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避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5184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避震结构,它包括避震主体和转动连接于避震主体中心的转轴,所述避震主体内部分设为第一储油腔、第二储油腔、第一压缩腔以及第二压缩腔,所述转轴两侧分设有位于第一压缩腔内的第一压油叶片和位于第二压缩腔内的第二压油叶片;所述第一储油腔和第二储油腔内均通入氮气和油液,所述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内均注入油液,所述第一压油叶片将第一压缩腔分为第一压缩区和第一回流区,所述第二压油叶片将第二压缩腔分为第二压缩区和第二回流区,所述第一压油叶片和第二压油叶片上还设置有弹性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叶片摆动与油液的流动来实现缓冲避震,避震效果更好,适用的车型范围更广泛,并且重量较轻,体型较小,便于隐藏式安装。便于隐藏式安装。便于隐藏式安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避震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避震装置
,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避震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技术中,为了适应各种路段的颠簸,提高骑乘的舒适性,通常在自行车或者电动车上都会安装避震结构。当车辆行驶于凹凸不平的路面上时,其避震结构会被压缩,从而达到吸震的效果,进而减轻车辆的震动晃动,提高骑行的舒适度。
[0003]但是,就目前的自行车和电动车而言,其使用的避震结构大多都是常规的弹簧型避震器或者直筒式避震器。二者的避震行程均为直线型,导致整个避震器的长度较长,占用的空间较大,一方面在装车后比较显眼的暴露在外,影响到了整车的美观性,另一方面,车架和车轮在实际颠簸震动过程中并不是准确沿避震器的长度方向进行震动的,而是伴随有角度改变的倾斜式上下摆动,因此传统的直线型避震器只能吸收缓解小范围方向上的振幅,对于颠簸摆动幅度较大情况下的减震效果不太明显,稍显生硬。同时,常规的弹簧型避震器暴露在外,还容易受到外界恶劣天气环境的损伤,进而影响其使用寿命,并且弹簧型避震器重量也较大,增加了整车的重量和负担,尤其在爬坡时会减慢自行车的速度,使得人们骑行起来更加费劲。另外,一般的直筒式避震器内部空间较小,相应的内部油液也就比较少,因此避震效果有限,适用的车辆款式范围也就比较少。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避震结构,它通过叶片摆动与油液的流动来实现缓冲避震,避震效果更好,并且体型较小,便于隐藏式安装。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新型避震结构,它包括避震主体和转动连接于避震主体中心的转轴,所述避震主体内部分设为第一储油腔、第二储油腔、第一压缩腔以及第二压缩腔,所述转轴两侧分设有位于第一压缩腔内的第一压油叶片和位于第二压缩腔内的第二压油叶片;
[0007]所述第一储油腔和第二储油腔内均通入氮气和油液,所述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内均注入油液,所述第一压油叶片将第一压缩腔分为第一压缩区和第一回流区,所述第二压油叶片将第二压缩腔分为第二压缩区和第二回流区,所述第一压油叶片和第二压油叶片上还设置有弹性机构;
[0008]当转轴转动时,第一压油叶片和第二压油叶片能够分别在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内摆动并挤压油液;转轴正转时,第一压缩区内的油液能够进入第一储油腔和第一回流区,第二压缩区内的油液能够进入第二储油腔和第二回流区;转轴反转时,第一储油腔和第一回流区内的油液能够进入第一压缩区,第二储油腔和第二回流区内的油液能够进入第二压缩区;弹性机构能够在第一压油叶片和第二压油叶片摆动时形成缓冲。
[0009]进一步,所述第一压油叶片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和第一阻尼阀,所述第二压油叶
片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和第二阻尼阀,所述第一压缩区和第一储油腔之间通过第三单向阀和第三阻尼阀连通,所述第二压缩区和第二储油腔之间通过第四单向阀和第四阻尼阀连通;
[0010]当转轴正转时,第一压缩区内的油液能够通过第三阻尼阀进入第一储油腔并通过第一单向阀进入第一回流区,第二压缩区内的油液能够通过第四阻尼阀进入第二储油腔并通过第二单向阀进入第二回流区;当转轴反转时,第一储油腔内的油液能够通过第三单向阀进入第一压缩区,第一回流区内的油液能够通过第一阻尼阀进入第一压缩区,第二储油腔内的油液能够通过第四单向阀进入第二压缩区,第二回流区内的油液能够通过第二阻尼阀进入第二压缩区。
[0011]进一步,所述避震主体包括圆筒状的避震壳体以及分设两侧并与避震壳体形成封闭空间的两块盖板,所述转轴中部直径大于两端并成形有两处台阶,两块所述盖板紧贴台阶面并与转轴两端转动连接。
[0012]进一步,所述避震壳体两侧分别设置有连通第一储油腔的第一注气孔以及连通第二储油腔的第二注气孔,两块所述盖板上均设置有连通第一压缩腔的第一注油孔以及连通第二压缩腔的第二注油孔。
[0013]进一步,所述避震壳体内布置有环形分隔板并将避震壳体内部空间分成内圈空间和外圈空间,两块所述盖板分别紧贴环形分隔板两端面形成密封;
[0014]所述环形分隔板通过两块挡板固定在避震壳体内,且两块挡板将外圈空间分割为第一储油腔和第二储油腔,所述环形分隔板内壁上成形有两块弧形状的限位隔板,所述转轴中部转动安装在两块限位隔板之间,且两块限位隔板以及转轴将内圈空间分割为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
[0015]所述第一压油叶片和第二压油叶片均呈弧形状,且两者整体呈S型布置,所述第一压油叶片和第二压油叶片的边缘与环形分隔板内壁密封贴合。
[0016]进一步,两块所述限位隔板上分别设置有第五阻尼阀和第六阻尼阀,所述第五阻尼阀单向连通第一压缩区到第二回流区,所述第六阻尼阀单向连通第二压缩区到第一回流区,所述第五阻尼阀所需的开阀压力大于第三阻尼阀,所述第六阻尼阀所需的开阀压力大于第四阻尼阀。
[0017]进一步,所述弹性机构包括设置在两块限位隔板上的弧形导轨以及套设在弧形导轨上的多段弧形弹簧,所述第一压油叶片和第二压油叶片密封滑动连接在弧形导轨上并通过多段弧形弹簧与两块限位隔板相连接,第一压油叶片和第二压油叶片摆动时能够压缩和拉伸弧形弹簧。
[0018]进一步,两块所述盖板外侧中央均设置有环形座,每个所述环形座内安装有轴承,两个所述轴承内圈分别安装在转轴两端,所述环形座外端面还设置有轴承盖。
[0019]进一步,两块所述盖板外侧中央均设置有扭簧,所述扭簧另一头用于和车体后叉相接。
[0020]进一步,所述转轴两端均装配有螺栓,所述螺栓用于和车体后叉相接,所述避震主体底部设置有耳座,所述耳座用于和车架相连。
[0021]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0022]1.本专利技术通过避震主体内部构成的第一储油腔、第二储油腔、第一压缩腔和第二
压缩腔,配合转轴以及其上的第一压油叶片和第二压油叶片,在震动时依靠转轴的转动来带动第一压油叶片和第二压油叶片发生摆动,从而使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内的油液发生流动,通过双腔室油液的阻尼作用能够对第一压油叶片和第二压油叶片形成缓冲效果,进而反馈给转轴以及车体后叉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减缓车体的起伏波动。该结构设计区别于传统的直线型避震方式,转轴和叶片能够跟随车体后叉的震动发生转动,叶片受油液阻力的方向能够更符合车体震动的趋势,即缓冲减震作用更贴近车体的角度摆动,进而吸收缓解振幅的效果会更好,针对大幅度震动的避震效果也会较为明显,不会出现到达极限那种生硬的感觉,因此可适用于更多种类款式的车辆使用。
[0023]2.本专利技术通过弹性机构的设置,能够辅助第一压油叶片和第二压油叶片进行缓冲减震,使得整体的避震效果更佳;弧形弹簧的弹力可根据需求进行选择,因此在叶片受油液阻尼作用的基础上再加上弹性机构的辅助缓冲,可避震的极限震动幅度会有所提高,进而可适用于更多款型的车辆以及更严苛的地形。
[0024]3.本专利技术的避震壳体呈圆筒状结构,一方面可有效提高内部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避震主体(1)和转动连接于避震主体(1)中心的转轴(2),所述避震主体(1)内部分设为第一储油腔(101)、第二储油腔(102)、第一压缩腔(11)以及第二压缩腔(12),所述转轴(2)两侧分设有位于第一压缩腔(11)内的第一压油叶片(21)和位于第二压缩腔(12)内的第二压油叶片(22);所述第一储油腔(101)和第二储油腔(102)内均通入氮气和油液,所述第一压缩腔(11)和第二压缩腔(12)内均注入油液,所述第一压油叶片(21)将第一压缩腔(11)分为第一压缩区(111)和第一回流区(112),所述第二压油叶片(22)将第二压缩腔(12)分为第二压缩区(121)和第二回流区(122),所述第一压油叶片(21)和第二压油叶片(22)上还设置有弹性机构(5);当转轴(2)转动时,第一压油叶片(21)和第二压油叶片(22)能够分别在第一压缩腔(11)和第二压缩腔(12)内摆动并挤压油液;转轴(2)正转时,第一压缩区(111)内的油液能够进入第一储油腔(101)和第一回流区(112),第二压缩区(121)内的油液能够进入第二储油腔(102)和第二回流区(122);转轴反转时,第一储油腔(101)和第一回流区(112)内的油液能够进入第一压缩区(111),第二储油腔(102)和第二回流区(122)内的油液能够进入第二压缩区(121);弹性机构(5)能够在第一压油叶片(21)和第二压油叶片(22)摆动时形成缓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油叶片(21)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31)和第一阻尼阀(41),所述第二压油叶片(22)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32)和第二阻尼阀(42),所述第一压缩区(111)和第一储油腔(101)之间通过第三单向阀(33)和第三阻尼阀(43)连通,所述第二压缩区(121)和第二储油腔(102)之间通过第四单向阀(34)和第四阻尼阀(44)连通;当转轴(2)正转时,第一压缩区(111)内的油液能够通过第三阻尼阀(43)进入第一储油腔(101)并通过第一单向阀(31)进入第一回流区(112),第二压缩区(121)内的油液能够通过第四阻尼阀(44)进入第二储油腔(102)并通过第二单向阀(32)进入第二回流区(122);当转轴反转时,第一储油腔(101)内的油液能够通过第三单向阀(33)进入第一压缩区(111),第一回流区(112)内的油液能够通过第一阻尼阀(41)进入第一压缩区(111),第二储油腔(102)内的油液能够通过第四单向阀(34)进入第二压缩区(121),第二回流区(122)内的油液能够通过第二阻尼阀(42)进入第二压缩区(12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震主体(1)包括圆筒状的避震壳体(13)以及分设两侧并与避震壳体(13)形成封闭空间的两块盖板(14),所述转轴(2)中部直径大于两端并成形有两处台阶(200),两块所述盖板(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凯姬效印张泰山
申请(专利权)人:永祺中国车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