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围护结构与保温一体化钢结构住宅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06527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被动房的外围护结构与保温一体化钢结构住宅及施工方法,所述钢结构住宅包括钢框架结构体系、外墙保温一体化外墙体系、断桥门窗洞口体系和装配式内装体系,所述外墙保温一体化外墙体系与钢框架结构体系连接,所述断桥门窗洞口体系安装于外墙保温一体化外墙体系上,所述装配式内装体系安装于外墙保温一体化外墙体系围设成的空间内,其中,所述钢框架结构体系包括钢柱、钢梁、结构楼板和钢支撑;所述外墙保温一体化外墙体系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轻质墙板、夹心保温层和第二轻质墙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可提高建筑整体装配率和施工效率等优点。筑整体装配率和施工效率等优点。筑整体装配率和施工效率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外围护结构与保温一体化钢结构住宅及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钢结构住宅,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被动房的外围护结构与保温一体化钢结构住宅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钢结构行业的发展,产业用钢、节能减排成为一种趋势,建筑业正向着绿色建筑和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转型。钢结构住宅预估市场空间巨大,然而相应的外墙构造做法仍有进步空间,已建成项目中暴露不少问题,主要如下:
[0003]1、与钢结构住宅匹配的房型设计有继续优化的空间。目前,建筑市场多依然沿用混凝土剪力墙体系适配的房型设计应用于钢结构住宅,导致钢结构体系“露梁露柱”的不利情况凸显,而大跨度、平面分割灵活的优势无法体现。
[0004]2、与钢结构住宅匹配的建筑外围护结构系统有待完善。由于结构温度和沉降变形不协同、连接工艺和节点处理等因素的影响,钢结构建筑的外围护结构在保温、隔热、气密、水密等方面的性能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如钢结构住宅在不同材料交接处易产生裂缝、钢结构外墙体连接强度不足、钢结构建筑热工性能不足等,这在工业建筑和民用公共建筑中可以接受,但进入住宅领域,住户的敏感度大大提高,亟需进一步完善。
[0005]3、钢结构住宅配套的结构内装一体化设计施工技术和产业链聚集尚未成熟。现有住户普遍对钢结构住宅的装修工艺不熟悉,住宅市场的发展也要求实现全装修交房。发展钢结构住宅必须研发与应用与之匹配的结构内装一体化设计施工技术,实现所有的装修设计与建筑结构设计同步集成完成,装修部品均在工厂制造并通过标准化接口在现场以“干法连接”的形式装配完成,建筑要求高。
[0006]4、钢结构建筑外墙造价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可提高建筑整体装配率,提高施工效率的适用于被动房的外围护结构与保温一体化钢结构住宅及施工方法。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9]一种适用于被动房的外围护结构与保温一体化钢结构住宅,包括钢框架结构体系、外墙保温一体化外墙体系、断桥门窗洞口体系和装配式内装体系,所述外墙保温一体化外墙体系与钢框架结构体系连接,所述断桥门窗洞口体系安装于外墙保温一体化外墙体系上,所述装配式内装体系安装于外墙保温一体化外墙体系围设成的空间内,其中,
[0010]所述钢框架结构体系包括钢柱、钢梁、结构楼板和钢支撑,所述钢柱和钢梁搭建形成钢框架,所述结构楼板通过钢支撑安装于钢框架内;
[0011]所述外墙保温一体化外墙体系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轻质墙板、夹心保温层和第二轻质墙板,所述第一轻质墙板外挂于钢框架结构体系,所述第二轻质墙板内嵌于钢框架结
构体系。
[0012]进一步地,所述钢梁为H型钢梁,所述H型钢梁的梁腹填充有具有防火隔声性能的保温材料。
[0013]进一步地,所述夹心保温层包覆有防水透气膜。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轻质墙板通过第一墙板连接机构与钢框架结构体系相连。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墙板连接机构包括钩头螺栓、专用托板和角钢,所述角钢连接于钢梁上,钩头螺栓穿过第一轻质墙板并勾住角钢,所述专用托板连接于角钢上,并托住第一轻质墙板的底部。
[0016]进一步地,所述专用托板为T型件,该T型件的中间竖向外,托住第一轻质墙板的底部,所述钩头螺栓穿过第一轻质墙板并勾住T型件的另一侧。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轻质墙板通过第二墙板连接机构与钢框架结构体系相连。
[001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墙板连接机构包括管板,该管板插入所述第二轻质墙板底部开设的竖向孔。
[0019]进一步地,所述断桥门窗洞口体系与外墙保温一体化外墙体系的接口处设置有防水密封层。
[002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采用如上所述的适用于被动房的外围护结构与保温一体化钢结构住宅的实施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1]1)工厂预制组成所述钢框架结构体系的构件,运输到现场后连接形成钢框架结构体系;
[0022]2)将第一轻质墙板与钢梁焊接,所述结构楼板在靠近第一轻质墙板的边缘预留设定宽度,该设定宽度在第一轻质墙板安装完毕后填缝补足;
[0023]3)安装夹心保温层,将第二轻质墙板与钢梁焊接;
[0024]4)安装装配式内装体系,该装配式内装体系在设计期与所述钢框架结构体系和外墙保温一体化外墙体系一体化设计,且装配式内装体系与钢框架结构体系采用隐藏式接缝连接;
[0025]5)安装断桥门窗洞口体系,所述断桥门窗洞口体系中,在外墙门窗洞口外侧下窗台沿口制作带有向外披水的聚合物水泥砂浆粉窗台。
[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7]1、本专利技术将钢结构住宅拆分为多个功能模块,每个部分可单独预制,有效提高预制效率,进而提高建筑整体装配率和施工效率。
[0028]2、本专利技术构造了外墙保温一体化外墙体系,提高外墙保温,提高钢结构建筑热工性能。
[0029]3、本专利技术断桥门窗洞口体系与外墙保温一体化外墙体系的接口处设置有防水密封层,夹心保温层包覆有防水透气膜,装配式内装体系与钢框架结构体系采用隐藏式接缝连接,提高钢结构住宅外墙的防水、防渗能力,避免交接处产生裂缝。
[0030]4、本专利技术在设计期装配式内装体系与钢框架结构体系和外墙保温一体化外墙体系一体化设计,提高钢结构住宅的室内美观性。
[0031]5、本专利技术第一轻质墙板通过墙板连接机构与钢框架结构体系相连,有效提高钢结构外墙体连接强度。
[0032]6、本专利技术为钢结构住宅,钢材为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的绿色建材,钢构件生产工艺成熟,材料常见、制作简单。
附图说明
[0033]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2为本专利技术外墙保温一体化外墙体系的剖面示意图;
[0035]图3为本专利技术外墙保温一体化外墙体系的立面示意图;
[0036]图4为本专利技术断桥门窗洞口体系的剖面示意图;
[0037]图中标记:1、钢柱,2、H型钢梁,3、结构楼板,4、防火涂料,5、第一轻质墙板,6、第二轻质墙板,7、保温材料,8、岩棉,9、钩头螺栓,10、专用托板,11、角钢,12、管板,13、专用粘结砂浆,14、PE棒,15、地面构造层,16、水泥砂浆,17、轻钢龙骨装饰性内墙板,18、专用密封胶,19、防水透气层,20、80X30方钢,21、80X30方钢立柱,22、外墙门窗,23、外墙门窗副框,24、80X30钢方通,25、通长63X80X6C型钢,26、窗台板,27、装配式内装层,29、水泥砂浆抹灰,30、聚合物水泥砂浆粉窗台。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被动房的外围护结构与保温一体化钢结构住宅,其特征在于,包括钢框架结构体系、外墙保温一体化外墙体系、断桥门窗洞口体系和装配式内装体系,所述外墙保温一体化外墙体系与钢框架结构体系连接,所述断桥门窗洞口体系安装于外墙保温一体化外墙体系上,所述装配式内装体系安装于外墙保温一体化外墙体系围设成的空间内,其中,所述钢框架结构体系包括钢柱、钢梁、结构楼板和钢支撑,所述钢柱和钢梁搭建形成钢框架,所述结构楼板通过钢支撑安装于钢框架内;所述外墙保温一体化外墙体系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轻质墙板、夹心保温层和第二轻质墙板,所述第一轻质墙板外挂于钢框架结构体系,所述第二轻质墙板内嵌于钢框架结构体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被动房的外围护结构与保温一体化钢结构住宅,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梁为H型钢梁,所述H型钢梁的梁腹填充有具有防火隔声性能的保温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被动房的外围护结构与保温一体化钢结构住宅,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心保温层包覆有防水透气膜。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被动房的外围护结构与保温一体化钢结构住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轻质墙板通过第一墙板连接机构与钢框架结构体系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用于被动房的外围护结构与保温一体化钢结构住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墙板连接机构包括钩头螺栓、专用托板和角钢,所述角钢连接于钢梁上,钩头螺栓穿过第一轻质墙板并勾住角钢,所述专用托板连接于角钢上,并托住第一轻质墙板的底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用于被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宏磊张瑶沈倩刘兴能刘博王世玉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