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1366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5:43
本申请公开一种车辆,具有车辆本体,该车辆本体的至少部分由超材料结构制成,该超材料结构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叠设于第一板体和第四板体之间;第二板体包括: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一凹陷组件,第一支撑组件的第一端与第一凹陷组件的开口端连接,第一支撑组件的第二端与第一板体连接,并与第一凹陷组件之间形成第一空间;第三板体包括:第二支撑组件和第二凹陷组件,第二支撑组件的第一端与第二凹陷组件的开口端连接,第二支撑组件的第二端与第四板体连接,并与第二凹陷组件之间形成第二空间;其中,第一凹陷组件的开口端与第二凹陷组件的开口端连接,形成第三空间。形成第三空间。形成第三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


[0001]本申请涉及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车辆中的大部分部件均采用质轻且强度较大的材质来替代金属或合金部件等,以降低车辆的整体重量,达到车辆节能减排的目的。但是如何进一步地利用轻量化材料建造车辆等设备,来进一步地降低车辆的整体重量是当前普遍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具有车辆本体,所述车辆本体的至少部分由超材料结构制成,所述超材料结构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叠设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之间;所述第二板体包括: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一凹陷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凹陷组件的开口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并与所述第一凹陷组件之间形成第一空间;所述第三板体包括:第二支撑组件和第二凹陷组件,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凹陷组件的开口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板体连接,并与所述第二凹陷组件之间形成第二空间;其中,所述第一凹陷组件的开口端与所述第二凹陷组件的开口端连接,形成第三空间。
[0004]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凹陷组件和所述第二凹陷组件均包括有多个侧面板,多个侧面板的端部连接形成呈锥体结构的所述第一凹陷组件和所述第二凹陷组件。
[0005]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凹陷组件的相邻两个侧面板形成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二凹陷组件的相邻两个侧面板形成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和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相同或不同。
[0006]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夹角和所述第二夹角的取值范围是90度至180度。
[0007]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支撑面板,所述多个第一支撑面板的第一端平均分布连接在所述第一凹陷组件的开口端,且所述第一支撑面板与所述第一凹陷组件的侧面板之间形成第三夹角;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多个第二支撑面板,所述多个第二支撑面板的第一端平均分布连接在所述第二凹陷组件的开口端,且所述第二支撑面板与所述第二凹陷组件的侧面板之间形成第四夹角;其中,所述第三夹角和所述第四夹角的角度相同或不同。
[0008]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三夹角和所述第四夹角的取值范围为90度至180度。
[0009]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均为平板型结构,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均具有第一厚度,所述第一厚度范围为0.2mm至1mm;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均为折纸型结构,形成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的所述侧面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均具有第二厚度,所述第二厚度为0.2mm至1mm。
[0010]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厚度、所述第二厚度、所述第一夹角、所述第二夹角、所述第三夹角和/或所述第四夹角根据预设的力学性能参数的不同而不同。
[0011]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之间满足对称条件;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之间满足对称条件; 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的形状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中的至少一种。
[0012]上述方案中,如果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的形状为正方形,其边长为17.37mm;所述第一板体到所述第四板体之间具有第三厚度,所述第三厚度为15.98mm。
[0013]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三板体和\或所述第四板体的成型方式包括以下之一:通过冲压的方式制成;通过模具成型方式制成;通过注塑方式制成。
[0014]本申请提供的车辆,该车辆的至少部分采用超材料结构制成,该超材料结构的设计,不仅保证了强度足够大,且能够大大地减轻自身的重量,可以作为车辆的各种零部件或车身的制造材料,使车辆的整体重量大大降低,实现了车辆的节能。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申请中超材料结构的组成示意图一;图2为本申请中超材料结构的组成示意图二;图3为本申请中超材料结构组成示意图三;图4为本申请中超材料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5为图4中A

A的视觉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中超材料结构的夹芯层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中由多个超材料结构单胞形成的超材料结构板材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中超材料结构板材的夹芯层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0017]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实施例中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方式,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申请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0018]在本申请实施例记载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
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019]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第一\第二\第三”区分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0020]以下结合图1至图8对本申请实施例记载的超材料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0021]如图1所示,该超材料结构包括:第一板体10、第二板体20、第三板体30和第四板体40;其中,该第二板体20和该第三板体30叠设于该第一板体10和该第四板体40之间。
[0022]如图2所示,该第二板体20包括:第一支撑组件21和第一凹陷组件22,该第一支撑组件21的第一端与该第一凹陷组件22的开口端连接,该第一支撑组件21的第二端与该第一板体10连接,并与该第一凹陷组件22之间形成第一空间;所述第三板体30包括:第二支撑组件31和第二凹陷组件32,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凹陷组件32的开口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板体40连接,并与所述第二凹陷组件32之间形成第二空间;所述第一凹陷组件22的开口端与所述第二凹陷组件32的开口端连接,形成第三空间。
[0023]这里,该第一支撑组件21与该第一板体10之间的连接、第二支撑组件31与第四板体40之间的连接、第一支撑组件21与第一凹陷组件22之间的连接以及第二支撑组件31与第二凹陷组件32之间的连接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该第一支撑组件21与该第一板体10之间的连接、第二支撑组件31与第四板体40之间的连接、第一支撑组件21与第一凹陷组件22之间的连接以及第二支撑组件31与第二凹陷组件32之间的连接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这里的焊接方式可以为传统的焊接方式,也可以为通过焊接胶实现焊接。这里,焊接胶的形式不作限定,比如焊接胶可以为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具有车辆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本体的至少部分由超材料结构制成,所述超材料结构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叠设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之间;所述第二板体包括: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一凹陷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凹陷组件的开口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并与所述第一凹陷组件之间形成第一空间;所述第三板体包括:第二支撑组件和第二凹陷组件,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凹陷组件的开口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板体连接,并与所述第二凹陷组件之间形成第二空间;其中,所述第一凹陷组件的开口端与所述第二凹陷组件的开口端连接,形成第三空间;所述第一凹陷组件和所述第二凹陷组件均包括有多个侧面板,多个侧面板的端部连接形成呈锥体结构的所述第一凹陷组件和所述第二凹陷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陷组件的相邻两个侧面板形成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二凹陷组件的相邻两个侧面板形成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和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相同或不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和所述第二夹角的取值范围是90度至180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支撑面板,所述多个第一支撑面板的第一端平均分布连接在所述第一凹陷组件的开口端,且所述第一支撑面板与所述第一凹陷组件的侧面板之间形成第三夹角;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多个第二支撑面板,所述多个第二支撑面板的第一端平均分布连接在所述第二凹陷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森李司光王淼何海浪
申请(专利权)人:质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