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下植预应力碳纤维筋加固楼面框架梁中间支座的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06449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51
本技术涉及板下植预应力碳纤维筋加固楼面框架梁中间支座的节点,所述节点包括框架柱、被加固框架梁、正交向框架梁、楼板;所述框架柱、被加固框架梁、正交向框架梁、楼板交汇连接;所述节点还包括预应力碳纤维筋、张拉锚具;所述预应力碳纤维筋贯通框架柱;所述预应力碳纤维筋的两端连接有张拉锚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板下植预应力碳纤维筋加固楼面框架梁中间支座的节点能应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的支座截面受弯承载力不足处加固,且可保证受力连续,避免连接面失效而发生加固效率降低的情况,同时可以消除应变滞后现象,能有效发挥碳纤维材料的高强性能。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对原结构损伤较小,施工便利,同时对建筑使用功能几乎无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改造加固设计,尤其是涉及一种板下植预应力碳纤维筋加固楼面框架梁中间支座的节点


技术介绍

1、楼面钢筋混凝土框架梁中间支座处抗弯承载力不足时,常采用在梁顶粘贴碳纤维布、粘贴钢板等加固方法,碳纤维布、钢板通过结构胶粘剂与钢筋混凝土框架梁连接。采用梁顶粘贴碳纤维布、粘贴钢板的方法加固楼面钢筋混凝土框架梁中间支座时,通常受位于支座处上部结构柱的阻碍而无法连续贯通,只能采用钢板压条等措施固定于上部结构柱靠近钢筋混凝土楼面框架梁中间支座处的根部,该加固节点做法与楼面钢筋混凝土框架梁中间支座处弯矩连续的受力特点相违背。

2、采用梁顶粘贴碳纤维布、粘贴钢板的方法加固楼面钢筋混凝土框架梁中间支座时,由于被加固的原结构框架梁已经承担部分荷载,碳纤维布、钢板等加固材料与被加固的原结构框架梁之间存在应变滞后现象,加固材料的高强性能无法充分发挥。梁顶粘贴的碳纤维布、钢板与被加固框架梁的协同工作效率受结构胶粘剂的性能影响较大,往往会造成加固效率偏低或材料浪费的现象,使得加固后的结构安全性储备不足、加固成本增加。

3、因此,亟需一种板下植预应力碳纤维筋加固楼面框架梁中间支座的节点,以保证受力连续,消除应变滞后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板下植预应力碳纤维筋加固楼面框架梁中间支座的节点,利用碳纤维材料的高强性能,结合预应力技术,能用于钢筋混凝土楼面框架梁中间支座截面受弯承载力不足处加固,可以消除加固材料与原结构之间的应变滞后现象、达到充分发挥碳纤维材料的高强性能的目的,同时与楼面钢筋混凝土框架梁中间支座处弯矩连续的受力特点相一致。

2、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板下植预应力碳纤维筋加固楼面框架梁中间支座的节点,所述节点包括框架柱、被加固框架梁、正交向框架梁、楼板;所述框架柱、被加固框架梁、正交向框架梁、楼板交汇连接;所述节点还包括预应力碳纤维筋、张拉锚具;所述预应力碳纤维筋贯通框架柱;所述预应力碳纤维筋的两端连接有张拉锚具。

4、进一步地,所述节点还包括穿筋孔道;所述穿筋孔道贯通框架柱;所述预应力碳纤维筋贯通框架柱的部分位于穿筋孔道内。

5、进一步地,所述穿筋孔道位于被加固框架梁两侧,且位于楼板下侧,同时贯通框架柱。

6、进一步地,所述预应力碳纤维筋经适度张拉后,所述预应力碳纤维筋的两端通过张拉锚具固定于楼板底面或被加固框架梁侧面。

7、进一步地,张拉固定后的所述预应力碳纤维筋与穿筋孔道之间的空隙需采用堵料填实封堵,所述堵料可以为砂浆或结构胶粘剂等材料。

8、进一步地,多道预应力碳纤维筋分层错位布置于被加固框架梁两侧。

9、进一步地,所述被加固框架梁、正交向框架梁交汇于框架柱;所述楼板设于被加固框架梁、正交向框架梁上,且楼板与被加固框架梁、正交向框架梁的顶部标高相同。

10、进一步地,所述加固框架梁、正交向框架梁、楼板共同构成楼盖体系。

11、进一步地,所述被加固框架梁的设置方向与正交向框架梁的设置方向正交。

12、进一步地,所述框架柱、被加固框架梁、正交向框架梁、楼板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即框架柱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柱,被加固框架梁为被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正交向框架梁为正交向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楼板为钢筋混凝土楼板。

13、在本技术方案中尤为重要地:

14、1.贯通中柱的穿筋孔道位于楼板下侧,且位于被加固框架梁两侧,同时贯通中柱。

15、2.预应力碳纤维筋在施加完预应力后,通过两端的张拉锚具固定于楼板底面或被加固框架梁侧面。

16、进一步地,所述中柱指的是框架柱,并且是所述被加固框架梁的中间支座。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8、1)本技术的板下植预应力碳纤维筋加固楼面框架梁中间支座的节点,利用碳纤维材料的高强性能,结合预应力技术,具体为一种板下植预应力碳纤维筋加固钢筋混凝土楼面框架梁中间支座的节点,能应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的中间支座截面受弯承载力不足处加固,且可保证受力连续,避免连接面失效而发生加固效率降低的情况,同时可以消除应变滞后现象,能有效发挥碳纤维材料的高强性能。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对原结构损伤较小,施工便利,同时对建筑使用功能几乎无影响。

19、2)本技术的板下植预应力碳纤维筋加固楼面框架梁中间支座的节点,考虑到被加固原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梁已经承担部分荷载,通过施加预应力可以有效消除预应力碳纤维筋与被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梁之间的应变滞后现象。

20、3)本技术的板下植预应力碳纤维筋加固楼面框架梁中间支座的节点,考虑到预应力碳纤维筋及锚具材料质量轻的特点,本技术方案实施中仅对原结构进行少量钻孔,几乎不增加结构总体质量;预应力碳纤维筋设置在被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梁侧,又位于钢筋混凝土板下,不影响建筑使用功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板下植预应力碳纤维筋加固楼面框架梁中间支座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包括框架柱(23)、被加固框架梁(21)、正交向框架梁(22)、楼板(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下植预应力碳纤维筋加固楼面框架梁中间支座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还包括穿筋孔道(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板下植预应力碳纤维筋加固楼面框架梁中间支座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穿筋孔道(12)位于被加固框架梁(21)两侧,且位于楼板(24)下侧,同时贯通框架柱(2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板下植预应力碳纤维筋加固楼面框架梁中间支座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碳纤维筋(10)与穿筋孔道(12)之间的空隙填充有堵料以实现封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下植预应力碳纤维筋加固楼面框架梁中间支座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碳纤维筋(10)的两端通过张拉锚具(11)固定于楼板(24)底面或被加固框架梁(21)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下植预应力碳纤维筋加固楼面框架梁中间支座的节点,其特征在于,多道预应力碳纤维筋(10)分层错位布置于被加固框架梁(21)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下植预应力碳纤维筋加固楼面框架梁中间支座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加固框架梁(21)、正交向框架梁(22)交汇于框架柱(2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下植预应力碳纤维筋加固楼面框架梁中间支座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框架梁(21)、正交向框架梁(22)、楼板(24)共同构成楼盖体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下植预应力碳纤维筋加固楼面框架梁中间支座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加固框架梁(21)的设置方向与正交向框架梁(22)的设置方向正交。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下植预应力碳纤维筋加固楼面框架梁中间支座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柱(23)、被加固框架梁(21)、正交向框架梁(22)、楼板(24)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下植预应力碳纤维筋加固楼面框架梁中间支座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包括框架柱(23)、被加固框架梁(21)、正交向框架梁(22)、楼板(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下植预应力碳纤维筋加固楼面框架梁中间支座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还包括穿筋孔道(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板下植预应力碳纤维筋加固楼面框架梁中间支座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穿筋孔道(12)位于被加固框架梁(21)两侧,且位于楼板(24)下侧,同时贯通框架柱(2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板下植预应力碳纤维筋加固楼面框架梁中间支座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碳纤维筋(10)与穿筋孔道(12)之间的空隙填充有堵料以实现封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下植预应力碳纤维筋加固楼面框架梁中间支座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碳纤维筋(10)的两端通过张拉锚具(11)固定于楼板(24)底面或被加固框架梁(21)侧面。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浩吴开成李旭胡豪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