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汽车架构平台的模块化车身、制造工艺和扩展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68408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7 19: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汽车架构平台的模块化车身、制造工艺和扩展方法,所述模块化车身包括上车身总成,具有相对设置的左上车身模块和右上车身模块;下车身总成,具有经中下车身模块连接且相对设置的前下车身模块和后下车身模块;所述左上车身模块和所述前下车身模块,所述左上车身模块和所述中下车身模块,所述左上车身模块和所述后下车身模块,所述右上车身模块和所述前下车身模块,所述右上车身模块和所述中下车身模块,所述右上车身模块和所述后下车身模块分别经连接件连接。本申请可以提高针对同一汽车架构平台的不同车型的扩展和改进的效率,减少成本投入,提高制造效率。提高制造效率。提高制造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汽车架构平台的模块化车身、制造工艺和扩展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汽车架构平台的模块化车身、制造工艺和扩展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及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增加,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的车身结构间的连接多为钢板冲压焊接,制造工艺较为繁杂,且针对同一汽车架构平台的不同车型的扩展、改进也需要较为的零件的更改和全范围的性能验证,费时费力。
[0003]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目前的汽车架构平台开发周期长,成本投入高,制造工艺繁杂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汽车架构平台的模块化车身、制造工艺和拓展方案,可以提高针对同一汽车架构平台的不同车型的扩展和改进的效率,减少成本投入。
[0005]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基于汽车架构平台的模块化车身,包括:上车身总成,具有相对设置的左上车身模块和右上车身模块;下车身总成,具有经中下车身模块连接且相对设置的前下车身模块和后下车身模块;所述左上车身模块和所述前下车身模块,所述左上车身模块和所述中下车身模块,所述左上车身模块和所述后下车身模块,所述右上车身模块和所述前下车身模块,所述右上车身模块和所述中下车身模块,所述右上车身模块和所述后下车身模块分别经连接件连接。
[0006]可选的,所述左上车身模块,所述右上车身模块,所述中下车身模块,所述前下车身模块和所述后下车身模块为材质为铝合金的一体压铸件。
[0007]可选的,所述左上车身模块,所述右上车身模块采用分体式连接,其中,所述左上车身模块包括左上车身模块主体单元和左上车身模块外板单元,所述左上车身模块主体单元和所述左上车身模块外板单元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右上车身模块包括右上车身模块主体单元和右上车身模块外板单元,所述右上车身模块主体单元和所述右上车身模块外板单元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左上车身模块主体单元和所述右上车身模块主体单元均为材质为铝合金的一体压铸件,所述左上车身模块外板单元和所述右上车身模块外板单元均为材质为钢材的冲压件。
[0008]可选的,所述上车身总成还包括至少一个车顶横梁,所述车顶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上车身模块的顶边和所述右上车身模块的顶边连接。
[0009]可选的,所述上车身总成还包括至少一个吸能盒,所述吸能盒设于左上车身门槛和右上车身门槛处并固定,所述左上车身门槛位于所述左上车身模块的下部,所述右上车
身门槛位于所述右上车身模块的下部。
[0010]可选的,所述吸能盒的材料为挤压铝,可拓展工程塑料或软性钢。
[0011]可选的,所述模块化车身还包括至少一个垫块,所述垫块嵌套于所述中下车身模块并分别与所述上车身总成和所述下车身总成经连接件连接并密封。
[0012]可选的,所述下车身总成还包括前纵梁和后纵梁,所述前纵梁包括前纵梁前部模块和前纵梁后部模块,所述后纵梁包括后纵梁前部模块和后纵梁后部模块;所述前纵梁前部模块与所述前纵梁后部模块分体式连接且所述前纵梁后部模块与所述前下车身模块一体式连接,所述后纵梁前部模块与后纵梁后部模块分体式连接且所述后纵梁后部模块与所述后下车身模块一体式连接。
[0013]可选的,所述前纵梁前部模块和所述后纵梁前部模块的材料为钢材或铝合金。
[0014]可选的,所述前纵梁前部模块的截面积小于所述前纵梁后部模块的截面积,所述后纵梁前部模块的截面积小于所述后纵梁后部模块的截面积,用以汽车正碰时,前纵梁和后纵梁分阶段变形吸能。
[0015]可选的,所述下车身总成还包括内部子模块,所述内部子模块经所述后下车身模块延伸并与所述中下车身模块连接。
[0016]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基于汽车架构平台的制造工艺,包括:左上车身模块,右上车身模块,中下车身模块,前下车身模块,后下车身模块,前车顶横梁和后车顶横梁;所述前下车身模块和所述后下车身模块分别通过螺接、铆接或焊接工艺连接到所述中下车身模块的前后两端,以组成下车身总成;所述左上车身模块和所述右上车身模块分别通过螺接、铆接或焊接工艺连接到所述下车身总成的左右两端;所述前车顶横梁和所述后车顶横梁分别通过螺接、铆接或焊接工艺连接到所述左上车身模块和所述右上车身模块的左右两端。
[0017]可选的,在汽车电池装配线工艺时,将电芯及电池组件装配在电池包盖板内并通过螺接、铆接或焊接工艺将所述电池包盖板和所述中下车身模块连接在一起。
[0018]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基于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模块化车身的扩展方法,对车身的长、宽、高进行尺寸扩展,包括:响应于扩展车身的长度尺寸配置为调整前后悬长度值,所述前后悬长度值基于前纵梁和后纵梁的长度调整,所述前纵梁包括前纵梁前部模块和前纵梁后部模块,所述后纵梁包括后纵梁前部模块和后纵梁后部模块,所述前纵梁前部模块与所述前纵梁后部模块分体式连接且所述前纵梁后部模块与所述前下车身模块一体式连接,所述后纵梁前部模块与所述后纵梁后部模块分体式连接且所述后纵梁后部模块与所述后下车身模块一体式连接;根据所述前后悬长度值选择对应尺寸的前纵梁前部模块和后纵梁前部模块;响应于扩展车身的宽度尺寸配置为调整轮胎ET值;响应于扩展车身的高度尺寸配置为调整轮胎尺寸及对应的轮胎OD值。
[0019]可选的,所述响应于扩展车身的长度尺寸,还包括:调整汽车轴距,至少包括增加内部子模块,所述内部子模块连接所述后下车身模块。
[0020]可选的,所述调整汽车轴距,还包括:调整所述后下车身模块的前部长度和/或调整用以连接所述后下车身模块的内部子模块的尺寸。
[0021]可选的,所述扩展方法还包括:设置正碰工况下的汽车碰撞参数,所述汽车碰撞参
数用以评估汽车正向碰撞情况下,前纵梁和后纵梁的吸收能量的能力;所述前纵梁前部模块的截面积小于所述前纵梁后部模块的截面积,所述后纵梁前部模块的截面积小于所述后纵梁后部模块的截面积,用以汽车正碰时,前纵梁和后纵梁分阶段变形吸能。
[0022]可选的,所述扩展方法还包括:选择吸能盒,所述吸能盒设于左上车身门槛和右上车身门槛处并固定,所述左上车身门槛位于所述左上车身模块的下部,所述右上车身门槛位于所述右上车身模块的下部;基于侧碰工况下的汽车碰撞参数计算并选择吸能盒的尺寸和材料参数,用以侧碰工况下汽车的变形吸能。
[0023]可选的,响应于扩展车身的高度尺寸还包括:嵌套至少一个垫块,所述垫块分别与所述上车身总成和所述下车身总成经连接件连接并密封;根据所述车身的高度尺寸选择对应厚度的垫块。
[0024]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所述的汽车架构平台的扩展方法的步骤。
[0025]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基于模块化概念的上车身总成和下车身总成,可以改变传统的汽车架构方式,使得汽车架构平台配型简单,零件标准统一;在上车身总成上设置辅助模块如车顶横梁和吸能盒,改善并可以自主配置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汽车架构平台的模块化车身,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车身总成,具有相对设置的左上车身模块和右上车身模块;下车身总成,具有经中下车身模块连接且相对设置的前下车身模块和后下车身模块;所述左上车身模块和所述前下车身模块,所述左上车身模块和所述中下车身模块,所述左上车身模块和所述后下车身模块,所述右上车身模块和所述前下车身模块,所述右上车身模块和所述中下车身模块,所述右上车身模块和所述后下车身模块分别经连接件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上车身模块,所述右上车身模块,所述中下车身模块,所述前下车身模块和所述后下车身模块为材质为铝合金的一体压铸件。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上车身模块,所述右上车身模块采用分体式连接,其中,所述左上车身模块包括左上车身模块主体单元和左上车身模块外板单元,所述左上车身模块主体单元和所述左上车身模块外板单元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右上车身模块包括右上车身模块主体单元和右上车身模块外板单元,所述右上车身模块主体单元和所述右上车身模块外板单元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左上车身模块主体单元和所述右上车身模块主体单元均为材质为铝合金的一体压铸件,所述左上车身模块外板单元和所述右上车身模块外板单元均为材质为钢材的冲压件。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车身总成还包括至少一个车顶横梁,所述车顶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上车身模块的顶边和所述右上车身模块的顶边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车身总成还包括至少一个吸能盒,所述吸能盒设于左上车身门槛和右上车身门槛处并固定,所述左上车身门槛位于所述左上车身模块的下部,所述右上车身门槛位于所述右上车身模块的下部。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块化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的材料为挤压铝,可拓展工程塑料或软性钢。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车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垫块,所述垫块嵌套于所述中下车身模块并分别与所述上车身总成和所述下车身总成经连接件连接并密封。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模块化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身总成还包括前纵梁和后纵梁,所述前纵梁包括前纵梁前部模块和前纵梁后部模块,所述后纵梁包括后纵梁前部模块和后纵梁后部模块;所述前纵梁前部模块与所述前纵梁后部模块分体式连接且所述前纵梁后部模块与所述前下车身模块一体式连接,所述后纵梁前部模块与后纵梁后部模块分体式连接且所述后纵梁后部模块与所述后下车身模块一体式连接。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模块化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前部模块和所述后纵梁前部模块的材料为钢材或铝合金。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模块化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前部模块的截面积小于所述前纵梁后部模块的截面积,所述后纵梁前部模块的截面积小于所述后纵梁后部模块的截面积,用以汽车正碰时,前纵梁和后纵梁分阶段变形吸能。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身总成还包括内部子模块,所述内部子模块经所述后下车身模块延伸并与所述中下车身模块连接。12.一种基于汽车架构平台的制造工艺,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新起王东康飞项娇
申请(专利权)人:智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