的负极件,使得负极与导体一共有六个接触点,接触的面积得到增加,有效地提高了直流电源插座连接器的负载功率。通过设置一体弯折成型的具有四个正极弹片和两个正极接脚的正极件,使得正极件与导体接触的面积得到增加,有效地提高了直流电源插座连接器的负载功率。通过设置固定接脚、安装柱、负极接脚、正极接脚以及探测接脚,使得直流电源插座连接器能够牢固的安装在电路板上,降低温升,有效地保障了直流电源插座的稳定性。有效地保障了直流电源插座的稳定性。有效地保障了直流电源插座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流电源插座


[0001]本技术涉及电源插座相关
,特别是一种直流电源插座。

技术介绍

[0002]DC电源相配的插座,它是由横向插口、纵向插口、绝缘基座、叉型接触弹片、定向键槽组成,两只叉型接触弹片定位在基座中心部位,成纵横向排列互不相连。叉型接触弹片一端为接线口,外露在基座圆柱体顶面,供连接输入电源软线或软缆用,叉型接触弹片另一端由基体互连的两只弹性臂组成,设置在DC插头插入方向绝缘基座插孔内,供给电脑显示器之用,使之正常工作。
[0003]专利CN201922408587.0公开了一种直流电源插座连接器,通过正极焊脚和负极焊脚插入连接电源端,保证该装置正常通电电力运行的稳定性,绝缘底座和外壳棱边的顶部边缘处均经过倒圆角工艺处理方便电源插入,插座连接器通过呈三角分布的正极焊脚、负极焊脚和侦测焊脚焊接到电路板上。但是该方案结构简单,正极件和负极件与导体接触面积小,正极件与负极件仅用单个接脚进行连接,使得该直流电源插座无法适用较大电流,当电流过大时,接脚与电路板的焊接处将因过热产生焊锡融化,使得直流电源插座连接器产生倾斜,严重影响直流电源插座连接器的实用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电源插座无法承受较大电流的问题,提供一种直流电源插座。
[0005]一种直流电源插座,包括
[0006]外壳,所述外壳设置为U形结构,所述外壳由上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组成;所述左侧壁和右侧壁向下延伸设置有多个固定接脚;
[0007]基座,所述基座固定设置在外壳内侧前部;所述基座前侧壁中心处开有插孔;所述插孔内设置有中心柱;
[0008]所述插孔外侧设置有多个第一通槽;所述中心柱外圈设置有多个第二通槽;所述中心柱中心处设置有第三通槽;所述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与插孔连通;
[0009]所述基座后侧壁设置有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槽、第三安装槽;
[0010]第一安装槽设置为环形安装槽,并与第一通槽连通;所述第一安装槽后部内侧设置有多个第一开口槽,所述第一开口槽与插孔连通;所述第一安装槽底部沿前后方向设置有导槽;所述导槽前部左端设置有第一固定槽;
[0011]第二安装槽设置为矩形结构,位于第一安装槽内部,并与第二通槽连通;所述第二安装槽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二开口槽,所述第二开口槽与第一安装槽连通,所述第二开口槽与插孔连通;所述第二开口槽下方设置有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二安装槽上下两侧设置有第三开口槽,所述第三开口槽与插孔连通;所述第三开口槽下方设置有第三固定槽;
[0012]第三安装槽设置为竖向条形结构,位于第二安装槽内部,并与第三通槽连通;所述
第三安装槽下部与第二安装槽相连;
[0013]所述基座底部设置有多个安装柱;
[0014]左负极件,所述左负极件包括左负极主体、左负极接脚、三个左负极弹片和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设置在左负极主体后端下部;所述左负极接脚竖向设置在固定板前部;所述左负极弹片设置在左负极主体前端;所述左负极件设置在第一安装槽内左侧;所述左负极弹片前端位于左侧的第一通槽内;所述固定板设置在第一固定槽内;所述左负极接脚设置在导槽内;
[0015]右负极件,所述右负极件包括右负极主体、右负极接脚和三个右负极弹片;所述右负极接脚竖向设置在右负极主体后端下部;所述右负极弹片设置在右负极主体前端;所述右负极件设置在第一安装槽内右侧;所述右负极弹片前端位于右侧的第一通槽内;所述右负极接脚设置在导槽内;
[0016]正极件,所述正极件包括正极主体、两个正极接脚和四个正极弹片;所述正极接脚竖向设置在正极主体后端两侧;所述正极弹片设置在正极主体前端;所述正极件后端底部设置有第四开口槽;所述正极件位于第二安装槽内;所述正极弹片前端位于第二通槽内;所述正极接脚位于第二固定槽内;
[0017]探测片,所述探测片包括探测弹片和探测接脚;所述探测弹片水平设置在探测接脚上端,并位于第三安装槽内;所述探测接脚竖向设置在第三固定槽内。
[001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槽设置为上部开口的正八边形结构;所述第一通槽设置为矩形结构,位于基座前侧壁,共设置有六个,水平对向设置两个,与水平呈45
°
设置四个;所述第一开口槽设置为四个,与水平呈45
°
的设置在第一安装槽内侧;所述导槽设置为矩形结构;所述第一固定槽设置为L型结构。
[0019]进一步的,所述左侧壁和右侧壁中部镂空设置有矩形口;所述左侧壁和右侧壁前端开有限位槽;所述基座的两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块和第一固定块;所述基座通过第一固定块卡入矩形口进行固定,第一限位块与限位槽配合进行固定;所述固定接脚设置为四个,分别位于左侧壁和右侧壁底部。
[002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左下方处,设置为断开结构;所述第二通槽设置为四个,所述第二通槽位于中心柱内,所述第二通槽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各设置两个。
[0021]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通槽设置为圆柱形结构,并贯通中心柱;所述第三通槽与中心柱接触边设有倒角。
[0022]进一步的,所述基座前端设置有突出部设置为三个,分别位于基座前端的左侧、上部和右侧;所述安装柱设置有两个,水平分布在基座底部中间。
[0023]进一步的,所述左负极主体上设置有两个第一卡紧件,所述第一卡紧件设置为三角形结构;所述左负极弹片上设置有第一弯折部;所述左负极件通过第一卡紧件固定在第一安装槽内;所述右负极主体上设置有两个第二卡紧件,所述第二卡紧件设置为三角形结构;所述右负极件通过第二卡紧件固定在第一安装槽内;所述右负极弹片上设置有第二弯折部;所述正极主体上设置有四个第三卡紧件,所述第三卡紧件设置为三角形结构;所述正极件通过第三卡紧件固定在第二安装槽内;所述正极弹片上设置有第三弯折部。
[0024]进一步的,所述探测弹片前端竖向设置有两个接触脚。
[0025]进一步的,所述左负极件、右负极件和正极件采用高导磷青铜C7025材料。
[002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7]1、通过设置两片一体弯折成型的具有三个负极弹片的负极件,使得负极与导体一共有六个接触点,接触的面积得到增加,使得降低温升,有效地提高了直流电源插座的负载功率。
[0028]2、通过设置一体弯折成型的具有四个正极弹片和两个正极接脚的正极件,使得正极件与导体接触的面积得到增加,使得降低温升,有效地提高了直流电源插座的负载功率。
[0029]3、通过设置固定接脚、安装柱、负极接脚、正极接脚以及探测接脚,使得直流电源插座能够牢固的安装在电路板上,有效地保障了直流电源插座的稳定性。
[0030]4、通过设置探测片,使得电源插座连接器在温度超过预设阈值时,可以对电路板发出断电信号,有效地保障了电源插座通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31]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2为本技术的外壳示意图;
[0033]图3为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流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设置为U形结构,所述外壳(1)由上侧壁(11)、左侧壁(12)和右侧壁(13)组成;所述左侧壁(12)和右侧壁(13)向下延伸设置有多个固定接脚(121);基座(2),所述基座(2)固定设置在外壳(1)内侧前部;所述基座(2)前侧壁中心处开有插孔(23);所述插孔(23)内设置有中心柱(231);所述插孔(23)外侧设置有多个第一通槽(241);所述中心柱(231)外圈设置有多个第二通槽(251);所述中心柱(231)中心处设置有第三通槽(261);所述第一通槽(241)和第二通槽(251)与插孔(23)连通;所述基座(2)后侧壁设置有第一安装槽(24)、第二安装槽(25)、第三安装槽(26);第一安装槽(24)设置为环形安装槽,并与第一通槽(241)连通;所述第一安装槽(24)后部内侧设置有多个第一开口槽(242),所述第一开口槽(242)与插孔(23)连通;所述第一安装槽(24)底部沿前后方向设置有导槽(243);所述导槽(243)前部左端设置有第一固定槽(244);第二安装槽(25)设置为矩形结构,位于第一安装槽(24)内部,并与第二通槽(251)连通;所述第二安装槽(25)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二开口槽(252),所述第二开口槽(252)与第一安装槽(24)连通,所述第二开口槽(252)与插孔(23)连通;所述第二开口槽(252)下方设置有第二固定槽(254);所述第二安装槽(25)上下两侧设置有第三开口槽(253),所述第三开口槽(253)与插孔(23)连通;所述第三开口槽(253)下方设置有第三固定槽(255);第三安装槽(26)设置为竖向条形结构,位于第二安装槽(25)内部,并与第三通槽(261)连通;所述第三安装槽(26)下部与第二安装槽(25)相连;所述基座(2)底部设置有多个安装柱(27);左负极件(3),所述左负极件(3)包括左负极主体(31)、左负极接脚(32)、三个左负极弹片(33)和固定板(34);所述固定板(34)设置在左负极主体(31)后端下部;所述左负极接脚(32)竖向设置在固定板(34)前部;所述左负极弹片(33)设置在左负极主体(31)前端;所述左负极件(3)设置在第一安装槽(24)内左侧;所述左负极弹片(33)前端位于左侧的第一通槽(241)内;所述固定板(34)设置在第一固定槽(244)内;所述左负极接脚(32)设置在导槽(243)内;右负极件(4),所述右负极件(4)包括右负极主体(41)、右负极接脚(42)和三个右负极弹片(43);所述右负极接脚(42)竖向设置在右负极主体(41)后端下部;所述右负极弹片(43)设置在右负极主体(41)前端;所述右负极件(4)设置在第一安装槽(24)内右侧;所述右负极弹片(43)前端位于右侧的第一通槽(241)内;所述右负极接脚(42)设置在导槽(243)内;正极件(5),所述正极件(5)包括正极主体(51)、两个正极接脚(52)和四个正极弹片(53);所述正极接脚(52)竖向设置在正极主体(51)后端两侧;所述正极弹片(53)设置在正极主体(51)前端;所述正极件(5)后端底部设置有第四开口槽(512);所述正极件(5)位于第二安装槽(25)内;所述正极弹片(53)前端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明松涂光文
申请(专利权)人:阆中金三鑫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