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山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SPMT小车装船用船岸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50522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5: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船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SPMT小车装船用船岸连接装置,包括:跳板,架设在码头与船舶的甲板之间;缓冲组件,包括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相对间隔设置,第一缓冲件固定在码头的侧面,第一缓冲件设置有第一缓冲面;第二缓冲件固定在船舶的船舷侧,第二缓冲件设置有第二缓冲面;连接组件,设置于跳板的下方,一端转动连接在码头的侧面,另一端转动连接在船舷侧;连接组件的两侧均设置有缓冲组件;测量组件,用于检测跳板与甲板之间的高度差。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使得船舶与码头的相对位移和转角均位于设定的范围内,使得船舶与跳板之间高度差和夹角位于允许范围内,避免因高度差导致小车支座脱落或大型结构物应力集中。物应力集中。物应力集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SPMT小车装船用船岸连接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
,特别是涉及一种SPMT小车装船用船岸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海洋工程的迅速发展,大型沉箱、海上平台模块、船舶、沉管等大型结构物的运输需求逐渐增加。在大型结构物装船时,可使用自行式模块运输车(Self-propelled modular transporter,SPMT)装载,简称为SPMT小车。使用SPMT小车进行装船作业时,将船舶停靠在码头,在船舶与码头之间搭设栈桥,通过SPMT小车将大型结构通过栈桥运输至船舶上。SPMT小车装船具有重量大、效率高、操作检点、速度快、环境要求低等优点,但由于船舶水位变化、调载情况和载重变化,船舶吃水在时刻改变,会导致栈桥与船舶甲板之间存在相对位移和转角,使得栈桥与船舶甲板产生高度差,高度差的存在会导致装载过程中小车支座的脱落、大型结构物的应力集中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SPMT小车装船用船岸连接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栈桥与船舶甲板之间存在相对位移和转角,产生高度差,导致小车支座脱落或大型结构物应力集中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本专利技术所述SPMT小车装船用船岸连接装置,用于连接在码头与船舶之间,包括:
[0006]跳板,所述跳板架设在所述码头与所述船舶的甲板之间;
[0007]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一缓冲件和所述第二缓冲件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缓冲件固定在所述码头的侧面,所述第一缓冲件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缓冲件接触的第一缓冲面;所述第二缓冲件固定在所述船舶的船舷侧,所述第二缓冲件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缓冲件接触的第二缓冲面;
[0008]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设置于所述跳板的下方,所述连接组件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码头的侧面,所述连接组件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船舶的船舷侧;所述连接组件沿所述船舶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缓冲组件;
[0009]测量组件,所述测量组件用于检测所述跳板与所述甲板之间的高度差。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缓冲件和所述第二缓冲件均呈平行六面体形状,所述第一缓冲面与所述第二缓冲面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缓冲面与所述第二缓冲面的边缘轮廓对齐设置。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缓冲面和所述第二缓冲面之间的间隔位于所述码头的侧面与所述船舷侧之间间距的10%~20%的范围内。
[0012]优选地,所述测量组件包括垂直压杆、平行杆、支撑杆、差动变压式位移传感器定子和差动变压式位移传感器动子,所述支撑杆水平固定在所述码头的侧面,所述差动变压式位移传感器定子竖直固定在所述码头的侧面,所述差动变压式位移传感器动子滑动装配
在所述差动变压式位移传感器定子的内部,所述差动变压式位移传感器动子的下端与所述平行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平行杆的中部转动安装在所述支撑杆上,所述平行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垂直压杆的下端转动连接,所述垂直压杆的上端转动连接在所述跳板的下表面。
[0013]优选地,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多个连接板,多个所述连接板依次转动连接呈平板状,多个所述连接板中一端的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码头的侧面连接,多个所述连接板中另一端的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船舷侧连接。
[0014]优选地,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一转轴,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板插接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板的端部安装在同一根所述第一转轴上。
[0015]优选地,所述连接板的一侧间隔设置有多个凸起,所述连接板的另一侧间隔设置与所述凸起相适配的卡槽,所述连接板的凸起插入相邻连接板的所述卡槽内,所述第一转轴贯穿一个所述连接板的凸起与相邻所述连接板的所述卡槽的槽壁设置。
[0016]优选地,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码头侧基座和船舷侧基座,所述码头侧基座与所述码头可拆连接;所述船舷侧基座与所述船舶的船舷侧可拆连接;多个所述连接板中一端的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码头侧基座连接,多个所述连接板中另一端的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船舷侧基座连接。
[0017]优选地,所述码头侧基座与所述船舷侧基座上均固定有耳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耳板转动连接。
[0018]优选地,所述跳板包括跳板主体、引桥和连接轴,所述跳板主体的两端各通过一个所述连接轴连接一个所述引桥,所述引桥固定在所述甲板或所述码头上。
[0019]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SPMT小车装船用船岸连接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0020]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SPMT小车装船用船岸连接装置,在码头与船舶甲板之间架设供SPMT小车运行的跳板,且在码头侧面与船舷侧之间设置缓冲组件和连接组件,通过连接组件将码头与船舷侧连接,且连接组件相对于码头侧和船舷侧可转动,使得船舶相对于码头可具有一定范围内的转动和移动,当船舶靠近码头时,船舶与码头的相对位移受到连接组件长度的限制;通过设置于连接组件两侧的缓冲组件,使得船舶相对于码头出现转动时,缓冲组件中的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预先相互靠近碰撞,从而限制船舶的转动角度,从而使得船舶与码头的相对位移和转角均位于设定的范围内,同时通过测量组件对船舶甲板与跳板之间高度差进行监测,使得船舶与跳板之间高度差和夹角位于允许范围内,避免因高度差导致SPMT小车支座脱落或大型结构物应力集中。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SPMT小车装船用船岸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2]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SPMT小车装船用船岸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3]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SPMT小车装船用船岸连接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0024]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连接组件的俯视示意图;
[0025]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测量组件的示意图;
[0026]图中,100、码头;200、船舶;
[0027]1、跳板;11、跳板主体;12、引桥;13、连接轴;2、连接组件;21、码头侧基座;211、凹
槽;212、支撑杆;22、船舷侧基座;23、第一连接板;24、第二连接板;25、第一转轴;26、耳板;3、缓冲组件;31、第一缓冲件;32、第二缓冲件;4、测量组件;41、垂直压杆;42、平行杆;43、差动变压式位移传感器定子;44、差动变压式位移传感器动子;45、第二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28]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9]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SPMT小车装船用船岸连接装置,用于连接在码头与船舶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跳板,所述跳板架设在所述码头与所述船舶的甲板之间;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一缓冲件和所述第二缓冲件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缓冲件固定在所述码头的侧面,所述第一缓冲件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缓冲件接触的第一缓冲面;所述第二缓冲件固定在所述船舶的船舷侧,所述第二缓冲件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缓冲件接触的第二缓冲面;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设置于所述跳板的下方,所述连接组件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码头的侧面,所述连接组件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船舶的船舷侧;所述连接组件沿所述船舶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缓冲组件;测量组件,所述测量组件用于检测所述跳板与所述甲板之间的高度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SPMT小车装船用船岸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件和所述第二缓冲件均呈平行六面体形状,所述第一缓冲面与所述第二缓冲面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缓冲面与所述第二缓冲面的边缘轮廓对齐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SPMT小车装船用船岸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面和所述第二缓冲面之间的间隔位于所述码头的侧面与所述船舷侧之间间距的10%~20%的范围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SPMT小车装船用船岸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组件包括垂直压杆、平行杆、支撑杆、差动变压式位移传感器定子和差动变压式位移传感器动子,所述支撑杆水平固定在所述码头的侧面,所述差动变压式位移传感器定子竖直固定在所述码头的侧面,所述差动变压式位移传感器动子滑动装配在所述差动变压式位移传感器定子的内部,所述差动变压式位移传感器动子的下端与所述平行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平行杆的中部转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立新杨勇童恺旻刘力英黄雪阳郑翔之马会环倪芃芃孙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