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医药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依鲁替尼杂质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依鲁替尼杂质的合成方法,工艺路线简单,操作方便,实验条件温和,合成的依鲁替尼杂质可作为依鲁替尼的有关物质检测用对照品,用于依鲁替尼及其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的应用。制剂的质量控制的应用。制剂的质量控制的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依鲁替尼杂质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药物合成领域,涉及原料药依鲁替尼生产过程中工艺杂质及其制备。特别涉及依鲁替尼工艺杂质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Ibrutinib由美国Celera Genomics公司于2007年首先研制,后转让给加州的Pharmacyclics公司开发,2011年强生公司的子公司杨森制药(Jassen)参与合作开发。目前尚无标准的中文译名,因此本申请人在此将其音译为“依鲁替尼”。该药已于2013年11 月获FDA批准,用于既往接受过至少一次来那度胺或其他药物治疗的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治疗。依鲁替尼是首个每日一次、单一制剂、口服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2014年2 月12日依鲁替尼被FDA批准增加适应症,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2014年7月28 日,FDA再次宣布,扩大批准依鲁替尼适应症,将其用于染色体17P缺失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2015年1 月29日,依鲁替尼的适应症扩展至治疗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在突破性治疗中,该药获得扩展批准,这是首例唯一一例经FDA批准的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治疗。2014年10月,依鲁替尼被欧洲药物管理局(EM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套细胞淋巴瘤(MCL)以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0003]依鲁替尼是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小分子抑制剂,与BTK活性位点的半胱氨酸残基形成共价键,导致BTK酶活性抑制。BTK是B
‑
细胞抗原受体(BCR)和细胞因子受体通路的信号分子。BTK的作用是通过对B
‑
细胞表面受体发出信号指令,从而激活B
‑
细胞运输,趋化,和黏附所需通路。非临床研究显示依鲁替尼抑制恶性B
‑
细胞增殖和体内生存,同时也抑制体外细胞迁移和底物黏附。复发性B
‑
细胞淋巴瘤患者服用依鲁替尼,剂量≥2 .5mg/kg/day(以人均体重70公斤计,人均日剂量服用依鲁替尼大于175mg/day) ,24小时后观察到外周血液单核细胞BTK活性位点超过90%被占领。
[0004]依鲁替尼的化学名称为:1
‑
[(3R)
‑3‑
[4
‑
氨基
‑3‑
(4
‑
苯氧基苯基)
‑
1H吡唑并[3 ,4
‑ꢀ
d]嘧啶
‑1‑
基]‑1‑
哌啶基]‑2‑
丙烯
‑1‑
酮,结构式为:现有技术披露了七种工艺杂质或降解杂质,它们在合成依鲁替尼的过程中获得,然而FDA审批报告只报道了手性异构体的杂质结构和体内代谢物(PCI
‑
45227)的结构,对其它杂质的结构均未被描述。
[0005]只有一篇文献(专利WO2013/184572,第90
‑
91页)中提到了依鲁替尼A晶型纯度检测的方法,该方法用以0 .1%三氟乙酸水溶液为缓冲液(A) ,以0 .1%三氟乙酸的乙腈为有机溶剂(B) ,色谱柱为Gemini
‑
NX C18 ,4 .6
×
150mm,3μm,梯度洗脱的HPLC方法,该方法并没有对制备工艺中特定杂质进行分离。
[0006]依鲁替尼的公斤级合成路线在中国专利申请号201510165869 .6中报道,该路线的策略为:以已经商品化、工艺路线成熟的3
‑
(4
‑
苯氧基苯基)
‑
1H
‑
吡唑并[3 ,4
‑
d]嘧啶
‑4‑
胺(SM1)和(S)
‑1‑
叔丁氧羰基
‑3‑
羟基哌啶(SM2)为起始原料,在三苯基磷和偶氮二甲酸二异丙酯的作用下,在四氢呋喃溶液体系中进行Mitsunobu反应,反应结束,直接在浓盐酸的作用下脱保护,再经氢氧化钠中和析晶,得到中间体
‑
1:(R)
‑3‑
(4
‑
苯氧基苯基)
‑1‑
(哌啶
‑3‑
基)
‑
1H
‑
吡唑并[3,4
‑
d]嘧啶
‑4‑
胺。该中间体在二氯甲烷溶剂中,以N,N
‑
二异丙基乙胺作碱,与丙烯酸酐缩合进行酰胺化反应,经过乙醇/水体系重结晶制得成品依鲁替尼。
[0007]上述工艺路线与其他路线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两步反应的总收率高于其他报道的收率。(2)中间体
‑
1及依鲁替尼的提纯方法均为重结晶,使依鲁替尼的工业化生产成为可能;(3)在Mitsunobu反应中使用廉价的三苯基磷代替聚合物连接的三苯基磷,降低了工业化生产成本;(4)在中间体
‑
1的生产中采用“一锅法”,反应与脱保护反应合并,简化了工艺操作。(5)将酰胺化试剂由丙烯酰氯改为丙烯酸酐,避免了难于通过重结晶去除的杂质生成。该路线是具有工业化生产价值的合成策略。目前,尚无对这条生产路线中产生的工艺杂质的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杂质研究是药品研发的重要内容,贯穿于药品研发的始终,直接影响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质量可控性。为了给依鲁替尼的质量研究提供有关物质对照品,提高依鲁替尼的质量标准,为依鲁替尼的安全用药提供重要的指导,本专利技术通过对依鲁替尼工艺研究过程取样进行HPLC和LC
‑
MS分析,研究、合成并确证了依鲁替尼生产路线中的工艺杂质。一些相关杂质其化学名称和结构式见下表:杂质5:依鲁替尼中间体YLTN
‑
2与3
‑
氯丙酰氯发生酰胺化反应生成杂质5。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依鲁替尼杂质5的合成路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为了进一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下面将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是以下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
[0011]实施例1:中间体
‑
2:(R)
‑3‑
(4
‑
苯氧基苯基)
‑1‑
(哌啶
‑3‑
基)
‑
1H
‑
吡唑并[3,4
‑
d]嘧啶
‑4‑
胺(YLTN
‑
2)的合成。
[0012]向500mL的反应瓶中加入155mL四氢呋喃,搅拌下依次加入3
‑
(4
‑
苯氧基苯基)
‑
1H
‑ꢀ
吡唑[3 ,4
‑
D]嘧啶
‑4‑
胺(SM1) (5g ,1eq) 、(S)
‑1‑
叔丁氧羰基
‑3‑
羟基哌啶(SM2) (4 .9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依鲁替尼杂质,如式(I)的化合物或其药用盐:。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依鲁替尼杂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以S
‑1‑
叔丁氧羰基
‑3‑
羟基哌啶和3
‑
(4
‑
苯氧基苯基)
‑
1H
‑
吡唑并[3,4
‑
d]嘧啶
‑4‑
胺为起始原料,以三苯基膦和偶氮二甲酸二异丙酯为活化试剂和亲核试剂,在浓盐酸作用下脱除BOC,反应生成中间体YLTL
‑
2。3.所述3
‑
(4
‑
苯氧基苯基)
‑
1H
‑
吡唑并[3,4
‑
d]嘧啶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阮英恒,刘俊光,李焕锡,杨晓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鼎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