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6945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1:38
提供一种能在确保应答器的通信性的同时改善轮胎的驾驶稳定性的充气轮胎。在胎体层(4)具有绕胎圈芯(5)从轮胎内侧向外侧卷起的构造的充气轮胎中,胎体层(4)由聚酯纤维帘线构成的增强帘线所构成,胎体层(4)的增强帘线的断裂伸长率EB在20%~30%的范围内,在从胎圈芯(5)的上端(5e)起向轮胎径向外侧15mm的位置(P1)与从带束层(7)的末端(7e)起向轮胎径向内侧5mm的位置(P2)之间配置有应答器(20)。内侧5mm的位置(P2)之间配置有应答器(20)。内侧5mm的位置(P2)之间配置有应答器(2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充气轮胎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埋设有应答器(transponder)的充气轮胎,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能在确保应答器的通信性的同时改善轮胎的驾驶稳定性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0002]在充气轮胎中,提出将RFID标签(应答器)埋设于轮胎内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此外,在构成胎体层的增强帘线(胎体帘线)中使用有机纤维帘线,作为有机纤维能举例示出人造丝、聚酯等。例如,在将应答器埋设于其胎体层由人造丝纤维帘线构成的增强帘线所构成的充气轮胎的情况下,由于人造丝为高刚性,因此能获得优异的驾驶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人造丝的吸湿性高,因此存在应答器的通信性恶化这样的问题。此外,在将应答器埋设于其胎体层由聚酯纤维帘线构成的增强帘线所构成的充气轮胎的情况下,根据聚酯纤维的种类,存在刚性低的情况(断裂伸长率较高),因此可能无法充分地获得驾驶稳定性。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

13751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确保应答器的通信性的同时改善轮胎的驾驶稳定性的充气轮胎。
[0008]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0009]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具备:胎面部,沿轮胎周向延伸而成为环状;一对侧壁部,配置于该胎面部的两侧;和一对胎圈部,配置于这些侧壁部的轮胎径向内侧,在各胎圈部的胎圈芯的外周上配置有胎边芯,在所述一对胎圈部之间装架有胎体层,在所述胎面部的所述胎体层的外周侧配置有多层带束层,沿着所述胎体层在轮胎内表面配置有内衬层,所述胎体层具有绕所述胎圈芯从轮胎内侧向外侧卷起的构造,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胎体层由聚酯纤维帘线构成的增强帘线所构成,所述胎体层的增强帘线的断裂伸长率EB在20%~30%的范围内,在从所述胎圈芯的上端起向轮胎径向外侧15mm的位置与从所述带束层的末端起向轮胎径向内侧5mm的位置之间配置有应答器。
[0010]专利技术效果
[0011]在本专利技术中,胎体层由聚酯纤维帘线构成的增强帘线所构成,胎体层的增强帘线的断裂伸长率EB在20%~30%的范围内,因此能确保与使用了以往的人造丝纤维帘线的情况相同程度的良好的驾驶稳定性。此外,胎体层由聚酯纤维帘线构成,因此吸湿性低,因此不会像使用了以往的人造丝纤维帘线的情况那样使应答器的通信性恶化。而且,在从胎圈芯的上端起向轮胎径向外侧15mm的位置与从带束层的末端起向轮胎径向内侧5mm的位置之间配置有应答器,因此,不易产生金属干扰,能充分地确保应答器的通信性。其结果是,能在
确保应答器的通信性的同时改善轮胎的驾驶稳定性。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应答器配置于胎体层与在侧壁部配置于胎体层的外侧的橡胶层之间,或配置于胎体层与内衬层之间。例如,在应答器配置于胎体层与胎边芯之间的情况下,胎体层的胎体线紊乱,轮胎的驾驶稳定性恶化,但通过将应答器配置于上述轮胎宽度方向的位置,能不对胎体层的胎体线产生影响,因此兼顾轮胎的驾驶稳定性和应答器的通信性。
[0013]优选的是,应答器的中心配置为在轮胎周向上从轮胎构成构件的接头部分离10mm以上。由此,能有效地改善轮胎的耐久性。
[0014]优选的是,胎体层的增强帘线的1.0cN/dtex负载时的中间伸长率EM为5.0%以下。由此,能充分地确保轮胎的刚性,能有效地改善在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
[0015]优选的是,胎体层的增强帘线的公量纤度CF在4000dtex~8000dtex的范围内。由此,能充分地确保胎体层的增强帘线的刚性,能有效地改善在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
[0016]优选的是,浸胶处理过的胎体层的增强帘线的由下述算式表示的捻系数CT为2000以上。由此,能充分地确保胎体层的增强帘线的刚性,能有效地改善在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
[0017]CT=T
×
D
1/2
[0018]T:胎体层的增强帘线的捻数(捻/10cm)
[0019]D:胎体层的增强帘线的总纤度(dtex)
[0020]优选的是,应答器被由弹性体或橡胶构成的包覆层包覆,包覆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7以下。由此,应答器由包覆层保护,能改善应答器的耐久性,并且能确保应答器的电波透过性,有效地改善应答器的通信性。
[0021]优选的是,包覆层的总厚度Gac与应答器的最大厚度Gar满足1.1≤Gac/Gar≤3.0的关系。由此,能充分地确保应答器的通信距离。
[0022]优选的是,应答器具有基板和从基板的两端延伸的天线,应答器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天线的轮胎周向的末端与包覆层的轮胎周向的末端的距离L在2mm~20mm的范围内。由此,能充分地确保应答器的通信距离。
[0023]优选的是,应答器具有基板和从基板的两端延伸的天线,天线在相对于轮胎周向
±
20
°
的范围内延伸。由此,能充分地确保应答器的耐久性。
[0024]优选的是,应答器的厚度方向的中心配置于从包覆层的厚度方向的一侧的表面起包覆层的总厚度Gac的25%~75%的范围内。由此,能充分地确保应答器的通信距离。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表示由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构成的充气轮胎的一个例子的子午线半剖面图。
[0026]图2是概略地表示图1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剖面图。
[0027]图3的(a)、图3的(b)是分别表示可埋设于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的应答器的立体图。
[0028]图4是放大表示埋设于图1的充气轮胎的应答器的子午线剖面图。
[0029]图5是表示在被包覆层包覆的状态下埋设于充气轮胎的应答器的剖面图。
[0030]图6的(a)~图6的(c)是分别表示在被包覆层包覆的状态下埋设于充气轮胎的应答器的俯视图。
[0031]图7的(a)、图7的(b)是分别表示在被包覆层包覆的状态下埋设于充气轮胎的应答器的俯视图。
[0032]图8是概略地表示图1的充气轮胎的赤道线剖面图。
[0033]图9是表示包括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变形例的子午线剖面图。
[0034]图10是表示试验轮胎中的应答器的轮胎径向位置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参考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成进行详细地说明。图1~图8表示包括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
[0036]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具备:胎面部1,沿轮胎周向延伸而成为环状;一对侧壁部2,配置于胎面部1的两侧;和一对胎圈部3,配置于这些侧壁部2的轮胎径向内侧。
[0037]在一对胎圈部3之间装架有将多条增强帘线(胎体帘线)在径向排列而成的至少一层(在图1中为一层)的胎体层4。在各胎圈部3埋设有环状的胎圈芯5,在该胎圈芯5的外周上配置有剖面为三角形的由橡胶组合物构成的胎边芯6。
[003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充气轮胎,所述充气轮胎具备:胎面部,沿轮胎周向延伸而成为环状;一对侧壁部,配置于所述胎面部的两侧;和一对胎圈部,配置于这些侧壁部的轮胎径向内侧,在各胎圈部的胎圈芯的外周上配置有胎边芯,在所述一对胎圈部之间装架有胎体层,在所述胎面部的所述胎体层的外周侧配置有多层带束层,沿着所述胎体层在轮胎内表面配置有内衬层,所述胎体层具有绕所述胎圈芯从轮胎内侧向外侧卷起的构造,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胎体层由聚酯纤维帘线构成的增强帘线所构成,所述胎体层的增强帘线的断裂伸长率EB在20%~30%的范围内,在从所述胎圈芯的上端起向轮胎径向外侧15mm的位置与从所述带束层的末端起向轮胎径向内侧5mm的位置之间配置有应答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答器配置于所述胎体层与在所述侧壁部配置于所述胎体层的外侧的橡胶层之间,或配置于所述胎体层与所述内衬层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答器的中心配置为在轮胎周向上从轮胎构成构件的接头部分离10mm以上。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体层的增强帘线的1.0cN/dtex负载时的中间伸长率EM为5.0%以下。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体层的增强帘线的公量纤度CF在4000dtex~8000dtex的范围内。6.根据权利要求1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桥祐辉成濑雅公
申请(专利权)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