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杂环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用途技术

技术编号:3666578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1 22: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芳杂环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用途。具体地,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式I所示化合物或其药学可接受的盐、立体异构体、互变异构体、多晶型物、溶剂合物、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芳杂环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用途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药领域,具体涉及芳杂环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用途。

技术介绍

[0002]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ruton

s tyrosine kinase,BTK)是非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Tec家族的成员,在除T细胞和终末分化的浆细胞外的所有造血细胞中均有表达,主要在B细胞和髓细胞中表达。BTK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信号通路中的关键激酶,主要参与B淋巴细胞中各种细胞内外信号的传导和放大,包括Toll样受体(TLR)、趋化因子和Fc受体信号传导,调节正常B细胞的增殖、分化与凋亡。
[0003]BTK在多种B细胞肿瘤中表达异常,使BCR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从而引发各种恶性淋巴瘤,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套细胞淋巴瘤等。目前,临床验证已表明,对于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代表的B细胞瘤,BTK是安全有效的一个优良靶点。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基础研究中,人们即已发现,BTK缺陷型小鼠难以罹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BTK过度表达使BCR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可导致自身反应性B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分泌大量自身抗体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0004]目前,全球范围内共有5个BTK抑制剂获批上市,分别是伊布替尼(Ibrutinib)、Acalabrutinib、泽布替尼(zanubrutinib)、tirabrutinib和奥布替尼(Orelabrutinib),均为BTK C481S位点共价不可逆抑制剂,获批适应症主要属于B细胞恶性肿瘤。近年来,BTK抑制剂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天胞疮等,在临床研究中已取得积极的结果。例如GDC

0853在多发性硬化症上最高进展至临床III期,BMS

986142在干燥综合征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上最高进展至临床II期。
[0005]然而,随着BTK抑制剂的临床使用,80%的复发患者都出现了C481S耐药突变问题,导致患者的预后生存很差。因此,开发能够有效克服C481S突变耐药的新一代BTK抑制剂具有重大的临床和市场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新颖的对BTK,尤其是BTK

C481S突变体具有抑制作用的化合物,其药物组合物,制备方法,以及在预防和/或治疗BTK野生型或C481S突变介导的疾病,如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0007]在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下述化合物或其药学可接受的盐、立体异构体、互变异构体、多晶型物、溶剂合物、N

氧化物、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代谢物或前药,所述化合物具有式(I)的结构,其中:
[0008][0009]X选自N和CH;
[0010]L选自

C(O)

NH



NH

C(O)



C1‑6亚烷基

NH

C(O)



C1‑6亚烷基

C(O)

NH


[0011]当X为N时,L不为

C1‑6亚烷基

NH

C(O)


[0012]R1选自C1‑6烷基、C3‑
10
环烷基、3

12元杂环基、C6‑
10
芳基和5

6元杂芳基,所述烷基、环烷基、杂环基、芳基和杂芳基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R4取代;
[0013]每个R2各自独立地选自H、卤素、氰基、C1‑6烷基、C1‑6卤代烷基、C3‑
10
环烷基、

OR5和

NR5(R6);
[0014]R3选自C6‑
10
芳基和5

10元杂芳基,所述芳基和杂芳基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R7取代;
[0015]R4选自H、卤素、硝基、C1‑6烷基、C1‑6卤代烷基、

C1‑6烷基

OH、

C1‑6烷基

O

C1‑6烷基、

OR8、

SR8、

S(O)R8、

S(O)2R8、

NR9(R
10
)、

C(O)NR9(R
10
)、

C(O)R
11


S(O)2‑
NR9(R
10
)、C3‑
10
环烷基和3

12元杂环基,所述环烷基和杂环基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卤素、羟基、氰基、C1‑6烷基和C1‑6卤代烷基的取代基取代;
[0016]R5和R6各自独立地选自H和C1‑6烷基;或者,
[0017]R5和R6连同其相连的氮原子共同形成3

7元杂环基;
[0018]R7选自H、卤素、氰基、硝基、氧代、C1‑6烷基、C1‑6卤代烷基、C3‑
10
环烷基、

OR
12


NR
12
(R
13
)、3

12元杂环基、C6‑
10
芳基和5

10元杂芳基;
[0019]R8选自H、C1‑6烷基、C1‑6卤代烷基、C3‑
10
环烷基和3

12元杂环基,所述环烷基和杂环基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选自卤素、羟基、氰基、C1‑6烷基和C1‑6卤代烷基的取代基取代;
[0020]R9选自H、C1‑6烷基、C1‑6卤代烷基、C3‑
10
环烷基和3

12元杂环基,所述环烷基和杂环基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选自卤素、羟基、氰基、C1‑6烷基和C1‑6卤代烷基的取代基取代;
[0021]R
10
选自H和C1‑6烷基、C1‑6卤代烷基、C3‑
10
环烷基和3

12元杂环基,所述环烷基和杂环基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选自卤素、羟基、氰基、C1‑6烷基和C1‑6卤代烷基的取代基取代;或者,
[0022]R9、R
10
连同其相连的氮原子共同形成3

7元杂环基,所述杂环基可以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选自氧代、卤素、羟基、氨基、氰基、C1‑6烷基、C1‑6卤代烷基和

O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化合物或其药学可接受的盐、立体异构体、互变异构体、多晶型物、溶剂合物、N

氧化物、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代谢物或前药,所述化合物具有式(I)的结构,其中:X选自N和CH;L选自

C(O)

NH



NH

C(O)



C1‑6亚烷基

NH

C(O)



C1‑6亚烷基

C(O)

NH

;当X为N时,L不为

C1‑6亚烷基

NH

C(O)

;R1选自C1‑6烷基、C3‑
10
环烷基、3

12元杂环基、C6‑
10
芳基和5

6元杂芳基,所述烷基、环烷基、杂环基、芳基和杂芳基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R4取代;每个R2各自独立地选自H、卤素、氰基、C1‑6烷基、C1‑6卤代烷基、C3‑
10
环烷基、

OR5和

NR5(R6);R3选自C6‑
10
芳基和5

10元杂芳基,所述芳基和杂芳基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R7取代;R4选自H、卤素、硝基、C1‑6烷基、C1‑6卤代烷基、

C1‑6烷基

OH、

C1‑6烷基

O

C1‑6烷基、

OR8、

SR8、

S(O)R8、

S(O)2R8、

NR9(R
10
)、

C(O)NR9(R
10
)、

C(O)R
11


S(O)2‑
NR9(R
10
)、C3‑
10
环烷基和3

12元杂环基,所述环烷基和杂环基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卤素、羟基、氰基、C1‑6烷基和C1‑6卤代烷基的取代基取代;R5和R6各自独立地选自H和C1‑6烷基;或者,R5和R6连同其相连的氮原子共同形成3

7元杂环基;R7选自H、卤素、氰基、硝基、氧代、C1‑6烷基、C1‑6卤代烷基、C3‑
10
环烷基、

OR
12


NR
12
(R
13
)、3

12元杂环基、C6‑
10
芳基和5

10元杂芳基;R8选自H、C1‑6烷基、C1‑6卤代烷基、C3‑
10
环烷基和3

12元杂环基,所述环烷基和杂环基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选自卤素、羟基、氰基、C1‑6烷基和C1‑6卤代烷基的取代基取代;R9选自H、C1‑6烷基、C1‑6卤代烷基、C3‑
10
环烷基和3

12元杂环基,所述环烷基和杂环基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选自卤素、羟基、氰基、C1‑6烷基和C1‑6卤代烷基的取代基取代;R
10
选自H和C1‑6烷基、C1‑6卤代烷基、C3‑
10
环烷基和3

12元杂环基,所述环烷基和杂环基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选自卤素、羟基、氰基、C1‑6烷基和C1‑6卤代烷基的取代基取代;或者,R9、R
10
连同其相连的氮原子共同形成3

7元杂环基,所述杂环基可以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选自氧代、卤素、羟基、氨基、氰基、C1‑6烷基、C1‑6卤代烷基和

O

C1‑6烷基的取代基取代;R
11
选自C1‑6烷基、C3‑
10
环烷基和3

12元杂环基,所述烷基、环烷基和杂环基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选自卤素、羟基、氰基、C1‑6烷基和C1‑6卤代烷基的取代基取代;R
12
选自C1‑6烷基、C1‑6卤代烷基、C3‑
10
环烷基、3

12元杂环基、C6‑
10
芳基和5

10元杂芳基,所述环烷基、杂环基、芳基和杂芳基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选自卤素、羟基、氰基、C1‑6烷基和C1‑6卤代烷基的取代基取代;
R
13
选自H和C1‑6烷基;m为0、1、2、3或4。2.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1选自C1‑6烷基、C3‑
10
环烷基、3

12元杂环基,所述烷基、环烷基和杂环基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R4取代;R4选自H、卤素、C1‑6烷基、C1‑6卤代烷基、

C1‑6烷基

OH、

C1‑6烷基

O

C1‑6烷基、

OR8、

SR8、

S(O)R8、

S(O)2R8、

NR9(R
10
)、

C(O)NR9(R
10
)、

C(O)R
11


S(O)2‑
NR9(R
10
);R8选自H、C1‑6烷基和C1‑6卤代烷基;R9选自H、C1‑6烷基和C1‑6卤代烷基;R
10
选自H和C1‑6烷基和C1‑6卤代烷基;或者,R9、R
10
连同其相连的氮原子共同形成3

7元杂环基,所述杂环基可以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选自氧代、卤素、羟基、氨基、氰基、C1‑6烷基、C1‑6卤代烷基和

O

C1‑6烷基的取代基取代;R
11
选自C1‑6烷基、C3‑
10
环烷基和3

12元杂环基,所述烷基、环烷基和杂环基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选自卤素、羟基、氰基、C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婷任云刘金明田强宋宏梅葛均友王晶翼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