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0636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1 05:05
提供一种能在确保应答器的通信性和耐久性的同时改善轮胎的驾驶稳定性的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具备:胎面部(1),该胎面部沿轮胎周向延伸而成为环状;一对侧壁部(2),该一对侧壁部配置于胎面部(1)的两侧;和一对胎圈部(3),该一对胎圈部配置于这些侧壁部(2)的轮胎径向内侧,在各胎圈部(3)的胎圈芯(5)的外周上配置有胎边芯(6),在一对胎圈部(3)之间装架有胎体层(4),在胎边芯(6)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以邻接的方式配置有由有机纤维帘线构成的增强层(14),增强层(14)的上端(14e)的高度为与胎边芯(6)的上端(6e)的高度同等的高度以上,在从胎圈芯(5)的上端(5e)起向轮胎径向外侧15mm的位置与增强层(14)的上端(14e)之间配置有应答器(20)。(20)。(2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充气轮胎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埋设有应答器(transponder)的充气轮胎,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能在确保应答器的通信性和耐久性的同时改善轮胎的驾驶稳定性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0002]在充气轮胎中,提出将RFID标签(应答器)埋设于轮胎内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将应答器埋设于轮胎内,为了增强胎圈部而在胎边芯的侧方配置有由金属构件(例如钢帘线)构成的增强层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增强层的配置,应答器的电波受阻碍,应答器的通信性恶化。此外,若将应答器配置于增强层与胎体层之间,则胎体层的胎体线紊乱,轮胎的驾驶稳定性有时会恶化。而且,由于应答器的轮胎径向的位置,存在应答器的通信性和耐久性恶化这样的问题。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

13751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确保应答器的通信性和耐久性的同时改善轮胎的驾驶稳定性的充气轮胎。
[0008]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0009]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具备:胎面部,该胎面部沿轮胎周向延伸而成为环状;一对侧壁部,该一对侧壁部配置于该胎面部的两侧;和一对胎圈部,该一对胎圈部配置于这些侧壁部的轮胎径向内侧,在各胎圈部的胎圈芯的外周上配置有胎边芯,在所述一对胎圈部之间装架有胎体层,沿着所述胎体层在轮胎内表面配置有内衬层,所述胎体层具有绕所述胎圈芯从轮胎内侧向外侧卷起的构造,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以与所述胎边芯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邻接的方式配置有由有机纤维帘线构成的增强层,所述增强层的上端的高度为与所述胎边芯的上端的高度同等的高度以上,在从所述胎圈芯的上端起向轮胎径向外侧15mm的位置与所述增强层的上端之间配置有应答器。
[0010]专利技术效果
[0011]在本专利技术中,以与胎边芯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邻接的方式配置有由有机纤维帘线构成的增强层,增强层的上端的高度为与胎边芯的上端的高度同等的高度以上,因此能充分地获得由增强层实现的增强效果,能改善轮胎的驾驶稳定性。此外,增强层由有机纤维帘线构成,因此能不阻碍应答器的电波,而确保应答器周边的通信性能。由此,能改善应答器的通信性。而且,通过将应答器配置于上述轮胎径向的位置,能充分地确保应答器的通信性和耐久性。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胎体层的卷起部的末端配置为从增强层的上
端起向轮胎径向外侧分离5mm以上。由此,能充分地确保胎体层的卷起部的末端与应答器之间的轮胎径向的距离,因此能有效地改善应答器的耐久性。此时,无论应答器配置于胎体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或外侧哪一方,应答器的电波都当然不会受阻碍,能确保应答器周边的通信性能。
[0013]优选的是,应答器在胎体层与橡胶层之间以抵接于该橡胶层的方式配置,所述橡胶层在侧壁部配置于胎体层的外侧。由此,能不使轮胎的驾驶稳定性恶化,而有效地改善应答器的通信性和耐久性。
[0014]优选的是,应答器配置于胎体层与内衬层之间。由此,能防止起因于侧壁部的损伤的应答器的损伤。
[0015]优选的是,应答器的中心配置为在轮胎周向上从轮胎构成构件的接头部分离10mm以上。由此,能有效地改善轮胎的耐久性。
[0016]优选的是,构成增强层的有机纤维帘线的2.0%拉伸时的张力在300N/50mm~6000N/50mm的范围内。由此,能提高增强层对胎圈部的增强效果,有效地改善轮胎的驾驶稳定性。
[0017]优选的是,构成增强层的有机纤维帘线的总纤度在500dtex~5000dtex的范围内。由此,能提高增强层对胎圈部的增强效果,有效地改善轮胎的驾驶稳定性。
[0018]优选的是,应答器被由弹性体或橡胶构成的包覆层包覆,包覆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7以下。由此,应答器被包覆层保护,能改善应答器的耐久性,并且能确保应答器的电波透过性,有效地改善应答器的通信性。
[0019]优选的是,包覆层的总厚度Gac与应答器的最大厚度Gar满足1.1≤Gac/Gar≤3.0的关系。由此,能充分地确保应答器的通信距离。
[0020]优选的是,应答器具有基板和从基板的两端延伸的天线,应答器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天线的轮胎周向的末端与包覆层的轮胎周向的末端的距离L在2mm~20mm的范围内。由此,能充分地确保应答器的通信距离。
[0021]优选的是,应答器具有基板和从基板的两端延伸的天线,天线在相对于轮胎周向
±
20
°
的范围内延伸。由此,能充分地确保应答器的耐久性。
[0022]优选的是,应答器的厚度方向的中心配置于从包覆层的厚度方向的一侧的表面起包覆层的总厚度Gac的25%~75%的范围内。由此,能充分地确保应答器的通信距离。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表示包括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一个例子的子午线半剖面图。
[0024]图2是概略地表示图1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剖面图。
[0025]图3的(a)、图3的(b)是分别表示可埋设于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的应答器的立体图。
[0026]图4是放大表示埋设于图1的充气轮胎的应答器的子午线剖面图。
[0027]图5是表示在被包覆层包覆的状态下埋设于充气轮胎的应答器的剖面图。
[0028]图6的(a)~图6的(c)是分别表示在被包覆层包覆的状态下埋设于充气轮胎的应答器的俯视图。
[0029]图7的(a)、图7的(b)是分别表示在被包覆层包覆的状态下埋设于充气轮胎的应答器的俯视图。
[0030]图8是概略地表示图1的充气轮胎的赤道线剖面图。
[0031]图9是表示包括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变形例的子午线剖面图。
[0032]图10是表示试验轮胎中的应答器的轮胎径向位置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以下,参考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成进行详细地说明。图1~图8表示包括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
[0034]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具备:胎面部1,该胎面部沿轮胎周向延伸而成为环状;一对侧壁部2,该一对侧壁部配置于胎面部1的两侧;和一对胎圈部3,该一对胎圈部配置于这些侧壁部2的轮胎径向内侧。
[0035]在一对胎圈部3之间装架有将多条胎体帘线在径向排列而成的至少一层(在图1中为一层)胎体层4。作为构成胎体层4的胎体帘线,优选使用尼龙、聚酯等有机纤维帘线。在各胎圈部3埋设有环状的胎圈芯5,在该胎圈芯5的外周上配置有剖面为三角形的由橡胶组合物构成的胎边芯6。
[0036]另一方面,在胎面部1的胎体层4的轮胎外周侧埋设有多层(在图1中为两层)的带束层7。带束层7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多条增强帘线,且配置为增强帘线在层间相互交叉。在带束层7中,增强帘线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例如设定在10
°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充气轮胎,所述充气轮胎具备:胎面部,所述胎面部沿轮胎周向延伸而成为环状;一对侧壁部,所述一对侧壁部配置于所述胎面部的两侧;和一对胎圈部,所述一对胎圈部配置于这些侧壁部的轮胎径向内侧,在各胎圈部的胎圈芯的外周上配置有胎边芯,在所述一对胎圈部之间装架有胎体层,沿着所述胎体层在轮胎内表面配置有内衬层,所述胎体层具有绕所述胎圈芯从轮胎内侧向外侧卷起的构造,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以与所述胎边芯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邻接的方式配置有由有机纤维帘线构成的增强层,所述增强层的上端的高度为与所述胎边芯的上端的高度同等的高度以上,在从所述胎圈芯的上端起向轮胎径向外侧15mm的位置与所述增强层的上端之间配置有应答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体层的卷起部的末端配置为从所述增强层的上端起向轮胎径向外侧分离5mm以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答器在所述胎体层与橡胶层之间以抵接于所述橡胶层的方式配置,所述橡胶层在所述侧壁部配置于所述胎体层的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答器配置于所述胎体层与所述内衬层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答器的中心配置为在轮胎周向上从轮胎构成构件的接头部分离10mm以上。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桥祐辉成濑雅公
申请(专利权)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