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用湿地芡实-乌鱼生态种养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46409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农用湿地芡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农用湿地芡实

乌鱼生态种养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态水产养殖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农用湿地芡实

乌鱼生态种养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山区环境条件下,农用湿地面积小,地面高低不一,无法将农用湿地整体化或平整化,传统的稻鱼共生养殖模式开挖鱼沟、鱼凼耗时、耗力,种养过程中容易坍塌,操作难度增大,养殖成本高,推广、管理难度大;水位控制难,鱼儿不易越冬,晒地难度大,不易于采收。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着该产业的发展,因此,在山区农用湿地养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难题,寻找一种山区水产养殖的新型共生种养的田间结构模式。
[0003]另外,传统的水生蔬菜产业往往是单一品种循环种植的生产方式,这种单一种植模式会导致水生系统食物链过于简单,生态平衡被破坏,也容易引起病虫害的泛滥。目前,已有地方尝试发展水生蔬菜混合栽培种养方式,在水生蔬菜种植同时混养一些水生经济动物,如泥鳅、黄鳝、花白鲢等,逐步成为不少菜农新的致富路。江西环鄱阳湖区域中的鄱阳县、湖口县和余干县等有许多地方有很多农户利用天然水体种植芡实。然而,目前少有报道利用芡实与水产生物进行综合种养的相关报道。目前,水产养殖业大多采用人工池塘养殖或采用养殖网、箱在水库或自然水体中进行人工养殖。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由于水生动物的排泄、残余饵料的分解等会在水体中产生大量的氨、氮、磷等物质,这些物质若不及时清除,则会污染水质,破坏水生动物的健康生长,而频繁的净化处理则成本太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和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农用湿地芡实

乌鱼生态种养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能有效解决在山区挖鱼沟、晒地、采收等过程中的问题。鱼沟开挖、芡实米收割都可采用机械完成,有利于大规模的进行管理和推广,节约了成本。充分利用芡鱼共生养殖中的能量流动关系,即鱼利用田中的浮游动物、昆虫等为食,鱼产生的粪便可以作为芡实的肥料,从而节约了肥料、农药等成本,简便易行,在收获芡实、乌鱼等经济作物的同时,又可以净化水生动物产生的氨、氮、磷等物质。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农用湿地芡实

乌鱼生态种养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步骤1、养殖田地准备:
[0008]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保水保肥、耕作层深厚不漏水的农用湿地作为养殖田地,在所述养殖田地上每亩均匀施撒网上购买的1000~1500kg的羊粪发酵腐熟农家肥,然后进行0.3米左右的深耕整地,在此基础上建立农用湿地芡实

乌鱼生态种养的田间结构;
[0009]步骤2、养殖田地改造、建立生态种养的田间结构:
[0010]在上述施肥深耕后的养殖田地的四周打埂、夯实,在此基础上建立农用湿地芡实

乌鱼生态种养的田间结构,本田间结构包括外田埂、内田埂、环田鱼沟、进鱼通道,在外田埂的内侧堆砌有一圈内田埂,在外田埂与内田埂之间开挖有环田鱼沟,在内田埂的周边设置有一个以上的进鱼通道,所述的进鱼通道将鱼沟与内田埂内的芡实种植区连通,在鱼沟的对角处分别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在进水口和出水口处设置拦鱼网栅。
[0011]所述的外田埂比内田埂高30~50cm。
[0012]所述的进鱼通道将环田鱼沟与内田埂内的芡实种植区连通。
[0013]所述的进鱼通道的底部与芡实种植区的底部平齐。
[0014]所述的环田鱼沟深60~80cm,宽100~150cm。
[0015]步骤3、芡实种植:
[0016]第一年的1

2月在上述四个芡实种植区进行人工抛洒芡实种子,种子密度约为10斤/亩。在种子萌发期和幼苗生长期,将水位控制在20

40cm左右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后续成苗后将水位控制在60cm左右。后续年份芡实成熟后掉落在水中的打捞不净的芡实种子会自行萌发,一般不用再补充。
[0017]步骤4、乌鱼苗放养:
[0018]每年3

4月,待芡实苗长高约为20

40cm时,选择身长为8~11cm的乌鱼苗,放养在步骤2中挖制的环田鱼沟内,鱼苗放养前先以质量百分含量为3%的生理盐水浸泡30

60s进行消毒杀菌处理,放养密度为1200尾/亩;
[0019]步骤5、饲养管理:
[0020]乌鱼除摄食芡实种植区中的蚯蚓、小鱼虾、水生昆虫、泥鳅等天然饵料外,为提高鱼产量,还需每日对鱼苗定点、定时、定量投喂饵料,将饵料投在鱼溜或鱼沟内,每天上午8~9时和下骤(2)中挖制的环田鱼沟内,乌鱼苗放养前先进行消毒杀菌处理,放养密度为1000~1500尾/亩;下午3~4时各投喂一次;
[0021]步骤6、日常管理:
[0022]每日巡视田埂及检查出水口处的拦鱼网栅,防止漏水和溢水逃鱼,特别是大雨天要及时排水,注意清除堵塞网栅的杂物,保持排水畅通;芡实田中田鼠和黄鳝都会在田埂上打洞,造成漏水逃鱼,应仔细检查及时堵塞;
[0023]每隔3~5天,将芡实田内的水全部放至所述鱼沟内,然后采用抽水机将鱼沟中下部的养殖水抽至芡实田内,并使芡实田水位继续维持60cm高度左右。
[0024]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拦鱼网栅用竹篾、尼龙网来制作,长度为排水口的3倍,使之成弧形,高度要超过田埂10

20cm,底部插入硬泥土15

25cm。
[0025]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鱼苗放养前先以质量百分含量为3

5%的生理盐水浸泡30

60s进行消毒杀菌处理。
[0026]进一步地,所述步骤5中日投饵量占池鱼体重的3%,每10天重新计算日投饵量。等田块内水温降至15℃后,将每日投饵量降至鱼体重的2%。水温低于10℃后,则起捕或者不投喂饲料。
[00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农用湿地芡实

乌鱼生态种养的方法的有益效果和优点在于:
[0028]1、整个鱼沟根据田块的形状,沿四周开挖,充分利用由于田块形状不规则而未被利用的部分,开挖鱼沟产生的积土往两边堆形成内、外田埂,相对传统模式,在山区方便机
械操作,节约人力物力。
[0029]2、内、外田埂产生高度差,芡实收割后,将芡实平铺于田中,水位升高,芡实分解,达到肥水的目的,增加鱼类生物饵料,同时水位升高,整个田块相当于一个池塘,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和越冬。
[0030]3、进、排水口建设在对角线的位置,方便整个模式系统的水循环。
[0031]4、调节水位下降,低于内田块,鱼从进鱼通道进入鱼沟中,进行晒田,同时方便小型收割机进入进行收割,比传统山区带水田收割节约很大一部分物力、财力。本专利技术的农用湿地芡实

乌鱼生态种养的方法操作简单、人工成本低,鱼沟开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农用湿地芡实

乌鱼生态种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

、养殖田地准备: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保水保肥、耕作层深厚不漏水的农用湿地作为养殖田地,在所述养殖田地上施用农家肥,后进行深耕整地;步骤

、养殖田地改造、建立生态种养的田间结构:在所述施肥深耕后的养殖田地基础上建立农用湿地芡实

乌鱼生态种养的田间结构;所述田间结构包括外田埂、内田埂、环田鱼沟、进鱼通道,其中,外田埂的内侧堆砌一圈内田埂,外田埂与内田埂之间设置环田鱼沟,内田埂的周边设置多个进鱼通道,进鱼通道将鱼沟与内田埂内的芡实种植区连通,在环田鱼沟的对角处分别设置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处分别设置拦鱼网栅;步骤

、芡实种植及田间管理:第一年的1

2月在所述芡实种植区抛洒芡实种子,种子密度为10斤/亩,在种子萌发期和幼苗生长期,水位范围20

40cm,成苗后水位范围60cm,芡实成熟后掉落在水中的芡实种子自行萌发,不再补种;步骤

、乌鱼鱼苗处理及放养:每年3

4月,芡实苗生长高度为20

40cm时,选择杀菌处理后的、身长为8

11cm的乌鱼鱼苗,放养在步骤(2)所述的环田鱼沟内,放养密度为1000~1500尾/亩;步骤

、饲养管理:每天上午8~9时和下午3~4时各投喂一次饵料,每10天随机捕捞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爱文张剑袁涵朱秋平廖立冰徐磊胡骞陈陆丹刘送平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