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轮胎内壁条带状的吸音棉的料头与料尾的对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79081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2: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轮胎内壁条带状的吸音棉的料头与料尾的对接方法,选择的吸音棉长度大于轮胎的内圆周长度10毫米以上,然后再将吸音棉贴合至轮胎内壁的粘性胶料上,并将超出部分的吸音棉的第一料尾搭接在料头上方,然后再根据实际需要裁切掉部分第一料尾形成第二料尾,通过预定的10毫米以上的纠错吸音棉裕量,实现料头与第二料尾按照工艺要求的精准对接,再通过第一压合装置将第二料尾压合在粘性胶料上,以确保第二料尾与料头之间的间距不会因为轮胎制造误差而导致变化,同时可适应不同材质的吸音棉与不同粘性的胶料组合,通用性较好。通用性较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轮胎内壁条带状的吸音棉的料头与料尾的对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应用于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静音轮胎的制作工艺。尤其涉及一种如何将静音轮胎内壁的条带状的吸音棉的料头与料尾进行准确对接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双碳目标的确定,预示着传统燃油乘用车将逐步退出市场,而以电动汽车为首新能源车的市场占有率在逐年提高。新能源汽车无发动机,汽车自身噪音较小,而传统的轮胎由于胎噪较大,已无法满足于新能源汽车对于静音环境的需求。近些年,国内外轮胎生产企业致力于静音轮胎的研究开发,已有部分车企的新能源汽车配置静音轮胎。但在制造轮胎时,如何将具有降低轮胎噪音的静音材料,如吸音棉等制作在轮胎内部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0003]西博自动化公司2017年8月29日公开的CN107107501A号中国专利文献中揭示的吸音棉贴合工艺为:先将轮胎定中并固定,然后轮胎内壁涂胶,再通过利用大于轮胎旋转速度的直线驱动速度驱动抗噪声条带,使条带压缩,故所述条带的长度变成小于所述条带的标称长度,从而在所述条带的两个端部之间形成空隙,使得在放松之后所述条带刮擦所述粘性装置,将所述粘性装置重新置于所述端部,从而伴随地引起所述端部首尾固定。但该种吸音棉贴合工艺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如果用于粘合抗噪声条带(即条带状的吸音棉)的粘性胶料粘性较大或者吸音棉材质较柔软,即存在因吸音棉的内应力不足以克服粘性胶料的阻力或者因吸音棉较柔软无法克服粘性胶料的阻力的情况,故该种吸音棉贴合工艺对吸音棉与粘性胶料的选择及匹配性要求较为严苛,适用性受限;二、如附图1与2所示,由于轮胎制造时,即使同一批次同一规格的轮胎的内圆周长度T1与T2存在一定的误差,例如某一条17寸轿车轮胎的内圆周长度为2000毫米,而另一条同批次同规格的轮胎的内圆周长为2010毫米。因此,使用该种吸音棉贴合工艺存在吸音棉的长度X大于或小于轮胎内圆周长度的情况,导致吸音棉的料头X1与料尾X2之间的间距过大(见附图1)或者部分重叠(见附图2),故无法实现理想状态下的贴合效果。
[0004]综上所述,如何将条带状的吸音棉施加至轮胎内壁且可使其料头与料尾进行准确对接的制作工艺成为业内技术人员所要攻克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轮胎内壁条带状的吸音棉的料头与料尾的对接方法,所述吸音棉的长度大于所述轮胎的内圆周长度,所述对接方法包括:提供轮胎,所述轮胎内壁涂覆一层粘性胶料;提供贴合组件,所述贴合组件自吸音棉的料头为起始端将吸音棉贴合至轮胎内壁的粘性胶料上,且将所述吸音棉的第一料尾与所述吸音棉的料头搭接;提供裁切装置,通过所述裁切装置将超出所述内圆周长度的吸音棉的第一料尾裁断;提供第一压合装置,通过第一压合装置将所述吸音棉裁断后的与所述料头相连的第二料尾
压合至轮胎内壁的粘性胶料上。
[0006]优选地,提供第一检测装置,在裁切第一料尾工序之前,通过所述第一检测装置确定所述裁切装置的裁切角度。
[0007]优选地,所述裁切角度为所述裁切装置与所述吸音棉搭接在料头上方的第一料尾垂直裁切。
[0008]优选地,所述吸音棉经裁切后形成的第二料尾与料头之间预留

5毫米至20毫米的间距。
[0009]优选地,提供第二检测装置,在第二料尾压合工序之后,通过所述第二检测装置检测第二料尾与所述料头之间距离是否符合工艺要求,如不符合要求则发出警报等待处理或者直接将轮胎转移至待处理区。
[0010]优选地,提供取料装置,在裁切第一料尾工序之前,先通过取料装置抓取并固定第一料尾,裁切后再通过取料装置将所述第一料尾移出轮胎内壁。
[0011]优选地,所述吸音棉的长度大于所述轮胎的内圆周长度至少10毫米。
[0012]优选地,提供第二压合装置,用于施加压力至第二料尾的端面,并将第二料尾压缩移至所述料头的端面外侧。
[0013]优选地,在所述第二压合装置上设置有与吸音棉的第二料尾端面相匹配的L型构件,并通过L型构件施加压力至裁断后的第二料尾的端面。
[0014]优选地,提供接头整理装置,用于调整料头或第一料尾或第二料尾的位置,以确保料头与第一料尾或第二料尾的侧边对齐。
[0015]通过上述公开的
技术实现思路
可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轮胎内壁条带状的吸音棉的料头与料尾的对接方法,选择的吸音棉长度大于轮胎的内圆周长度10毫米以上,然后再将吸音棉贴合至轮胎内壁的粘性胶料上,并将超出部分的吸音棉的第一料尾搭接在料头上方,然后再根据实际需要裁切掉部分第一料尾形成第二料尾,通过预定的10毫米以上的纠错吸音棉裕量,实现料头与第二料尾按照工艺要求的精准对接,再通过第一压合装置将第二料尾压合在粘性胶料上,以确保第二料尾与料头之间的间距不会因为轮胎制造误差而导致变化,同时可适应不同材质的吸音棉与不同粘性的胶料组合,通用性较好。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现有技术中同一规格轮胎因内圆周长度T1大于吸音棉长度X时的吸音棉贴合示意图。
[0017]图2为现有技术中同一规格轮胎因内圆周长度T2小于吸音棉长度X时的吸音棉贴合示意图。
[0018]附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长度为S的吸音棉示意图。
[0019]附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吸音棉长度S大于同一规格轮胎T的内圆周固定长度的吸音棉贴合示意图。
[0020]附图5为通过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实现料头S1与裁切后第二料尾S2A无缝对接的示意图。
[0021]附图6为通过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实现料头S1与裁切后第二料尾S2B预留一定间距对接的示意图。
[0022]附图7为通过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实现料头S1与裁切后第二料尾S2C的另一种形式的预留一定间距的对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4]参见附图3

7所示,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轮胎内壁条带状的吸音棉的料头与料尾的对接方法,所述条带状的吸音棉S的长度大于所述轮胎T的内圆周长度至少10毫米,具体可根据实际的轮胎规格及贴合工艺要求设定相应的吸音棉S的长度。
[0025]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对接方法包括:首先提供一轮胎T,并在所述轮胎T内壁涂覆一层粘性胶料J;然后再提供一贴合组件(未图示),通过所述贴合组件自吸音棉S的料头S1为起始端将吸音棉S贴合至轮胎内壁的粘性胶料J上,且将所述吸音棉的第一料尾S2与所述吸音棉的料头S1相搭接(如附图4所示);再提供一裁切装置(未图示),通过所述裁切装置将超出所述轮胎T内圆周长度的吸音棉S的第一料尾S2裁断,并将裁断后的与料头S1连接的料尾定义为第二料尾;再提供一第一压合装置(未图示),通过第一压合装置将所述吸音棉S裁断后的与所述料头S1相连的第二料尾(S2A;S2B;S2C)压合至轮胎T内壁的粘性胶料J上。其中,所述贴合组件可以是CN107107501A号现有技术公开的
技术实现思路
,或者参见申请人的202110719867.2号在先专利技术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胎内壁条带状的吸音棉的料头与料尾的对接方法,所述吸音棉的长度大于所述轮胎的内圆周长度,所述对接方法包括:提供轮胎,所述轮胎内壁涂覆一层粘性胶料;提供贴合组件,所述贴合组件自吸音棉的料头为起始端将吸音棉贴合至轮胎内壁的粘性胶料上,且将所述吸音棉的第一料尾与所述吸音棉的料头搭接;提供裁切装置,通过所述裁切装置将超出所述内圆周长度的吸音棉的第一料尾裁断;提供第一压合装置,通过第一压合装置将所述吸音棉裁断后的与所述料头相连的第二料尾压合至轮胎内壁的粘性胶料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内壁条带状的吸音棉的料头与料尾的对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提供第一检测装置,在裁切第一料尾工序之前,通过所述第一检测装置确定所述裁切装置的裁切角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内壁条带状的吸音棉的料头与料尾的对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裁切角度为所述裁切装置与所述吸音棉搭接在料头上方的第一料尾垂直裁切。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内壁条带状的吸音棉的料头与料尾的对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棉经裁切后形成的第二料尾与料头之间预留

5毫米至20毫米的间距。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胎内壁条带状的吸音棉的料头与料尾的对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提供第二检测装置,在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刘永田晨周晓晨
申请(专利权)人:联亚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