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盘式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2699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8: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盘式电机,包括机壳、转子盘、转子轴、定子,相对于转子盘与定子容腔同侧的区域,自转子轴容腔的腔壁沿径向向外凹陷形成第一轴承室,第一轴承室靠近转子盘的一侧与转子盘容腔贯通,第一轴承室远离转子盘的一侧形成第一挡肩,第一轴承室内设置有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双列角接触球轴承远离转子盘的一侧的外圈受到第一挡肩的阻挡。在本实施例中双列角接触球轴承靠近转子盘设置,双列角接触球轴承与转子盘之间未设置其它轴承,并且双列角接触球轴承远离转子盘的一侧的外圈受到第一挡肩的阻挡作用。在磁拉力的作用下双列角接触球轴承会抵靠在第一挡肩上,从而有效地承受轴向力,以提高转子轴转动的稳定性。以提高转子轴转动的稳定性。以提高转子轴转动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盘式电机


[0001]本技术涉及电机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盘式电机。

技术介绍

[0002]盘式电机主要包括机壳、设置在机壳内的转子和定子。转子和定子沿着机壳的轴向排布。转子包括转子盘和转子轴。转子盘与转子轴连接。转子轴上套装有轴承。轴承既要承受轴向力,还要承受径向力。为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转子轴上设置了用于承受轴向力的轴承,还设置了用于承受径向力的轴承。
[0003]但是由于轴承的位置设置的不合理,导致用于承受径向力的轴承先于用于承受轴向力的轴承去承受轴向力,导致用于承受轴向力的承受无法充分地去承受轴向力,从而导致转子轴的运转不稳定,降低盘式电机的性能。
[0004]因此,如何合理布局轴承的位置,从而使轴承有效地去承受轴向力和径向力,从而提高转子转动的稳定性,提高盘式电机性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合理布局轴承的位置,从而使轴承有效地去承受轴向力和径向力,从而提高转子转动的稳定性,提高盘式电机性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盘式电机,包括机壳、转子盘、转子轴、定子,所述转子盘与所述定子沿着所述机壳的轴向布置,所述转子轴沿着所述机壳的轴向延伸,所述转子轴与所述转子盘连接,所述机壳内具有转子盘容腔、转子轴容腔、定子容腔;
[0007]相对于所述转子盘与所述定子容腔同侧的区域,自所述转子轴容腔的腔壁沿径向向外凹陷形成第一轴承室,所述第一轴承室靠近所述转子盘的一侧与所述转子盘容腔贯通,所述第一轴承室远离所述转子盘的一侧形成第一挡肩,所述第一轴承室内设置有双列角接触球轴承,所述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套装在所述转子轴上,所述双列角接触球轴承远离所述转子盘的一侧的外圈受到所述第一挡肩的阻挡。
[0008]优选地,在所述转子轴容腔内自所述转子轴容腔的腔壁沿径向向外凹陷形成第二轴承室,所述第二轴承室与所述第一轴承室位于所述转子盘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二轴承室相对于所述第一轴承室远离所述转子盘,所述第二轴承室内设置有深沟球轴承,所述深沟球轴承套装在所述转子轴上。
[0009]优选地,所述转子轴的第一轴端通过所述转子盘容腔伸出在所述机壳外,所述转子轴的第二轴端通过所述第二轴承室伸出在所述机壳外,所述第一轴端和所述第二轴端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
[0010]优选地,所述第二轴端长于所述第一轴端,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内花键,所述第二连接部为外花键。
[0011]优选地,在所述深沟球轴承远离所述转子盘的一侧设置有圆螺母,所述圆螺母旋
接在所述转子轴上,对所述深沟球轴承的内圈形成阻挡。
[0012]优选地,所述圆螺母为沿着所述转子轴排布的多个。
[0013]优选地,在所述双列角接触球轴承与所述深沟球轴承之间设置有挡圈,所述挡圈套装在所述转子轴上,所述挡圈的两侧分别用于阻挡所述深沟球轴承的内圈和所述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内圈。
[0014]优选地,在所述双列角接触球轴承与所述深沟球轴承之间,自所述转子容腔的腔壁沿径向向内延伸形成第二挡肩,所述第二挡肩、所述挡圈以及所述深沟球轴承围成弹簧容腔,所述弹簧容腔内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作用于所述深沟球轴承的外圈。
[0015]优选地,在所述双列角接触球轴承靠近所述转子盘的一侧,所述转子轴上形成有轴肩,所述轴肩对所述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内圈形成阻挡。
[0016]优选地,所述深沟球轴承的外径小于所述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外径。
[0017]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在盘式电机作业的过程中定子与转子盘之间会产生磁拉力,该磁拉力为沿着机壳的轴向且指向定子方向的轴向力。角接触球轴承能够承受较大的单向轴向负荷,同时还能够承受径向负荷。双列角接触球轴承承受轴向负荷和径向负荷的效果更佳。因此本实施例在第一轴承室内设置了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并且限定靠近第一挡肩的角接触球轴承的宽端面与第一挡肩接触,以增大与第一挡肩的接触面积。
[0018]在本实施例中双列角接触球轴承靠近转子盘设置,双列角接触球轴承与转子盘之间未设置其它轴承,并且双列角接触球轴承远离转子盘的一侧的外圈受到第一挡肩的阻挡作用。在磁拉力的作用下双列角接触球轴承会抵靠在第一挡肩上,从而有效地承受轴向力,以提高转子轴转动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盘式电机的剖视图;
[0021]图2为图1中关于角接触球轴承和深沟球轴承的放大图;
[0022]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盘式电机的整体平面图。
[0023]其中,1为机壳、2为转子盘容腔、3为转子盘、4为定子容腔、5为定子、6为转子轴、7为第一轴承室、8为双列角接触球轴承、9为深沟球轴承、10为圆螺母、11为第一挡肩、12为挡圈、13为第二挡肩、14为弹簧、15为外花键、16为内花键。
具体实施方式
[0024]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盘式电机,该盘式电机中的轴承能够有效地去承受轴向力和径向力,从而提高转子转动的稳定性,提高盘式电机性能。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盘式电机,该盘式电机包括:机壳1、转子盘3、转子轴6以及定子5。转子盘3与定子5沿着机壳1的轴向布置。转子轴6沿着机壳1的轴向延伸。转子轴6与转子盘3连接。机壳1内部具有容纳转子盘3的转子盘容腔2、容纳转子轴6的转子轴容腔,容纳定子5的定子容腔4。定子容腔4环绕转子轴容腔布置。转子盘容腔2与定子容腔4沿着机壳1的轴向布置。
[0027]在相对于转子盘3与定子5同侧的区域,或者说机壳1的设置有定子容腔4的部分上,自转子轴容腔的腔壁沿径向向外凹陷形成第一轴承室7。第一轴承室7靠近转子盘容腔2的一侧与转子盘容腔2贯通。第一轴承室7远离转子盘容腔2的一侧形成有第一挡肩11。换言之,第一轴承室7从第一挡肩11开始沿着轴向并向转子盘容腔2的方向延伸直至与转子盘容腔2贯通。第一轴承室7内设置有双列角接触球轴承8。双列角接触球轴承8套装在转子轴6上。双列角接触球轴承8远离转子盘3的一侧的外圈受到第一挡肩11的阻挡。
[0028]在盘式电机作业的过程中定子5与转子盘3之间会产生磁拉力,该磁拉力为沿着机壳1的轴向且指向定子5方向的轴向力。角接触球轴承可承担轴向负荷和径向负荷。但是单个角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盘式电机,包括机壳(1)、转子盘(3)、转子轴(6)、定子(5),所述转子盘(3)与所述定子(5)沿着所述机壳(1)的轴向布置,所述转子轴(6)沿着所述机壳(1)的轴向延伸,所述转子轴(6)与所述转子盘(3)连接,所述机壳(1)内具有转子盘容腔(2)、转子轴容腔、定子容腔(4);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转子盘(3)与所述定子容腔(4)同侧的区域,自所述转子轴容腔的腔壁沿径向向外凹陷形成第一轴承室(7),所述第一轴承室(7)靠近所述转子盘(3)的一侧与所述转子盘容腔(2)贯通,所述第一轴承室(7)远离所述转子盘(3)的一侧形成第一挡肩(11),所述第一轴承室(7)内设置有双列角接触球轴承(8),所述双列角接触球轴承(8)套装在所述转子轴(6)上,所述双列角接触球轴承(8)远离所述转子盘(3)的一侧的外圈受到所述第一挡肩(11)的阻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式电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子轴容腔内自所述转子轴容腔的腔壁沿径向向外凹陷形成第二轴承室,所述第二轴承室与所述第一轴承室(7)位于所述转子盘(3)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二轴承室相对于所述第一轴承室(7)远离所述转子盘(3),所述第二轴承室内设置有深沟球轴承(9),所述深沟球轴承(9)套装在所述转子轴(6)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式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轴(6)的第一轴端通过所述转子盘容腔(2)伸出在所述机壳(1)外,所述转子轴(6)的第二轴端通过所述第二轴承室伸出在所述机壳(1)外,所述第一轴端和所述第二轴端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敏刘洋何俊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盘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