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缸内相对充气量的精确计算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53484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6:19
本申请提供一种发动机缸内相对充气量的精确计算方法,所述发动机缸内相对充气量的精确计算方法包括:获取发动机当前工况下的原始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以及原始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获取发动机当前工况下的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偏移值以及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修正系数;根据所述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偏移值获取修正后的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根据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修正系数获取修正后的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根据修正后的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以及修正后的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获取发动机缸内新鲜空气相对充气量。本方法可以精确计算缸内相对充气量,进而优化发动机缸内燃烧状态。而优化发动机缸内燃烧状态。而优化发动机缸内燃烧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缸内相对充气量的精确计算方法及装置


[0001]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涉及发动机控制
,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缸内相对充气量的精确计算方法、装置及发动机。

技术介绍

[0002]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全球汽车保有量逐年增长,随之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等问题,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当下所有主机厂共同的发展目标和研发趋势。对于传统燃油车来说,提高发动机缸内燃烧效率和热功转换效率,控制污染物生成,是汽车节能减排最直接、最有效的技术方案。而准确计算出发动机实际运行状态下的缸内新鲜充气量是优化发动机燃烧状态和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
[0003]现有的充量计算模型的精确度完全取决于燃烧室内部残余气体压力和转换因子的计算准确度。在工程应用过程中,发现发动机运行在瞬变工况时,燃烧室内部残余气体压力和转换因子的计算偏差较大。
[0004]因此,希望有一种技术方案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发动机缸内相对充气量的精确计算方法、装置及发动机,以解决上述至少一个问题。
[0006]基于上述目的,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缸内相对充气量的精确计算方法,所述发动机缸内相对充气量的精确计算方法包括:
[0007]获取发动机当前工况下的原始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以及原始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
[0008]获取发动机当前工况下的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偏移值以及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修正系数;
[0009]根据所述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偏移值获取修正后的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
[0010]根据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修正系数获取修正后的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
[0011]根据修正后的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以及修正后的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获取发动机缸内新鲜空气相对充气量。
[0012]可选地,所述获取发动机当前工况下的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偏移值以及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修正系数包括:
[0013]获取歧管压力计算值、歧管压力实测值;
[0014]根据所述歧管压力计算值、歧管压力实测值计算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偏移值;
[0015]根据所述歧管压力计算值、歧管压力实测值计算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修正系数。
[0016]可选地,所述获取歧管压力计算值包括:
[0017]获取空气质量流量、发动机转速、发动机排量;
[0018]根据空气质量流量、发动机转速、发动机排量计算出歧管压力计算值。
[0019]可选地,根据所述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偏移值获取修正后的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之前还包括:
[0020]判断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是否需要修正,具体步骤如下:
[0021]计算歧管压力实测值与歧管压力计算值的差值;
[0022]若差值的绝对值大于第一限值,则需要对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进行修正。
[0023]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偏移值获取修正后的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包括:
[0024]P
CmbCorrd
=P
Cmb

[0025]其中,P
CmbCorrd
代表修正后的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P
Cmb
代表原始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δ代表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偏移值。
[0026]可选地,所述根据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修正系数获取修正后的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之前还包括:
[0027]判断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是否需要修正,具体步骤如下:
[0028]计算歧管压力实测值与歧管压力计算值的差值;
[0029]若差值的绝对值大于第二限值,则需要对转化因子进行修正。
[0030]可选地,所述根据转化因子修正系数获取修正后的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包括:
[0031][0032]其中,fac
P2chCorrd
代表修正后的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fac
P2ch
代表原始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代表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修正系数。
[0033]可选地,所述根据修正后的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以及修正后的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获取发动机缸内新鲜空气相对充气量包括:
[0034][0035]其中,代表发动机缸内新鲜空气相对充气量,P
Clcd
代表歧管压力计算值,P
CmbCorrd
代表修正后的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fac
P2chCorrd
代表修正后的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
[0036]本说明书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缸内相对充气量的精确计算装置,所述发动机缸内相对充气量的精确计算装置包括:
[0037]第一获取装置,用于获取发动机当前工况下的原始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以及原始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
[0038]第二获取装置,用于获取发动机当前工况下的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偏移值以及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修正系数;
[0039]第一修正装置,用于根据所述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偏移值获取修正后的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
[0040]第二修正装置,用于根据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修正系数获取修正
后的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
[0041]第三获取装置,用于根据修正后的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以及修正后的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获取发动机缸内新鲜空气相对充气量。
[0042]本说明书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所述发动机采用如上述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缸内相对充气量的精确计算方法计算发动机缸内相对充气量。
[0043]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通过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动机缸内相对充气量的精确计算方法,可以实时计算出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换因子的修正系数以及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的偏移值,并根据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换因子的修正系数以及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的偏移值计算缸内相对充气量,确保发动机无论是在稳态工况还是瞬态工况下,都可以准确计算出缸内相对充气量,进而保证VVT控制、点火控制和增压控制等控制功能准确实施,这样不但可以优化发动机缸内燃烧状态,还可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附图说明
[004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5]图1为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动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缸内相对充气量的精确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缸内相对充气量的精确计算方法包括:获取发动机当前工况下的原始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以及原始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获取发动机当前工况下的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偏移值以及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修正系数;根据所述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偏移值获取修正后的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根据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修正系数获取修正后的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根据修正后的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以及修正后的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获取发动机缸内新鲜空气相对充气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缸内相对充气量的精确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发动机当前工况下的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偏移值以及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修正系数包括:获取歧管压力计算值、歧管压力实测值;根据所述歧管压力计算值、歧管压力实测值计算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偏移值;根据所述歧管压力计算值、歧管压力实测值计算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修正系数。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缸内相对充气量的精确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歧管压力计算值包括:获取空气质量流量、发动机转速、发动机排量;根据空气质量流量、发动机转速、发动机排量计算出歧管压力计算值。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缸内相对充气量的精确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偏移值获取修正后的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之前还包括:判断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是否需要修正,具体步骤如下:计算歧管压力实测值与歧管压力计算值的差值;若差值的绝对值大于第一限值,则需要对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进行修正。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缸内相对充气量的精确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偏移值获取修正后的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包括:P
CmbCorrd
=P
Cmb
+δ其中,P
CmbCorrd
代表修正后的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P
Cmb
代表原始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代表燃烧室残余气体压力偏移值。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缸内相对充气量的精确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气量转化因子修正系数获取修正后的歧管压力与缸内相对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强王廷伟苍贺成李家玲欣白宇宋同好张慧峰刘笑飞杜大瑞孙鹏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