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含螺旋藻的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680972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9 00: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包含螺旋藻的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包含螺旋藻的复合物,以质量比计,螺旋藻和活性因子的配比为1:0.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包含螺旋藻的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
,涉及一种包含螺旋藻的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活性因子,例如营养素、益生菌或药物,指能对生命现象具有影响的物质。以多酚为例,多酚类化合物及其代谢物已被证明通过刺激有益菌群的生长和抑制病原菌的增殖来影响肠道健康。虽然多酚类化合物具有促进健康的特性,但在被摄入经胃酸消化后易于酸解,也极易被胃肠道的大量ROS氧化失效,使其生物利用度大打折扣。尤其是分子量高、结构复杂的酚类化合物难以被下消化道吸收,于是如何提高此类化合物的生物利用率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0003]目前已提出了以下三类“包埋”策略以实现活性因子的肠靶向递送:(1)基于胃酸、十二指肠液、结肠液的pH差异构建pH响应型载体,但因载体对pH响应需要过程,因此易出现释放滞后现象;(2)通过载体与肠道中的电解质或黏液成分形成离子键、氢键等非共价键实现肠靶向递送,但易受到温度、pH、外力影响导致稳定性不佳;(3)将含巯基的递送体系与肠黏液中黏蛋白的巯基形成共价的二硫键实现肠靶向递送,但口腔、胃部同样含有黏膜层,递送体系与口腔、胃的黏附依旧不可避免,从而减少活性因子的最终作用浓度。现有载体大都只考虑将活性因子递送至肠道中,而由于肠道大量的ROS,释放后多酚的活性及作用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胃酸和胃肠道中大量的ROS,构建一种生物质基多酚肠靶向递送体系,保护活性因子,例如营养素、益生菌或药物,免受胃酸以及胃肠道中ROS的影响。
[0005]基于上述目的,本申请通过提供一种包含螺旋藻的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来解决该领域中的这种需要。
[0006]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含螺旋藻的复合物,其包含螺旋藻和活性因子;以质量比计,所述螺旋藻和活性因子的配比为1:0.5

5;所述活性因子为营养素、益生菌或药物中的一种。
[0007]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复合物中,所述螺旋藻具备以下结构:表面分布14~16nm的孔隙,螺旋结构的外径宽为3~5μm。
[0008]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复合物中,所述活性因子为营养素,所述营养素为多酚,所述多酚选自槲皮素、白藜芦醇、槲皮素、花色苷中的一种。
[0009]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复合物中,所述多酚为槲皮素,所述槲皮素的浓度为50μg mL
‑1,所述螺旋藻对槲皮素的载药量为14.5~37.0%,包封率为41.0%~87.0%。
[0010]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复合物中,所述活性因子为药物,所述药物为在肠道发挥药效的药物。
ZnSO4·
7H2O、0.30g Na2Mo4·
2H2O、0.08g CuSO4·
5H2O、0.05g Ca(NO3)2·
6H2O)用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L。然后将培养基分装至250mL的锥形瓶中,高压灭菌后进行接种螺旋藻,接种后的螺旋藻置于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培养条件为25℃、8000lux。本实施例使用的螺旋藻为上海光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钝顶螺旋藻(S.platensis)。
[0031]螺旋藻@槲皮素的制备在室温进行。将培养好的螺旋藻清洗三次后离心除去培养基,将获得的2g螺旋藻泥,重新分散至100mL去离子水中,取1mL、1000mg L
‑1槲皮素的乙醇溶液与螺旋藻溶液混合均匀,缓慢搅拌12h。结束后低速离心后冷冻干燥获得螺旋藻@槲皮素。采用红外光谱仪记录4000~400cm
‑1范围内螺旋藻、槲皮素和螺旋藻@槲皮素的红外光谱。
[0032]由图1(a)可知,螺旋藻的主要成分是叶绿素,其结构中羧酸羰基的特征振动峰出现在图1(a)的1725

1700cm
‑1,其中的

C=N



C=C

的伸缩振动出现在1690

1620cm
‑1处。
[0033]图1(b)为槲皮素的红外曲线,由图1(b)可知苯环

C

H伸缩振动为3085cm
‑1,3303cm
‑1为槲皮素酚羟基的特征振动峰,1671cm
‑1为α,β

不饱和脂肪酮的酮糖基的特征振动峰,1550cm
‑1为苯环

C=C

双键伸缩振动峰。
[0034]由图1(c)可知,以上特征信号在图1(c)曲线中均有出现,说明螺旋藻@槲皮素成功制备。
[0035]采用动态光散射激光粒度Zeta电位仪测定螺旋藻@槲皮素的Zeta电位。如图2所示,可以发现螺旋藻的Zeta电位为

26.82mV,槲皮素的Zeta电位为0.1mV。螺旋藻在装载槲皮素后Zeta电位的绝对值略有减小,表明螺旋藻@槲皮素成功制备。
[0036]实施例2
[0037]本实施例提供了螺旋藻对槲皮素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
[0038]首先测定374nm处槲皮素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将吸光度和标准溶液浓度线性拟合后得到如下的标准曲线:
[0039]C(mg mL
‑1)=(A

0.0283)/0.065(R2=0.9991)
[0040]其中A为标准溶液在374nm处的吸光度,C为槲皮素标准溶液的浓度。
[0041]据此,根据如下公式计算螺旋藻@槲皮素中槲皮素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0042]载药量(%)=(所负载的槲皮素的质量/螺旋藻@槲皮素的质量)
×
100%
[0043]包封率(%)=(所负载的槲皮素的质量/初始加入槲皮素总质量)
×
100%
[0044]当槲皮素的初始浓度为50μg mL
‑1时,实施例1制备的螺旋藻@槲皮素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37.0%和74.0%。
[0045]实施例3
[0046]本实施例提供了螺旋藻@槲皮素的微观形貌观察。
[0047]取500μg微藻分散于50mL水中,取一滴藻液放置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微藻的形貌(目镜
×
10,物镜
×
40)。另外,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螺旋藻、螺旋藻@槲皮素的微观形貌。
[0048]如图3所示,在显微镜下,螺旋藻呈外径为3~5μm的螺旋状结构,经光学显微镜观察,螺旋藻表面分布有14~16nm的微孔。由图4(A)可知,当槲皮素负载进内腔后,螺旋藻的螺旋状结构依旧保持且相互缠绕。由图4(B)可知,由于槲皮素是晶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呈针状结构,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刚性,所制得的螺旋藻@槲皮素也从螺旋藻的缠绕结构转变为排列规整的板状结构。
[0049]实施例4
[0050]本实施例提供了螺旋藻@槲皮素的pH稳定性和温度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包含螺旋藻的复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螺旋藻和活性因子;以质量比计,所述螺旋藻和活性因子的配比为1:0.5

5;所述活性因子为营养素、益生菌或药物中的一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藻具备以下结构:表面分布14~16nm的孔隙,螺旋结构的外径宽为3~5μ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因子为营养素,所述营养素为多酚,所述多酚选自槲皮素、白藜芦醇、槲皮素、花色苷中的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酚为槲皮素,所述槲皮素的浓度为50μg mL
‑1,所述螺旋藻对槲皮素的载药量为14.5~37.0%,包封率为41.0%~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静文沈文张越李国梁高翔袁晓龙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