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差速器结构、润滑系统及汽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89313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22: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差速器结构、润滑系统及汽车,包括差速器壳体和设置在差速器壳体上的两个正对设置的行星轮安装孔,差速器壳体在靠近两个行星轮安装孔的内壁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油道,第一油道一端与对应的差速器壳体上的行星轮安装孔内壁接通,第一油道的另一端靠近差速器壳体与行星齿轮形成的摩擦副区域,靠近差速器壳体轴向安装孔的内壁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油道,第二油道的一端靠近差速器壳体的轴向安装孔,第二油道的另一端靠近差速器壳体与半轴齿轮形成的摩擦副的区域,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差速器的内外压差,将差速器两端轴承室内的油经第二油道引入半轴齿轮的摩擦副面,汇聚到差速器壳体内部继续补偿第一油道内的油,形成循环润滑回路。形成循环润滑回路。形成循环润滑回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差速器结构、润滑系统及汽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差速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差速器结构、润滑系统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电驱动是新能源汽车
内的核心部件,其中减速器是影响电驱系统整体性能的关键,减速器总成在电机转速范围内,可靠地传递电机扭矩,适应来自整车的所有负荷冲击要求,将电机扭矩传递到驱动轴并实现驱动轴差速功能。
[0003]差速器作为车辆差速和传递扭矩,调整左右轮差速的机构,是保证两输出轴以不同的角速度转动,确保车辆各驱动轴在各种运动条件下的动力传递,避免了轮胎与地面间打滑,因此电驱动差速器在极限差速和路况不良时,会出现差速器润滑系统油量不均匀,不连续的现象,最终有可能导致车辆无法正常使用。
[0004]目前大多电驱动差速器润滑构型主要是:第一种差速润滑系统构型多是采用飞溅润滑方式,但并未考虑从差速器各零部件结构优化的方式进行储油,引油油道让差速器内部形成连续,均匀的润滑通道;第二种差速器润滑多是采用差速器轴承两端导油进入差壳内部,但并未在差壳内部的行星齿轮,半轴齿轮,行星销轴等摩擦副面上结构设计系统联系引油油道形成循环润滑回路,包括差壳行星齿轮底部摩擦副面,行星销轴与其配合轴孔摩擦面,上述两种差速器润滑系统内部各摩擦副,在加油量多及整车普通工况下基本能够满足;但在目前新能源行业要求的高效率,低油量的要求下,不能形成高质量的润滑系统和热交换能力,极易引起差壳球面磨损、烧结、行星销轴磨损断裂等故障形式,因此高效率,低油量,整车工况较为严苛时差速器存在共性,关键性润滑难题,同时带来产品开发和验证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差速器结构、润滑系统及汽车,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差速器无法形成均匀,连续的润滑特性和散热性场景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差速器结构,包括差速器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上的两个正对设置的行星轮安装孔,所述差速器壳体在靠近两个所述行星轮安装孔的内壁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油道,所述第一油道一端与对应的所述差速器壳体上的行星轮安装孔内壁接通,所述第一油道的另一端靠近差速器壳体与行星齿轮形成的摩擦副区域;
[0007]靠近所述差速器壳体轴向安装孔的内壁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油道,所述第二油道的一端靠近所述差速器壳体的轴向安装孔,所述第二油道的另一端靠近差速器壳体与半轴齿轮形成的摩擦副的区域;
[0008]两个所述第一油道分别位于所述行星轮安装孔孔心线的两侧,所述第一油道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轴心线垂直。
[0009]可选地,利用差速器的内外压差,将差速器两端轴承室内的油经第二油道引入半轴齿轮的摩擦副面,汇聚到差速器壳体内部继续补偿第一油道内的油,形成循环润滑回路,同时提高第一油道内油的流动性。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油道远离所述行星轮安装孔的一端槽口呈喇叭状并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内壁平滑过渡。
[0011]可选地,所述差速器壳体两端的轴向安装孔内还设有导油槽,所述差速器壳体两端的轴向安装孔内的导油槽螺旋设置;
[0012]所述第二油道靠近所述轴向安装孔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导油槽接通。
[0013]可选地,所述差速器结构还包括差速器行星齿轮,在所述差速器行星齿轮的内圈边缘设有十字型油道;
[0014]所述十字型油道包括轴向油道和环形油道,所述轴向油道倾斜设置,所述环形油道沿所述差速器行星齿轮周向分布,所述轴向油道和所述环形油道接通。
[0015]可选地,所述十字型油道包括轴向油道和环形油道,所述轴向油道倾斜设置,所述环形油道沿所述差速器行星齿轮的轴心线周向分布,所述轴向油道和所述环形油道接通。
[0016]可选地,所述轴向油道的倾斜度为50
°‑
70
°

[0017]可选地,所述差速器结构还包括行星销轴,所述行星销轴的两端还分别设有多个第三油道,所述第三油道与所述第一油道一一对应,所述第三油道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行星销轴的长度方向垂直。
[0018]可选地,所述第一油道、所述第二油道和所述第三油道均为弧形凹槽。
[0019]可选地,一种润滑系统,包括减速器壳体,在所述减速器壳体上设有挡油板,所述挡油板位于上述所述差速器壳体旋转最大行程的一侧,所述挡油板用于将齿轮飞溅的油导入所述差速器壳体内。
[0020]可选地,一种汽车,采用上述任意一项所述润滑系统。
[0021]如上所述,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差速器的内外压差,将差速器两端轴承室内的油经第二油道引入半轴齿轮的摩擦副面,汇聚到差速器壳体内部继续补偿第一油道内的油,形成循环润滑回路。
附图说明
[0022]图1显示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差速器壳体1a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显示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差速器壳体1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显示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差速器结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显示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X;
[0026]图5显示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Y;
[0027]图6显示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行星齿轮2a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7显示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行星销轴5a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8显示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挡油板1安装在减速器壳体上的结构示意图。
[0030]零件标号说明
[0031]1ꢀꢀꢀꢀꢀꢀ
挡油板
[0032]1a
ꢀꢀꢀꢀꢀ
差速器壳体
[0033]2ꢀꢀꢀꢀꢀꢀ
第一油道
[0034]2a
ꢀꢀꢀꢀꢀ
行星齿轮
[0035]2b
ꢀꢀꢀꢀꢀ
垫片
[0036]3ꢀꢀꢀꢀꢀꢀ
第二油道
[0037]4ꢀꢀꢀꢀꢀꢀ
十字型油道
[0038]5ꢀꢀꢀꢀꢀꢀ
第三油道
[0039]6ꢀꢀꢀꢀꢀꢀ
导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0041]请参阅图1至图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差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差速器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上的两个正对设置的行星轮安装孔,所述差速器壳体在靠近两个所述行星轮安装孔的内壁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油道,所述第一油道一端与对应的所述差速器壳体上的行星轮安装孔内壁接通,所述第一油道的另一端靠近差速器壳体与行星齿轮形成的摩擦副区域;靠近所述差速器壳体轴向安装孔的内壁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油道,所述第二油道的一端靠近所述差速器壳体的轴向安装孔,所述第二油道的另一端靠近差速器壳体与半轴齿轮形成的摩擦副的区域;两个所述第一油道分别位于所述行星轮安装孔孔心线的两侧,所述第一油道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轴心线垂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差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道远离所述行星轮安装孔的一端槽口呈喇叭状并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内壁平滑过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差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壳体两端的轴向安装孔内还设有导油槽,所述差速器壳体两端的轴向安装孔内的导油槽螺旋设置;所述第二油道靠近所述轴向安装孔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导油槽接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差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结构还包括差速器行星齿轮,在所述差速器行星齿轮的内圈边缘设有十字型油道;所述十字型油道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学海陈小龙卢国成朱斌华孙敏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