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控机床自动上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71091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09: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数控机床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数控机床自动上料装置,机床本体,机床本体的上表面限位传输架,限位传输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托板,托板的左侧开设有缺口,托板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有限位传输带,限位传输带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限位传输带的内壁传动连接有两个皮带轮,通过将物料置于限位传输带的上表面凹槽中,限位传输带将物料运送至托板上的缺口处,通过限位传输带、凹槽、托板和缺口之间的配合,使得待加工的物料均匀的通过缺口下落,避免了同时下料导致的过于混乱,从而导致后续步骤无法实施,保障了代加工物料的整齐性,无需工作人员手动摆放,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升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数控机床自动上料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数控机床
,具体为一种数控机床自动上料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数控机床是用数字化的信息来实现自动控制的机床。它将与加工零件有关的信息(工件与刀具相对运动轨迹的尺寸参数,切削加工的工艺参数,以及各种辅助操作等加工信息)用规定的文字、数字和符号组成的代码,按一定的格式编写成加工程序单,然后通过控制介质输入到数控装置中,由数控装置经过分析处理后,发出各种与加工程序相对应的信号和指令进行自动加工。
[0003]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用人工或专机进行机床上下料,人工劳动强度过大,且容易产生工伤事故,效率相较于机器设备略低,且使用人工上料的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不够,不能满足大批量、高质量的生产需求,而现有的自动上料结构大多是工业机器人或者桁架机器手,这两种装置确实可以实现自动上料,但是由于这两种装置的结构复杂,造价高昂,以及维修维护费用较高,普通的中小型工厂很难采购使用,鉴于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数控机床自动上料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数控机床自动上料装置,具备自动上料,结构简单,造价较低,维修简单等优点,解决了人工上料效率较低,机械手和机器人不适用中小型工厂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数控机床自动上料装置,包括机床本体,所述机床本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传输架,限位传输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托板,托板的左侧开设有缺口,托板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有限位传输带,限位传输带的上表面开设有延伸出限位传输带下表面的凹槽,限位传输带的内壁传动连接有两个皮带轮,传输带的右侧上方设置有限位盘,限位盘的上表面开设有延伸出限位盘下表面的第二凹槽,限位盘的下表面滑动连接有第二托板,第二托板的左侧开设有第二缺口。
[0008]优选的,所述第二缺口与凹槽处于同一垂直位置,第二托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支撑架的下端与机床本体固定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限位盘的上方设置有集中管道,集中管道的左侧底壁开设有通洞,通洞与限位盘上的第二凹槽处于同一垂直位置,集中管道右侧设置有传送带。
[0010]优选的,所述机床本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电机,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锥形齿轮,锥形齿轮的左右两侧啮合连接有两个第二锥形齿轮,两个第二锥形齿轮相反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杆,固定杆的中部套设有转轴,转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的下侧与机床本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两个固定杆相反的一端固定套设有两个蜗轮,左
侧蜗轮的前侧表面啮合连接有蜗杆,右侧蜗轮的后侧表面与右侧蜗杆啮合连接,两个蜗杆的下端均与机床本体的上表面转动连接,蜗杆的上端转动贯穿出托板的上表面并与皮带轮固定连接,右侧固定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蜗轮,第二蜗轮的前侧表面啮合连接有第二蜗杆,第二蜗杆的下端与机床本体的上表面转动连接,第二蜗杆的上端转动贯穿出第二托板的上表面并且与限位盘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机床本体的上表面设置有出料槽,出料槽的左侧嵌入至机床本体内,机床本体的上表面开设有空腔,空腔的底壁固定连接有电动伸缩杆,电动伸缩杆的上端延伸出空腔,电动伸缩杆电动伸缩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限位传输带的下方设置有进料槽,进料槽位于缺口的正下方。
[0012](三)有益效果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数控机床自动上料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4]1、该数控机床自动上料装置,通过将待加工的物料置于限位盘上的第二凹槽,通过第二托板的限制使得待加工物料均匀的通过第二缺口下落,物料落至限位传输带的上表面凹槽中,限位传输带将物料运送至托板上的缺口处,通过限位传输带、凹槽、托板和缺口之间的配合,使得待加工的物料均匀的通过缺口下落,避免了同时下料导致的过于混乱,从而导致后续步骤无法实施,保障了代加工物料的整齐性,无需工作人员手动摆放,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升了工作效率。
[0015]2、该数控机床自动上料装置,通过传送带将代加工的物料输送至集中管道内,集中管道为左低右高,且左窄右低,因此通过重力势能的影响,代加工物料将通过集中管道左侧底壁的通洞下落,通过传送带和集中管道的配合,将被加工物料集中至集中管道的左端,然后通过通洞将代加工物料均匀输送至限位盘,避免了工作人员手动摆放,导致的工作效率低,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减少了人员消耗,且本结构简单有效,不易损坏。
[0016]3、该数控机床自动上料装置,通过限位传输带通过凹槽将代加工的物料运输至进料槽内,进料槽呈左低右高的倾斜状,所以物料会自然滑落至加工地点,加工完毕后电动伸缩杆带动固定块同步上升,将加工完毕的物料升高,随后物料进入出料槽内,出料槽同为左低右高的倾斜状,加工完毕的物料会自然从出料槽滑出,通过出料槽、进料槽、限位传输带、凹槽、电动伸缩杆和固定块之间的配合,实现将物料自动运输至加工地点和加工完成后自动出料的功能,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因为无需工作人员手动上料与下料,可以减少工作人员发生危险的可能,同时自动上下料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电机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机床本体的左视平面图;
[0020]图4为图1中A处放大图。
[0021]图中:1、机床本体;2、限位传输架;3、托板;4、缺口;5、限位传输带;6、凹槽;7、皮带轮;8、限位盘;9、第二凹槽;10、第二托板;11、支撑架;12、集中管道;13、通洞;14、传送带;15、电机;16、锥形齿轮; 17、第二锥形齿轮;18、固定杆;19、转轴;20、支撑板;21、蜗轮;22、
蜗杆;23、第二蜗轮;24、第二蜗杆;25、出料槽;26、电动伸缩杆;27、固定块;28、进料槽;29、第二缺口;30、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请参阅图1

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数控机床自动上料装置,包括机床本体1,机床本体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传输架2,限位传输架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托板3,托板3的左侧开设有缺口4,托板3 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有限位传输带5,限位传输带5的上表面开设有延伸出限位传输带5下表面的凹槽6,限位传输带5的内壁传动连接有两个皮带轮7,传输带5的右侧上方设置有限位盘8,限位盘8的上表面开设有延伸出限位盘8 下表面的第二凹槽9,限位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数控机床自动上料装置,包括机床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床本体(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传输架(2),限位传输架(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托板(3),托板(3)的左侧开设有缺口(4),托板(3)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有限位传输带(5),限位传输带(5)的上表面开设有延伸出限位传输带(5)下表面的凹槽(6),限位传输带(5)的内壁传动连接有两个皮带轮(7),传输带(5)的右侧上方设置有限位盘(8),限位盘(8)的上表面开设有延伸出限位盘(8)下表面的第二凹槽(9),限位盘(8)的下表面滑动连接有第二托板(10),第二托板(10)的左侧开设有第二缺口(2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控机床自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缺口(29)与凹槽(6)处于同一垂直位置,第二托板(10)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架(11),支撑架(11)的下端与机床本体(1)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数控机床自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盘(8)的上方设置有集中管道(12),集中管道(12)的左侧底壁开设有通洞(13),通洞(13)与限位盘(8)上的第二凹槽(9)处于同一垂直位置,集中管道(12)右侧设置有传送带(1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控机床自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床本体(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电机(15),电机(15)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锥形齿轮(16),锥形齿轮(16)的左右两侧啮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新生武红建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市鑫鼎源光电元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