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墨化炉炉头电极用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62530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15 00: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石墨化炉炉头电极用冷却装置,属于石墨化炉炉头电极技术领域,针对了对本体电极在进行降温时降温方式与降温效果不佳的问题,包括本体电极,本体电极的一侧内壁开设有限位槽,本体电极的一侧内壁连通有进水管,进水管的一端延伸至限位槽的内部,进水管的底端侧壁开设有三个呈对称设置的输水口,进水管的底端侧壁连通有三个呈对称设置的输水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进水管的设置,对本体电极的内部进行水的输送,对本体电极的内部进行降温处理,在液体水的冷却下,使本体电极内部的温度得到消散,通过输水管的设置,增大与本体电极内部的接触表面,从而更好的对本体电极内部的温度进行降温操作。体电极内部的温度进行降温操作。体电极内部的温度进行降温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石墨化炉炉头电极用冷却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石墨化炉炉头电极
,具体涉及一种石墨化炉炉头电极用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石墨化炉,主要用于碳素材料的烧结及石墨化、PI膜石墨化、导热材料石墨化、碳纤维绳的烧结、碳纤维灯丝的烧结石墨化、石墨粉料提纯及其它可在碳环境下石墨化的材料等高温处理。它的使用温度高达3000℃。生产效率高,节能省电。
[0003]目前,现有石墨电极冷却结构通常是在石墨电极内部开设冷却孔,使冷却水进入冷却孔进行循环吸收热量,在进行降温处理时,存在以下问题:
[0004]①
现有的这种方法不能很好地对石墨电极外部的热量进行快速吸收,从而导致石墨电极的外部更容易被氧化,降低了使用寿命;
[0005]②
现阶段对内串式石墨化炉的炉头电极主要采用外部浇水冷却、两侧夹装铜板的方式,但这样冷却效果不佳,产品氧化严重,并且若出现漏水情况会加速炉头电极的氧化烧蚀;
[0006]因此,需要一种石墨化炉炉头电极用冷却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对本体电极在进行降温时降温方式与降温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墨化炉炉头电极用冷却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石墨化炉炉头电极用冷却装置,包括本体电极,所述本体电极的一侧内壁开设有限位槽,所述本体电极的一侧内壁连通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一端延伸至所述限位槽的内部,所述进水管的底端侧壁开设有三个呈对称设置的输水口,所述进水管的底端侧壁连通有三个呈对称设置的输水管,所述输水口与所述输水管相连通,所述本体电极的内部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与所述输水管的底端侧壁连通,所述本体电极的内部设置有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位于所述输水管的一侧,所述出水管与所述进水管的一端外表面固定有固定夹,所述固定夹位于所述本体电极的外侧,所述本体电极的外部设置有与所述进水管相配合的冷却组件。
[0009]方案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冷却组件包括与所述本体电极的一侧外壁套接的冷却套,所述冷却套的一侧内壁开设有降温通道,所述冷却套的一端连接有加水管,所述冷却套的一侧连接有排水管,所述冷却套的一侧外壁固定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滑动套接于所述本体电极的外侧,所述固定套的一侧外壁螺纹连接有螺纹环,所述固定套的一侧内壁转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外表面紧固套接有两个呈对称设置的转动齿轮a与所述转动齿轮b,所述固定套的一侧安装有与所述转动齿轮a相啮合的齿形环。
[0010]进一步值得说明的是,所述齿形环的顶端侧壁与所述齿形环的一侧内壁固定,所
述螺纹环的一侧安装有与所述转动齿轮b相啮合的齿形板,所述齿形板的底端侧壁固定有按压板。
[0011]更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固定套的一侧侧壁固定有限位套,所述齿形板滑动贯穿所述限位套的内部,所述齿形板滑动贯穿所述固定套的内部。
[0012]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按压板的底端侧壁与所述本体电极的一端外表面相接触,所述冷却套与所述所述本体电极的一端外表面相贴合。
[0013]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冷却套的一侧内壁固定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的一侧内壁开设有多个呈对称设置的流通孔。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石墨化炉炉头电极用冷却装置,至少包括如下有益效果:
[0015](1)通过进水管的设置,对本体电极的内部进行水的输送,对本体电极的内部进行降温处理,在液体水的冷却下,使本体电极内部的温度得到消散,通过输水管的设置,增大与本体电极内部的接触表面,从而更好的对本体电极内部的温度进行降温操作。
[0016](2)通过冷却套的设置,对本体电极的内部在进行降温时,再对本体电极的外部进行降温处理,从本体电极的内外进行降温处理,从而提高对本体电极的降温效果,通过螺纹环的转动,使齿形环与转动齿轮a能够进行啮合,使转动杆能够带动转动齿轮b进行转动,达到对移动板的移动目的,实现对固定套与本体电极之间的固定连接操作。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主剖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中A区域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图1中B区域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转动齿轮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本体电极;2、限位槽;3、进水管;4、输水口;5、出水管;6、冷却通道;7、固定夹;8、冷却组件;80、冷却套;81、降温通道;82、排水管;83、固定套;84、螺纹环;85、转动杆;86、转动齿轮a;87、转动齿轮b;88、齿形环;89、加水管;9、齿形板;10、按压板;11、限位套;12、分隔板;13、流通孔;14、输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
[0023]为了使得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中的条件可以根据具体条件做进一步的调整,在本技术的构思前提下对本技术的方法简单改进都属于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
[0025]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石墨化炉炉头电极用冷却装置,包括本体电极
1,本体电极1的一侧内壁开设有限位槽2,本体电极1的一侧内壁连通有进水管3,进水管3的一端延伸至限位槽2的内部,进水管3的底端侧壁开设有三个呈对称设置的输水口4,进水管3的底端侧壁连通有三个呈对称设置的输水管14,输水口4与输水管14相连通,本体电极1的内部设置有出水管5,出水管5与输水管14的底端侧壁连通,本体电极1的内部设置有冷却通道6,冷却通道6位于输水管14的一侧,出水管5与进水管3的一端外表面固定有固定夹7,固定夹7位于本体电极1的外侧,本体电极1的外部设置有与进水管3相配合的冷却组件8,具体的,通过进水管3的设置,对本体电极1的内部进行水的输送,对本体电极1的内部进行降温处理,在液体水的冷却下,使本体电极1内部的温度得到消散,通过输水管14的设置,增大与本体电极1内部的接触表面,从而更好的对本体电极1内部的温度进行降温操作。
[0026]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值得具体说明的是,冷却组件8包括与本体电极1的一侧外壁套接的冷却套80,冷却套80的一侧内壁开设有降温通道81,冷却套80的一端连接有加水管89,冷却套80的一侧连接有排水管82,冷却套80的一侧外壁固定有固定套83,固定套83滑动套接于本体电极1的外侧,固定套83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墨化炉炉头电极用冷却装置,包括本体电极(1),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电极(1)的一侧内壁开设有限位槽(2),所述本体电极(1)的一侧内壁连通有进水管(3),所述进水管(3)的一端延伸至所述限位槽(2)的内部,所述进水管(3)的底端侧壁开设有三个呈对称设置的输水口(4),所述进水管(3)的底端侧壁连通有三个呈对称设置的输水管(14),所述输水口(4)与所述输水管(14)相连通,所述本体电极(1)的内部设置有出水管(5),所述出水管(5)与所述输水管(14)的底端侧壁连通,所述本体电极(1)的内部设置有冷却通道(6),所述冷却通道(6)位于所述输水管(14)的一侧,所述出水管(5)与所述进水管(3)的一端外表面固定有固定夹(7),所述固定夹(7)位于所述本体电极(1)的外侧,所述本体电极(1)的外部设置有与所述进水管(3)相配合的冷却组件(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石墨化炉炉头电极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组件(8)包括与所述本体电极(1)的一侧外壁套接的冷却套(80),所述冷却套(80)的一侧内壁开设有降温通道(81),所述冷却套(80)的一端连接有加水管(89),所述冷却套(80)的一侧连接有排水管(82),所述冷却套(80)的一侧外壁固定有固定套(83),所述固定套(83)滑动套接于所述本体电极(1)的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峰吴占存郭铁军王青王龙赵华
申请(专利权)人:宁夏中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