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裂须藻藻质素及利用其生烃产油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88380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21: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水体的生态修复和生物质能源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裂须藻藻质素及利用其生烃产油的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新型裂须藻藻质素具有高的脂肪性、高的氢指数和低的氮、氧含量。其中脂肪碳的含量为79.2%,氮、氧含量的含量分别为2.34%和10.9%,较其原始样品(分别为6.27%和38.1%)有明显的降低,其具有高的产油率(58%)和生烃潜力(64%)。的产油率(58%)和生烃潜力(64%)。的产油率(58%)和生烃潜力(6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裂须藻藻质素及利用其生烃产油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体的生态修复和生物质能源开发
,特别涉及一种裂须藻藻质素及利用其生烃产油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均出现化石燃料被大量开采利用,化石能源耗竭的现象,同时大量排放温室气体、有害气体和重金属,由此产生一系列相关的能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问题。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也导致水体中蓝藻等藻类的爆发引起水华和赤潮现象。因此,寻找出化石燃料的替代资源是非常迫切和紧迫的。蓝藻(蓝细菌)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光合细菌生物,而关于它们能否固定碳和生烃,仍然缺乏系统的研究;国内外只有少数几项研究表明可分离出藻质素的蓝藻仅仅只有几种。近些年,生物质能源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在解决能源危机方面被寄予厚望。那么,是否可以发展蓝藻等藻类生物质来实现水体污染的修复及其把它们转化为生物质资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呢?
[0003]绿藻藻类因其光合作用效率高、含油量高、生长周期短、油脂面积产率高等特点而被视为新一代甚至是能实现完全替代化石燃料的生物柴油原料。当然,相应的技术手段也相继发展出来。事实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文献记载了使用水热液化法对布朗葡萄藻进行处理来生产生物燃料的相关研究。除此之外,热解法也是一种能有效地将生物质转化为生物油和烃类气体的技术手段。但这些技术只能将生物质转化为生物燃料,却不能准确的评估生物质的产油生烃潜力。此外,在绿藻藻类的能源化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很难选择生长快、含油率高的菌株,而且在大多数研究中,研究者对绿藻藻类不进行任何处理,直接来生产生物柴油。但由于绿藻等藻类中含有大量的脂质、蛋白质和多糖等,在热解的过程中极易受热分解,导致生物柴油中氧、氮含量高,而且酸度指标较高,从而导致生物柴油的品质下降;另外,人工培养藻类生物质的成本过高等。由此可看,去除不同藻类中的蛋白质和多糖就显得尤为重要。1998年,Allard等人报道了一种分离方法,可以有效的去除藻类中的脂质、蛋白质和多糖,得到一种低氮氧含量的藻类难降解有机质即藻质素。事实上,这种藻质素是一种高度脂肪性、非水解、不溶性的生物聚合物,主要存在于一些绿藻、真枝藻和鞭毛藻细胞壁上。仅仅有少量的研究报道了这种难降解有机质在蓝藻中的存在。其中一个是在1988年,Chalansonnet等人报道了它在裂须藻中的存在,但是后来的研究中发现Chalansonnet等人使用的分离方法导致从裂须藻中分离出的藻质素包含一部分人为合成物质。另外,Biller等人在2015年从绿棒粘藻中分离出了一种类似于藻质素的生物大分子并对其进行了热解,发现在这种生物分子的裂解产物和绿藻藻质素的裂解产物有所差别,比如部分正构烷烃的缺失。然而,关于这类蓝藻源生物大分子(藻质素)在作为第三代生物质能原材料生产生物柴油方面的研究少有报道,而本专利技术中,我们从纯培养的蓝藻(裂须藻)中成功分离出了新型的藻质素有机质,并使用了先进的固态
13
CNMR技术、Rock

Eval热解技术和黄金管

高压釜密闭裂解系统,对裂须藻原始样品和从中分离出的新型藻质素有机
质分别进行了结构表征和裂解实验,并对比了裂须藻不同有机质的结构和生烃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本专利技术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裂须藻藻质素。
[0005]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裂须藻藻质素的制备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再一目的在于提供利用上述裂须藻藻质素生烃产油的方法。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方案实现:
[0008]一种裂须藻藻质素,其所含基本结构单元分子式为C
32
H
58
O3。
[0009]优选的,所述裂须藻藻质素的脂肪碳的含量为55.0%~79.9%,氮、氧含量的含量分别为1.73%~6.27%和5.20%~15.7%。更有选的,所述裂须藻藻质素的脂肪碳的含量为79.2%,氮、氧含量的含量分别为2.34%和10.9%。
[0010]一种制备上述裂须藻藻质素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1]将裂须藻与二氯甲烷和甲醇混合进行索氏抽提,将所得固体与三氟醋酸(TFA)混合后在保护气氛中于90~130℃下加热,反应所得固体沉淀物在碱性条件下于60~100℃下水解,水解完成后将沉淀物与酸性溶液混合并在保护气氛下于90~130℃下加热,反应完成后得到裂须藻藻质素。
[0012]所述二氯甲烷和甲醇的体积比为80~100:4~10,优选为93:7。
[0013]所述索氏提取的温度为40~55℃,优选为46.5℃,时间为12~72h。
[0014]优选的,所述将所得固体与三氟醋酸(TFA)混合后在保护气氛下于90~130℃下加热具体为:(1)将固体与1~4M的三氟醋酸混合后在90~130℃加热0.5~5h;(2)将所得沉淀物与3~8M的三氟醋酸混合后在90~130℃加热30~48h。
[0015]更优选的,步骤(1)重复2~4次;
[0016]更优选的,步骤(1)所述加热温度为100~110℃,加热时间为3

5h。
[0017]更优选的,步骤(2)将沉淀物依次与2~4M和4~6M的三氟醋酸混合,每次混合后在100

110℃加热15~24h。
[0018]更优选的,步骤(2)完成后用水将产物洗至中性。
[0019]所述碱性条件由含碱的甲醇/水溶液构成;所述甲醇与水的体积比为80~90:10~20,优选为85:15。所述碱为氢氧化钠和/或氢氧化钾等常见碱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碱在甲醇/水溶液中的浓度为0.5~3M。
[0020]所述水解的时间为0.5~5h,优选为1h。
[0021]优选的,水解反应结束后将所得固体沉淀用水洗至中性。
[0022]所述酸性溶液为盐酸,所述酸性溶液的浓度为4~8M,优选为6M。
[0023]所述沉淀物与酸性溶液混合的加热反应温度为100~120℃,加热反应时间为12~36h。更优选的,加热反应温度为120℃,加热反应时间为24h。
[0024]本专利技术所述保护气氛为氮气或稀有气体。
[0025]一种利用裂须藻藻质素生烃产油的方法,具体为将所得裂须藻藻质素在40~60MPa下热解,即可生烃产油。
[0026]所述热解的温度为300~500℃,优选为320~460℃,更优选为450℃。
[0027]优选的,所述热解的升温条件为将温度在8h内加热到250℃,然后按照15~20℃/h的速度加热至目标温度。
[0028]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
[0029](1)本专利技术中的新型蓝藻藻质素具有高的脂肪性、高的氢指数和低的氮、氧含量。其中脂肪碳的含量为79.2%,氮、氧含量的含量分别为2.34%和10.9%,较其原始样品(分别为6.27%和38.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裂须藻藻质素,其特征在于:所述裂须藻藻质素所含基本结构单元分子式为C
32
H
58
O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裂须藻藻质素,其特征在于:所述裂须藻藻质素的脂肪碳的含量为55.0%~79.9%,氮、氧含量的含量分别为1.73%~6.27%和5.20%~15.7%。3.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或2所述裂须藻藻质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裂须藻与二氯甲烷和甲醇混合进行索氏抽提,将所得固体与三氟醋酸混合后在保护气氛中于90~130℃下加热,反应所得固体沉淀物在碱性条件下于60~100℃下水解,水解完成后将沉淀物与酸性溶液混合并在保护气氛下于90~130℃下加热,反应完成后得到裂须藻藻质素。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氯甲烷和甲醇的体积比为80~100:4~10;所述索氏提取的温度为40~55℃,时间为12~72h。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得固体与三氟醋酸混合后在保护气氛下于90~130℃下加热具体为:(1)将固体与1~4M的三氟醋酸混合后在90~130℃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冉勇孔祥兰杨余梁天周艳荣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