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带束层结构的全钢子午线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2067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15 0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全钢子午线轮胎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新型带束层结构的全钢子午线轮胎,包括胎体,胎冠,两个胎肩,两个胎侧,带束层,带束层包括设置于胎冠中部的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第三带束层和第四带束层,以及对称设置于胎肩的零度带束层;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第三带束层和第四带束层在胎冠中部沿径向由胎体向胎冠方向依次贴合连接;零度带束层周向设置于第三带束层的轴向两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轮胎适合于中长途使用条件下的轮胎,可以有效控制胎冠变形,接地压力分布更均匀,减少异常磨损,避免轮胎在使用早期发生破坏,同时带束层结构可以增强胎冠的强度和耐久性能,从而提升轮胎的负荷能力和抗冲击性能。轮胎的负荷能力和抗冲击性能。轮胎的负荷能力和抗冲击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带束层结构的全钢子午线轮胎


[0001]本技术涉及全钢子午线轮胎结构
,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带束层结构的全钢子午线轮胎。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全钢子午线轮胎的带束层结构普遍采用如图1所示的4层结构或者传统的3+0
°
结构;其中4层结构具有低滚阻,磨耗、寿命高等优点,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后期,由于带束层频繁曲挠变形,肩部强度低,束缚力变小,严重时出现肩部裂口、肩空(爆)等质量问题;严重影响轮胎的使用寿命;3+0
°
结构因冠部中间只有3层带束层,冠中部刚度偏低,耐磨耐刺扎性能较差;而且肩部两层零度结构,带束层肩部厚度高于中部,导致接地压力不均匀,进而导致轮胎异常磨损,带束层过度不均易在带束层端部出现应力集中,在交接处产生裂纹,造成冠空、沟裂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将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第三带束层和第四带束层在胎冠中部沿径向由胎体向胎冠方向依次贴合连接,零度带束层周向设置于第三带束层的轴向两端,是为了解决在中长途使用条件下,轮胎会发生胎冠变形、异常磨损,且容易在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带束层结构的全钢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胎体;胎冠,设置于所述胎体顶部的外侧;两个胎肩,对称连接于所述胎冠两侧;两个胎侧,对称连接于所述胎肩的外侧;带束层,位于所述胎冠和所述胎体之间;所述带束层包括设置于所述胎冠中部的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第三带束层和第四带束层,以及对称设置于所述胎肩的零度带束层;其中,所述第一带束层、所述第二带束层、所述第三带束层和所述第四带束层在所述胎冠中部沿径向由所述胎体向所述胎冠方向依次贴合连接;所述零度带束层周向设置于所述第三带束层的轴向两端;所述第一带束层、所述第二带束层之间为同向排列或交叉排列,所述第二带束层、所述第三带束层之间为交叉排列,所述第三带束层、所述第四带束层之间为交叉排列或同向排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带束层结构的全钢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带束层贴合于所述零度带束层外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带束层结构的全钢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零度带束层与所述第三带束层周向缠绕成一定角度,该角度为0~5
°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锋张雪令陈雪梅马小刚李明刘晶晶冯红领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