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肽疫苗微针贴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68200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7 19: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肽疫苗微针贴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所述多肽疫苗微针贴包括基座和位于所述基座上的微针,所述微针由多肽疫苗和可溶性基体的混合物制成,所述可溶性基体的材料包括透明质酸和低分子量聚乙烯吡咯烷酮,所述可溶性基体中所述透明质酸和所述低分子量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比为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肽疫苗微针贴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
,特别涉及一种多肽疫苗微针贴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表位肽疫苗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疫苗,又称为多肽疫苗,其是按照病原体抗原基因中已知或预测的某段抗原表位的氨基酸序列,通过化学合成技术制备的疫苗。多肽疫苗不存在毒力回升或灭活不完全的问题,且合成方法简单,符合安全疫苗的发展方向。针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CoV)设计预防性或治疗性多肽疫苗,可以产生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但多肽疫苗分子量常为数千至几十万,不能像小分子药物一样通过扩散透过皮肤角质层进入皮下组织。且由于多肽疫苗的体内外不稳定性,其临床主要剂型是注射剂,即通过注射器注射的方式递送疫苗进体内。注射器注射又分为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和皮内注射。目前市场上存在的集中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都是通过肌肉进行注射。此类疫苗递送方式伴随着很大的疼痛感,患者依从性较差,存在感染风险,还会产生较多的医疗废弃物,而且疫苗不能较好的发挥其免疫原性。因而开发新型的多肽疫苗给药技术十分重要。
[0003]近年来微针经皮给药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微针可以刺穿角质层在表皮创造一些微米级别的通道,使大分子药物进入皮下组织。由于皮肤的弹性及微针自身微小的尺寸,微针进入皮肤的深度通常不会达到真皮层,亦不会形成明显的疼痛感,是一种无痛递药技术。目前,用于制备微针的材料主要有金属、硅和聚合物。早期制备微针主要采用单晶硅或二氧化硅等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微针的生物相容性好、硬度高,容易刺穿皮肤,但脆性大,若折断后滞留在体内时无法降解,且本身无法存储药物,制备相应的微针经皮给药贴剂时需要复杂的储药和缓释系统,导致工艺复杂,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金属微针比半导体微针稍晚出现,一般采用钛、镍合金,金属微针的生物安全性好,针尖易于刺穿皮肤而不断裂,但金属微针本身也无法存储药物,同样需要附设储药和缓释系统,因此也无法在临床上获得广泛应用。聚合物微针于2004年左右出现,因其生物相容性好,可在体内被降解,安全性高,且针体本身可包覆药物,制备工艺相对简单,得以迅速发展。目前,聚合物微针主要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乳酸、聚乙醇酸、聚羟基乙酸、乙烯基吡咯烷酮和聚对二氧环己酮及其共聚物等材料,不足之处一方面在于其机械强度普遍不足以刺破皮肤,另外一方面制备微针的聚合物材料大多数无法在水中溶解,需要在熔融状态下进行浇注、压模,而前述高温处理容易使对高温敏感的药物如多肽疫苗失去活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以上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肽疫苗微针贴及其制备方法。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具体通过以下技术实现:
[0006]一种多肽疫苗微针贴,包括基座和位于所述基座上的微针,所述微针由多肽疫苗和可溶性基体的混合物制成,所述可溶性基体的材料包括透明质酸和低分子量聚乙烯吡咯烷酮,所述可溶性基体中所述透明质酸和所述低分子量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比为1

6:
20。
[0007]进一步地,所述透明质酸的分子量为3

5WDa,所述低分子量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分子量为4

6WDa。
[0008]进一步地,所述多肽疫苗包括B细胞表位肽和佐剂,所述B细胞表位肽包括选自下述a)至c)的至少一种:
[0009]a)、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至SEQ ID NO.4所示的多肽中的一条或多条;
[0010]b)、对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至SEQ ID NO.4所示的多肽进行一个或多个氨基酸的插入、取代或缺失所形成的衍生多肽,所述衍生多肽具有与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至SEQ ID NO.4所示的多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功能;
[0011]c)、由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至SEQ ID NO.4所示的多肽中的一条或多条形成的多聚体多肽。
[0012]进一步地,所述B细胞表位肽包括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4所示的多肽。更进一步地,所述B细胞表位肽还包括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SEQ ID NO.2或SEQ ID NO.3所示的多肽中的一条或多条。
[0013]进一步地,所述B细胞表位肽包括由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所示的多肽形成的多聚体多肽,所述多聚体多肽为4条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所示的多肽通过3个赖氨酸连接形成的同源四聚体。更进一步地,所述B细胞表位肽还包括由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2至SEQ ID NO.4所示的多肽中的一条或多条形成的多聚体多肽。
[0014]进一步地,所述微针中所述多肽疫苗与所述可溶性基体的质量比为1:100

1000。
[0015]进一步地,所述基座的材料包括高分子量聚乙烯吡咯烷酮,所述高分子量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分子量为32

36WDa。
[0016]进一步地,所述微针的整体高度为500

1500μm、针尖头部直径为5

20μm、针体底端尺寸为(100

500)
×
(100

500)μm2;
[0017]所述基座尺寸为(1

30)
×
(1

30)mm2、厚度为0.5

3mm。
[0018]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微针呈阵列状分布于所述基座上,阵列规格为1
×1‑
20
×
20,相邻两个所述微针的针轴距为100

1000μm。
[0019]另外,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了如上所述的多肽疫苗微针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0]S1、将透明质酸和聚乙烯吡咯烷酮溶于超纯水中,得到可溶性基体溶液;
[0021]S2、将多肽疫苗加入到所述可溶性基体溶液中并混合均匀,得到微针溶液;
[0022]S3、吸取所述微针溶液置于微针模具内,进行真空减压处理,之后使所述微针溶液填满所述微针模具的针孔并去除多余的所述微针溶液,低温干燥,得到微针结构;
[0023]S4、在所述微针结构的表面添加基座溶液,固化成型,脱模,得到多肽疫苗微针贴。
[0024]进一步地,步骤S3中,所述真空减压处理的具体操作为:将含有微针溶液的微针模具置于

100kPa真空条件下15min,通过减压是气泡逸出以除去气泡。
[0025]进一步地,步骤S4中,所述固化成型的具体操作为:将含有基座溶液的微针模具置于4℃温度条件下48h或者室温条件下24h。
[0026]有益效果:
[0027]1、本专利技术选择低分子量聚乙烯吡咯烷酮作为骨架材料,同时引入富含羟基和羧基
的透明质酸,利用二者之间的氢键作用和大分子链的交联缠绕作用形成复杂的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肽疫苗微针贴,包括基座和位于所述基座上的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由多肽疫苗和可溶性基体的混合物制成,所述可溶性基体的材料包括透明质酸和低分子量聚乙烯吡咯烷酮,所述可溶性基体中所述透明质酸和所述低分子量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比为1

6:2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肽疫苗微针贴,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质酸的分子量为3

5WDa,所述低分子量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分子量为4

6WDa。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肽疫苗微针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肽疫苗包括B细胞表位肽和佐剂,所述B细胞表位肽包括选自下述a)至c)的至少一种:a)、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至SEQ ID NO.4所示的多肽中的一条或多条;b)、对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至SEQ ID NO.4所示的多肽进行一个或多个氨基酸的插入、取代或缺失所形成的衍生多肽,所述衍生多肽具有与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至SEQ ID NO.4所示的多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功能;c)、由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至SEQ ID NO.4所示的多肽中的一条或多条形成的多聚体多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肽疫苗微针贴,其特征在于,所述B细胞表位肽包括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4所示的多肽。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肽疫苗微针贴,其特征在于,所述B细胞表位肽包括由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所示的多肽形成的多聚体多肽,所述多聚体多肽为4条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所示的多肽通过3个赖氨酸连接形成的同源四聚体。6.根据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的多肽疫苗微针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中所述多肽疫苗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莹张靖樊瑜波苏忠意李林赵忠鹏贺威李敏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