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旋转盘总成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1281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09: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座椅旋转盘总成及车辆,属于车辆部件技术领域,包括下固定盘、中央转盘、上固定盘和驱动锁止机构;下固定盘的中部形成转轴部;中央转盘位于下固定盘的上方,且转动套设于转轴部,中央转盘与座椅连接;上固定盘贴合连接于下固定盘的上侧,且环设于中央转盘的外周,上固定盘的内缘形成限位部,限位部压设于中央转盘外缘的上方,中央转盘与上固定盘滑移适配;驱动锁止机构与中央转盘传动连接,并能将中央转盘锁定在预设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避免中央转盘形成悬臂式的连接结构,无需在边缘增设补强板,同时也压缩了座椅旋转盘总成整体的厚度;中央转盘、下固定盘和上固定盘形成封闭式的配合结构,避免杂物进入,保证转动的顺畅性。转动的顺畅性。转动的顺畅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座椅旋转盘总成及车辆


[0001]本技术属于车辆部件
,具体涉及一种座椅旋转盘总成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座椅旋转的功能为座椅带来更多的适用场景,丰富了座椅的功能。座椅的旋转一般是靠设置在座椅底部的转盘机构实现,现有的转盘机构一般包括下固定盘、中央转盘、上固定盘和锁止机构,下固定盘与滑轨连接,中央转盘转动设置在下固定盘上,上固定盘压在中央转盘的中部,中央转盘的边缘伸出上固定盘,并向上翘曲形成悬臂式的座椅安装结构。这种悬臂式的结构容易导致如下问题:1)中央转盘与下固定盘之间的间隙较大,形成开放式的结构,容易进入杂物,影响转盘整体的转动顺畅性;2)转盘机构整体厚度尺寸较大,影响座椅上其他构件的布置;3)悬臂式的连接结构存在结构强度不足的问题,现有的解决方式多为在中央转盘所形成的悬臂的边缘增设补强板,进一步扩大了转盘机构整体的面积尺寸,不利于转盘机构周边其他构件的布设,并且还存在补强板件边缘外露使工作人员受伤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座椅旋转盘总成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转盘机构整体后较大,中央转盘与下固定盘之间间隙较大,且中央转盘边缘的悬臂式结构需要在边缘增设补强板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提供一种座椅旋转盘总成,包括:
[0006]下固定盘,中部形成转轴部;
[0007]中央转盘,位于所述下固定盘的上方,且转动套设于所述转轴部,所述中央转盘与座椅连接;
[0008]上固定盘,贴合连接于所述下固定盘的上侧,且环设于所述中央转盘的外周,所述上固定盘的内缘形成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压设于所述中央转盘外缘的上方,所述中央转盘与所述上固定盘滑移适配;以及
[0009]驱动锁止机构,与所述中央转盘传动连接,并能将所述中央转盘锁定在预设位置。
[0010]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限位部的内侧缘形成向下延伸的第一翻边,所述中央转盘的外侧缘形成向上延伸的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在所述中央转盘的径向上相互咬合。
[0011]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中央转盘设有滑块,所述滑块具有与所述限位部滑动配合的上配合部,还具有与所述下固定盘滑动配合的下配合部。
[0012]一些实施例中,若所述限位部的内侧缘形成向下延伸的第一翻边,所述中央转盘的外侧缘形成向上延伸的第二翻边,且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在所述中央转盘的径向上相互咬合,则所述滑块卡设于所述第二翻边处。
[00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配合部的表面凸设有与所述限位部接触的上凸起,所述下配合部的表面凸设有与所述下固定盘接触的下凸起。
[0014]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中央转盘上临近所述限位部的区域开设有上下贯通的安装开口,所述座椅旋转盘总成还包括盒状的补强板,所述补强板的内侧缘和外侧缘均形成连接翻边,所述补强板贯穿所述安装开口,且所述连接翻边与所述中央转盘的下表面贴合连接,所述补强板上形成座椅安装点。
[0015]一些实施例中,若所述限位部的内侧缘形成向下延伸的第一翻边,所述中央转盘的外侧缘形成向上延伸的第二翻边,且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在所述中央转盘的径向上相互咬合,则位于外侧的所述连接翻边延伸到所述第二翻边的边缘,并与所述第二翻边贴合连接。
[0016]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中央转盘与所述转轴部之间设有衬套。
[0017]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驱动锁止机构包括:
[0018]环状齿板,同轴固接于所述中央转盘;以及
[0019]驱动器,所述驱动器的输出端设有与所述环状齿板啮合的驱动齿轮。
[0020]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上固定盘的外部与下固定盘贴合连接,内部与中央转盘的外部压紧,这种设置方式的好处在于:1)中央转盘整体贴近于下固定盘,避免中央转盘形成悬臂式的连接结构,无需在边缘增设补强板,同时也压缩了座椅旋转盘总成整体的厚度,形成更加扁平的结构;2)上固定盘与下固定盘之间、上固定盘与中央转盘之间,及中央转盘与下固定盘之间均构成封闭式的结构,避免杂物进入,保证了中央转盘转动的顺畅性。
[0021]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座椅旋转盘总成。
[0022]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采用上述的座椅旋转盘总成,提升了座椅旋转功能的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座椅上的构件在布设时能获得更多的安装空间,降低了座椅的设计难度,有利于控制生产成本;同时,避免了边缘设置的板件划伤用户的问题,提升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座椅旋转盘总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座椅旋转盘总成的爆炸分解图;
[0025]图3为图2中的其中两个滑块的爆炸分解图;
[002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座椅旋转盘总成的剖视图,其中未显示驱动锁止机构;
[0027]图5为图4的A部放大图;
[002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采用的中央转盘、补强板和紧固件的装配分解图;
[0029]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座椅旋转盘总成中,凹筋所在区域的剖视图;
[0030]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二采用的上固定盘、下固定盘和中央转盘的装配剖视图;
[0031]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座椅旋转盘总成与滑轨总成和座椅的装配示意图。
[0032]附图标记说明:
[0033]1、座椅旋转盘总成;
[0034]100、下固定盘;110、转轴部;120、凸筋;130、第二防翻护边;
[0035]200、中央转盘;20a、安装开口;210、第二翻边;220、转动翻边;230、凹筋;
[0036]300、上固定盘;310、限位部;311、第一翻边;320、第一防护翻边;
[0037]400、驱动锁止机构;410、环状齿板;420、驱动器;430、驱动齿轮;
[0038]500、滑块;50a、上配合部;50b、下配合部;510、上滑块;51a、上避位缺口;511、上卡接结构;512、上定位结构;520、下滑块;521、下卡接结构;522、下定位结构;530、上凸起;540、下凸起;
[0039]600、补强板;60a、座椅安装点;610、连接翻边;
[0040]700、衬套;
[0041]800、连接紧固件;
[0042]2、座椅;
[0043]3、滑轨总成;
[0044]4、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45]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座椅旋转盘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固定盘(100),中部形成转轴部(110);中央转盘(200),位于所述下固定盘(100)的上方,且转动套设于所述转轴部(110),所述中央转盘(200)与座椅(2)连接;上固定盘(300),贴合连接于所述下固定盘(100)的上侧,且环设于所述中央转盘(200)的外周,所述上固定盘(300)的内缘形成限位部(310),所述限位部(310)压设于所述中央转盘(200)外缘的上方,所述中央转盘(200)与所述上固定盘(300)滑移适配;以及驱动锁止机构(400),与所述中央转盘(200)传动连接,并能将所述中央转盘(200)锁定在预设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旋转盘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310)的内侧缘形成向下延伸的第一翻边(311),所述中央转盘(200)的外侧缘形成向上延伸的第二翻边(210),所述第一翻边(311)与所述第二翻边(210)在所述中央转盘(200)的径向上相互咬合。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旋转盘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转盘(200)设有滑块(500),所述滑块(500)具有与所述限位部(310)滑动配合的上配合部(50a),还具有与所述下固定盘(100)滑动配合的下配合部(50b)。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旋转盘总成,其特征在于,若所述限位部(310)的内侧缘形成向下延伸的第一翻边(311),所述中央转盘(200)的外侧缘形成向上延伸的第二翻边(210),且所述第一翻边(311)与所述第二翻边(210)在所述中央转盘(200)的径向上相互咬合,则所述滑块(500)卡设于所述第二翻边(210)处。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旋转盘总成,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中华张天明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