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董斌专利>正文

髌骨张力带固定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854 阅读:2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髌骨张力带固定棒,固定棒的中部设有环形凹槽,在环形凹槽左侧部分的固定棒的棒端各有一个固定孔,术中固定髌骨时将既往固定时克氏针尾折弯后钢丝在髌骨表面缠绕拧紧改为用钢丝经棒端小孔缠绕固定于髌骨表面。此法仍采用张力带固定原则,具备原有张力带固定法优点,可避免既往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常见的针尾翻转所致皮肤刺痛、钢丝滑脱、断裂等并发症,临床应用效果满意。(*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骨科医疗器械,具体地说是髌骨张力带固定棒。目前治疗有移位的髌骨骨折常选用AO张力带固定技术。手术操作中用直径1.5mm克氏针纵形贯穿骨折断端,针尾折弯后用18号钢丝交叉或环形缠绕于髌骨表面,拧紧固定。部分病人术后因克氏针松动,针尾翻转导致皮肤刺痛、钢丝滑脱及断裂,影响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据《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1年介绍,在应用张力带技术治疗髌骨骨折的66例手术中,有12例术后出现针尾刺痛现象。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术后不用外固定、防止针尾翻转、钢丝滑脱及断裂的髌骨张力带固定棒。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髌骨张力带固定棒,固定棒的中部设有环形凹槽,在环形凹槽左侧部分的固定棒的两端开有两个固定孔,环形凹槽的右侧部分的固定棒的顶端设有园锥体。本技术同现有技术相比,其突出的优点是手术操作简便易行,具备原有张力带的优点,即术后不用外固定,便于早期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同时避免了传统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后针尾翻转导致皮肤刺痛、钢丝滑脱及断裂等并发症。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使用状态图。实施例一种髌骨张力带固定棒,选择直径2.5mm克氏针(临床内固定材料),截取长度100mm并保留尖端园锥体4制得固定棒1,在固定棒1的中部开有直径为1.5mm的环形凹槽3,在环形凹槽3左侧部分的固定棒1的两端开有两个直径1.0mm的固定孔2,两个固定孔2的孔距为50±4.0mm(X线测得髌骨高度为44.1±0.28mm),固定孔2的孔端加工成锥状光滑面,以利钢丝5滑动且不会将钢丝5切割断裂,左侧固定孔2与棒端边距为2.0mm。手术操作与传统髌骨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相似。根据髌骨高度选择相当型号的固定棒1,将髌骨复位后,用手摇钻或电钻夹持固定棒1,在髌骨纵形两侧分别穿入两根固定棒1,引导两根固定棒1进入髌骨体内,两端固定孔2暴露于髌骨上下缘,用直径0.8mm钢丝5经两端固定孔2交叉或环形缠绕于髌骨表面,拧结固定,操作完毕。本技术应用于临床的45例中,未发生1例针尾刺痛、钢丝滑脱、断裂等现象,效果满意。权利要求1.一种髌骨张力带固定棒,其特征在于固定棒(1)的中部设有环形凹槽(3),在环形凹槽(3)左侧部分的固定棒(1)的两端开有两个固定孔(2),环形凹槽(3)的右侧部分的固定棒(1)的顶端设有园锥体(4)。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髌骨张力带固定棒,固定棒的中部设有环形凹槽,在环形凹槽左侧部分的固定棒的棒端各有一个固定孔,术中固定髌骨时将既往固定时克氏针尾折弯后钢丝在髌骨表面缠绕拧紧改为用钢丝经棒端小孔缠绕固定于髌骨表面。此法仍采用张力带固定原则,具备原有张力带固定法优点,可避免既往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常见的针尾翻转所致皮肤刺痛、钢丝滑脱、断裂等并发症,临床应用效果满意。文档编号A61B17/68GK2336762SQ9822738公开日1999年9月8日 申请日期1998年7月16日 优先权日1998年7月16日专利技术者董斌 申请人:董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髌骨张力带固定棒,其特征在于固定棒(1)的中部设有环形凹槽(3),在环形凹槽(3)左侧部分的固定棒(1)的两端开有两个固定孔(2),环形凹槽(3)的右侧部分的固定棒(1)的顶端设有园锥体(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斌
申请(专利权)人:董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