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6201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2:28
一种车体构造,抑制来自后悬架装置的载荷输入所引起的振动及噪音。设有:左侧载荷输入部(110a),固定于左侧后侧架(112A),被输入来自后悬架装置的载荷;以及右侧载荷输入部(110b),固定于右侧后侧架(112B),被输入来自后悬架装置的载荷。在比被输入来自后悬架装置的载荷的左侧载荷输入部(110a)及右侧载荷输入部(110b)靠下方的位置设有横梁(44E)。通过左侧后连结架(111A)连结横梁(44E)与左侧载荷输入部(110a)。通过右侧后连结架(111B)连结横梁(44E)与右侧载荷输入部(110b)。梁(44E)与右侧载荷输入部(110b)。梁(44E)与右侧载荷输入部(110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体构造


[0001]本公开涉及一种汽车的车体构造。

技术介绍

[0002]在以往的汽车的地板面板的车辆左右方向中央部,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有通道部。通道部是收容从车辆前侧的发动机舱延伸至后部的排气管、将车辆前侧的发动机的动力向后轮传递的驱动轴等的部分,因此比座椅垫的底部大幅膨出到上方。
[0003]例如,如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那样,在通道部的上表面部设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通道架,由通道部和通道架构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闭合截面构造。在专利文献1的车体构造中,在比通道部靠车辆后侧的位置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后侧架,并且还具备从通道架的车辆后部向左右的后侧架延伸的左右一对中心件。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

12346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8]然而,从后悬架装置输入的载荷被传递到后侧架。在专利文献1中,将乘员空间的通道架与车体后部的左右的后侧架用左右的中心件连结,因此从后悬架装置输入的载荷经由后侧架及中心件传递到通道架。
[0009]此时,通道架接合于如前所述那样比座椅垫的底部向上方大幅膨出的通道部的上表面部,因此配置在比后侧架高的地方。从而,来自后悬架装置的朝上载荷一旦向后侧架输入之后,经由中心件朝向斜上方输入到通道架。即,对中心件施加的来自后悬架装置的载荷主要作用于压缩方向,受到了这样的压缩载荷的中心件容易产生挠曲变形,并且成为来自后悬架装置的载荷输入所引起的振动及噪音的发生原因。
[0010]本公开是鉴于以上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抑制来自后悬架装置的载荷输入所引起的振动及噪音。
[0011]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0012]为了实现前述目的,本公开的第1侧面以提供设置于汽车的车体构造为前提。车体构造具备:地板面板,构成设有供乘员就座的座椅的乘员空间的地板;左侧后侧架,在比所述地板面板靠车辆后方的位置且在车辆左侧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右侧后侧架,在比所述地板面板靠车辆后方的位置且在车辆右侧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左侧载荷输入部,固定于所述左侧后侧架,被输入来自后悬架装置的载荷;右侧载荷输入部,固定于所述右侧后侧架,被输入来自后悬架装置的载荷;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横梁,在所述地板面板的后部设置于比所述左侧载荷输入部及所述右侧载荷输入部靠下方的位置;左侧后连结架,连结所述左侧载荷输入部与所述横梁;以及右侧后连结架,连结所述右侧载荷输入部与所述横梁。
[0013]根据该构成,横梁位于比左侧载荷输入部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将横梁与左侧载荷输入部连结的左侧后连结架朝向左侧载荷输入部向上倾斜地配置。因此,来自后悬架装置的朝上载荷对左侧后连结架向拉伸方向输入,因此与输入了压缩方向的载荷的情况相比,难以引起左侧后连结架的挠曲变形,从而来自后悬架装置的载荷输入所引起的振动及噪音得以抑制。对于右侧后连结架也是同样的。
[0014]在本公开的第2侧面,还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中心架,该中心架在所述乘员空间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从所述地板面板向上方分离而配设。所述中心架的后部连结于所述横梁。
[0015]根据该构成,能够提高地板面板的刚性。
[0016]在本公开的第3侧面,还具备行驶用马达,该行驶用马达搭载在比所述地板面板靠车辆后方的位置,驱动所述汽车的后轮。所述行驶用马达配设在比所述中心架的后部靠车辆后方的位置。
[0017]在本公开的第4侧面,还具备左右的传动轴,该左右的传动轴将所述行驶用马达的旋转力传递给后轮。在左侧的所述传动轴的车辆前方配置有所述左侧后连结架,并且在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左侧的所述传动轴被配置成与所述左侧后连结架的一部分重合。此外,在右侧的所述传动轴的车辆前方配置有所述右侧后连结架,并且在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右侧的所述传动轴被配置成与所述右侧后连结架的一部分重合。
[0018]根据该构成,从地板面板向上方分离的中心架的后部连结于地板面板,因此在具有没有地板通道的地板面板的情况下,能够充分提高车体的扭转刚性。
[0019]即,例如从车辆后方作用有撞击载荷时,存在左右的传动轴欲与行驶用马达一起向车辆前方移动的情况。此时,由于在左右的传动轴的车辆前方分别配置有左侧后连结架及右侧后连结架,并且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重合,因此欲向车辆前方移动的左右的传动轴被左侧后连结架及右侧后连结架阻止向前方移动,例如被朝向下方引导。由此,乘员空间的保护性能提高。
[0020]在本公开的第5侧面,所述左侧后连结架及所述右侧后连结架可以分别被配置成越靠向车辆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方。
[0021]在本公开的第6侧面,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延伸地设置有将所述左侧载荷输入部及所述右侧载荷输入部连结的连结件。
[0022]根据该构成,能够提高左侧载荷输入部及右侧载荷输入部的强度。
[0023]专利技术的效果
[0024]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比被输入来自后悬架装置的载荷的左侧载荷输入部及右侧载荷输入部靠下方的位置设置横梁,将横梁与左侧载荷输入部用左侧后连结架来连结,将横梁与右侧载荷输入部用右侧后连结架来连结,因此能够抑制来自后悬架装置的载荷输入所引起的振动及噪音。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具备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体构造的汽车的侧视图。
[0026]图2是表示将汽车分割为上部构造体和下部构造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7]图3是从上方观察车体构造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0028]图4是车体构造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0029]图5是图4中的V

V线的截面图。
[0030]图6是图4中的VI

VI线的截面图。
[0031]图7是图4中的VII

VII线的截面图。
[0032]图8是放大表示乘员空间侧地板面板及其附近的立体图。
[0033]图9是放大表示座椅导轨及其附近的截面图。
[0034]图10是放大表示座椅导轨的一部分及其附近的俯视图。
[0035]图11是放大表示座椅导轨的安装部分及其附近的立体图。
[0036]图12是中心架的屈曲部及其附近的截面图。
[0037]图13是构成中心架的后侧架构件的前部附近的截面图。
[0038]图14是连接构件的立体图。
[0039]图15是从另一方向观察连接构件的立体图。
[0040]图16是连接构件的侧视图。
[0041]图17是空调装置及其附近的截面图。
[0042]图18是放大表示中心架的后部附近的立体图。
[0043]图19是从车辆后侧观察前围板及其附近的立体图。
[0044]图20是冷却路径的概略图。
[0045]图21是从后方观察冷却水的供给配管及排出配管的布局的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体构造,设置于汽车,其特征在于,具备:地板面板,构成设有供乘员就座的座椅的乘员空间的地板;左侧后侧架,在比所述地板面板靠车辆后方的位置且在车辆左侧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右侧后侧架,在比所述地板面板靠车辆后方的位置且在车辆右侧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左侧载荷输入部,固定于所述左侧后侧架,被输入来自后悬架装置的载荷;右侧载荷输入部,固定于所述右侧后侧架,被输入来自后悬架装置的载荷;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横梁,在所述地板面板的后部设置于比所述左侧载荷输入部及所述右侧载荷输入部靠下方的位置;左侧后连结架,连结所述左侧载荷输入部与所述横梁;以及右侧后连结架,连结所述右侧载荷输入部与所述横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中心架,该中心架在所述乘员空间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从所述地板面板向上方分离而配设,所述中心架的后部连结于所述横梁。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构造,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川峻宝珠山秀秋岛中常规中山伸之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