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千屈菜分株快速繁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907329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8 09: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千屈菜分株快速繁殖方法,步骤是:A、选择时间和秧苗:每年5-8月,选择株高60cm以上,90cm以下;B、平整苗床和施肥:选择土层深度,肥沃褐土,按照株距、行距挖栽培穴,在栽培穴和栽培沟内回填营养肥;C、千屈菜移栽:将千屈菜根状茎植入施肥后的栽培穴内,栽植时千屈菜地上茎与苗床呈夹角,地上茎弯贴至栽培沟内,埋深,在千屈菜的顶端,使顶芽外露在土壤上面;D、水位管理:栽植完成后对千屈菜进行灌溉和水位管理;E、病虫害防治;F、第二年压条管理。方法易行,操作简便,能节省秧苗,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新生的千屈菜品质好、产量高,成活率高达98%。成活率高达98%。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千屈菜分株快速繁殖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湿地生态修复
,更具体涉及一种千屈菜分株快速繁殖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千屈菜科、千屈菜属多年生挺水草本宿根植物,根茎横卧于地下,粗壮;茎直立,多分枝,高30

100厘米,全株青绿色,略被粗毛或密被绒毛,枝通常具4棱。叶对生或三叶轮生,披针形或阔披针形,长4

6(

10)厘米,宽8

15毫米,顶端钝形或短尖,基部圆形或心形,有时略抱茎,全缘,无柄。聚伞花序,簇生,花梗及花序梗甚短,花枝似一大型穗状花序。蒴果扁圆形。
[0003]千屈菜的应用广泛,主要包括药用、园林观赏、食用和水体生态修复等方面的价值。千屈菜生于河岸、湖畔、溪沟边和潮湿草地,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中国传统医药学认为,全草可入药,具有抗菌消炎、降血压、降血糖、解痉挛、止血等功效,可治疗肠炎、痢疾、溃疡、血崩等症,有抗菌等功用。千屈菜也是一种优良的观赏地被植物,株丛整齐,耸立而清秀,花朵繁茂,花序长,花期长,是水景中优良的竖线条材料。最宜在浅水岸边丛植或池中栽植,也可作花境材料及切花,亦可盆栽或沼泽园用。千屈菜嫩茎叶可作野菜食用,在中国民间已有悠久历史。《救荒本草》、《湖南药物志》、《贵州民间药物》、《中国药植图鉴》等许多古今文献中均有其药用或食用记载。古代,民间还将千屈菜制成干菜,以备冬春之需。千屈菜适应能力强,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等特点。在富营养水体中种植千屈菜,能有效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COD、氨态氮、总氮和总磷等,并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在土壤污染较严重的地区,通过种植千屈菜可吸收和积累特定种类的重金属离子,对修复土壤有一定的作用。滨海湿地土壤盐碱化程度高,生态环境脆弱,千屈菜后能够适应盐碱化海滨土壤,从而能改善生态环境,对滨海湿地起到保护作用,在盐碱地被植物缺乏的情况下,很值得在滨海盐碱地园林绿化中推广和应用,为发展沿海生态旅游创造良好的条件。
[0004]目前千屈菜的繁殖方式有分株繁殖、地上茎扦插繁殖和种子繁殖三种,这三种繁殖方法共同存在主要问题,一种是分株种植虽然有一定成活率,但是劳动量太大,成本过高;另一种是地上茎扦插种植成活率低且对外界条件要求非常苛刻;再一种是千屈菜种子发芽率低,是千屈菜育苗方法的最大限制因素。
[0005]经检索未发现一种快速便捷的千屈菜分株快速繁殖方法被公开或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人工栽培千屈菜技术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千屈菜分株快速繁殖方法,方法易行,操作简便,能节省秧苗,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新生的千屈菜品质好、产量高,成活率高达98%。
[0007]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0008]一种千屈菜分株快速繁殖方法,其步骤是:
[0009]1、选择时间和秧苗:在每年5-8月,选择株高60cm以上,90cm以下,具有一个主茎
且无侧枝的健壮千屈菜作为秧苗,连同根状茎整株挖出。
[0010]2、平整苗床和施肥:选择土层深度30cm以上40cm以下的肥沃褐土,按照株距0.5

1.0m,行距0.8

1.5m挖栽培穴,栽培穴的长宽深均为15cm左右。栽培穴与栽培穴之间挖栽培沟,栽培沟的宽度为5

10cm,深度为8

15cm。在栽培穴和栽培沟内回填营养肥(复合肥),所述营养肥采用复合肥N+P2O5+K2O≥51%(17

17

17)类型和豆饼肥以1:2的比例混合而成。苗床布局请见图1所示。
[0011]3、千屈菜移栽:将千屈菜根状茎植入施肥后的栽培穴内,栽植时千屈菜地上茎与苗床的夹角为0

45度为宜;地上茎弯贴至栽培沟内,每隔1

2个叶节用压埋土埋住地上茎5

10厘米,埋土的部位位于叶节之处,埋深5

10厘米;在千屈菜的顶端,使5

10厘米长的顶芽外露在土壤上面即可。千屈菜移栽纵切面请见图2所示。
[0012]4、水位管理:栽植完成后对千屈菜进行灌溉和水位管理。开花前保持水位20cm以下,且干湿交替进行,即灌水后20cm自然落干,搁田2

4日后再次灌水。开花期间保持水位5

20cm。需要注意施肥和施药时保证水位在10

20cm之间。
[0013]5、病虫害防治:根据一种促进千屈菜一年二次生长、开花的栽培方法专利申请的方法(专利号为201811459335.4)进行防治,喷施10%吡虫啉4000

6000倍液1

2次防治蚜虫,喷施40%毒死蜱800

1000倍液1

2次防治斜纹夜蛾,喷施20%哒螨灵可湿性粉3000

4500倍液1

2次防治红蜘蛛。喷施75%百菌清400

600倍液或50%多菌灵200

400倍液1

2次防治斑点病。
[0014]6、第二年压条管理:在第二年6

8月,把第一年压埋好的千屈菜秧苗上长出的高度达到0.6米以上新苗交替向两边压倒,为保持合适的生长空间,向左右选取合适间距的新苗各5株压倒为宜,使一侧压倒的枝条之间的间距约0.15m。压倒处提前挖好栽培沟并施营养肥(复合肥)N+P2O5+K2O≥51%(17

17

17)类型和豆饼肥以1:2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混合肥,依上述3步骤中千屈菜移栽方法埋入土中。然后进行水位管理和病虫害管理。第二年千屈菜新苗压条,请见图3所示。
[0015]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方法是在原来千屈菜分株繁殖方法上的延升和进步。这种千屈菜分株快速繁殖方法,关键点是注意上述步骤3和步骤6的技术要点。在第一年千屈菜移栽和第二年新苗压条的时候,用土覆盖压条时一定要细致认真,每隔1

2个叶节用压埋土埋住地上茎,用土把地上茎压好的同时又不造成损伤,这样才能够在压条后不久就能在压土的茎节处产生足够多的新生苗。本专利技术中的压条环节是创新点,这个压条环节通过多次试验,解决了这个技术难点,多次的试验效果使一年比一年多的新生苗,从而达到了迅速扩繁的目的。
[0016]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0017]一是节省秧苗使用量;二是能快速扩大种植面积,并且具有栽培方法简单,成活率高达98%,种植成本大大的降低了40%,新生千屈菜品质好、产量高、土质要求低,特别适合在养分条件较差的荒滩、湿地栽培,而广泛应用于湿地生态修复及园林造景绿化工作中,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植被保护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千屈菜分株快速繁殖方法,其步骤是:A、选择时间和秧苗:在每年5-8月,选择株高60cm以上,90cm以下,一个主茎无侧枝的千屈菜为秧苗,连同根状茎整株挖出;B、平整苗床和施肥:选择土层深度30cm以上,40cm以下的肥沃褐土,按照株距0.5

1.0m,行距0.8

1.5m挖栽培穴,栽培穴的长宽深均为15cm,栽培穴与栽培穴之间挖栽培沟,栽培沟的宽度为5

10cm,深度为8

15cm,在栽培穴和栽培沟内回填营养肥;C、千屈菜移栽:将千屈菜根状茎植入施肥后的栽培穴内,栽植时千屈菜地上茎与苗床的夹角为0

45度,地上茎弯贴至栽培沟内,每隔1

2个叶节用压埋土埋住地上茎5

10厘米,埋土的部位位于叶节之处,埋深5

10厘米,在千屈菜的顶端,使5

10厘米长的顶芽外露在土壤上面;D、水位管理:栽植完成后对千屈菜进行灌溉和水位管理,开花前水位20cm以下,干湿交替进行,灌水后20cm自然落干,搁田2

4日后再次灌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爱文廖立冰袁涵朱秋平陈陆丹胡骞刘送平徐磊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