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骨折外固定器。
技术介绍
早在1951年Hoffmann就采用双边外固定器治疗骨折,但其固定针需穿透肢体双侧,且两侧均要安装连接杆,不便于肢体活动锻炼。1984年Bastiani等人设计出一种单边轴向加压外固定器(DAF),固定针从肢体一侧穿入至对侧骨皮质,可行骨折复位、固定和加压。但该外固定器构造复杂、笨重(650g),不便于病人活动锻炼;固定针距骨折线较远,对骨折端的固定欠稳定,也不能用于大段粉碎骨折和双重骨折的固定;针组内间距小,稳定性差;针距固定,不便于选择合适的进针点;针粗大(Φ6mm),对骨和软组织损伤较大,易发生再骨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以上所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性能稳定、针距可调的可调钩槽式骨折外固定器。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包括固定针,还包括槽式连杆、数个螺栓和螺母,在螺栓帽的内侧开有横槽,螺栓置于槽式连杆的滑动槽中,固定针插入螺栓的横槽中,并通过螺母固定于槽式连杆上。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本技术在满足骨折复位、固定功能和生物力学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具有结构简单、部件少、性能稳定、针距可调、操作方便的优点,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钩槽式骨折外固定器,包括固定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槽式连杆、数个螺栓和螺母,在螺栓帽的内侧开有横槽,螺栓置于槽式连杆的滑动槽中,固定针插入螺栓的横槽中,并通过螺母固定于槽式连杆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国平,康斌,曾晖,唐嫄科,唐新宇,熊奡,解晓宸,黄伟,马泽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