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置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32498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4 17: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悬置结构,包括:悬置壳体,所述悬置壳体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待减振件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与车身相连;其中,所述悬置壳体内设有第一减振件,所述悬置壳体外设有第二减振件。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悬置结构,将悬置结构连接于车身与待减振件之间。通过在悬置结构内部的安装腔中设置第一减振件,在悬置结构与车身之间设置第二减振件,可形成多级缓冲减振结构,从而当待减振件向车身传递振动时,可通过多级缓冲减振结构的缓冲减振作用以减小车身振动,提高乘客的驾驶舒适感。提高乘客的驾驶舒适感。提高乘客的驾驶舒适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悬置结构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悬置
,尤其是涉及一种悬置结构及具有该悬置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不仅仅是代步工具,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享受。因此顾客对于整车的品质、驾乘体验要求与日俱增,也日益成为各大主机厂竞争的焦点。其中,为实现变速器、发动机性能最大化,实现整车能量高效利用,整车布置油冷器、中冷器等换热器,确保被冷却件油温、进气温度满足整车需求,实现动力最大化。而受限于整车布置限制。上述的换热器等结构需要安装在车身上,但是换热器等结构自身存在不规律性振动。因此,各换热器等结构会将振动传递至车身上,导致顾客感受到方向盘振动,地板振脚,造成顾客严重抱怨,影响驾驶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悬置结构,用于解决待减振件在工作时将自身振动传递至车身,影响乘客的驾驶舒适性的问题。
[000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悬置结构,包括:悬置壳体,所述悬置壳体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待减振件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与车身相连;其中,所述悬置壳体内设有第一减振件,所述悬置壳体外设有第二减振件。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悬置结构,将悬置结构连接于车身与待减振件之间。通过在悬置结构内部的安装腔中设置第一减振件,在悬置结构与车身之间设置第二减振件,可形成多级缓冲减振结构,从而当待减振件向车身传递振动时,可通过多级缓冲减振结构的缓冲减振作用以减小车身振动,提高乘客的驾驶舒适感。
[000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悬置结构,所述第一减振件包括第一子弹簧和第二子弹簧,所述第一子弹簧和所述第二子弹簧间隔开分布。
[000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悬置结构,所述第一子弹簧的两端分别弹性抵压于所述悬置壳体的相对分布的两个内壁。
[000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悬置结构,所述第二子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悬置壳体的内壁相对固定,且另一端与所述悬置壳体的内壁间隔开。
[000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悬置结构,所述第一子弹簧为多个且间隔开分布于所述悬置壳体内,和/或所述第二子弹簧为多个且间隔开分布于所述悬置壳体内。
[001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悬置结构,所述第一子弹簧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子弹簧的长度,且所述第一子弹簧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子弹簧的外径。
[001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悬置结构,所述第二减振件构造为减振弹簧,所述第二连接部构造为在所述悬置壳体凸出的连接柱,所述减振弹簧套设于所述连接柱外,所述连
接柱用于与车身螺纹连接。
[001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悬置结构,所述连接柱为多个,且间隔开分布于所述悬置壳体的同一侧。
[001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悬置结构,所述悬置壳体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相连且呈台阶式分布,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中的至少一个设有第一减振件和所述第二减振件。
[0014]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001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悬置结构。
[0016]所述车辆和上述的悬置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17]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9]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悬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悬置结构的正视图;
[0021]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悬置结构的左视图;
[0022]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悬置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0023]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悬置结构的俯视图;
[0024]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悬置结构的正面剖视图。
[0025]附图标记:
[0026]悬置结构100,
[0027]悬置壳体1,安装腔11,连接柱12,安装孔13,第一部分14,第二部分15,
[0028]第一减振件2,第一子弹簧21,第二子弹簧22,第二减振件3。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0]如无特殊的说明,本申请中的前后方向为车辆的纵向,即X向;左右方向为车辆的横向,即Y向;上下方向为车辆的竖向,即Z向。
[0031]下面参考图1

图5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悬置结构100,包括:悬置壳体1、第一减振件2及第二减振件3。需要说明的是,悬置壳体1构造为类似盒状的结构,且在悬置壳体1内形成有安装腔11,安装腔11用于安装第一减振件2。以及,悬置壳体1还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将悬置壳体1的一侧通过第二连接部实现与车身的相连,且相对应的另一侧通过第一连接部实现与待减振件的相连。其中,悬置结构100可与车身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进行固定连接。
[0032]其中,悬置结构100的安装腔11内设置有第一减振件2,悬置结构100的一侧与车身之间设置有第二减振件3,由此可形成多级减振结构,可根据振动强度逐级加强悬置结构100对车身和待减振件的缓冲减振效果。
[0033]也就是说,悬置壳体1连接于车身和待减振件之间以用于缓冲减振车身或待减振件。可以理解的是,当汽车出现突发事件时,悬置结构100在经过外部冲力的作用下通过减振件以调节悬置结构100与待减振件的振动频率,从而对待减振件进行缓冲减振;和/或当汽车正常行驶时,待减振件由于自身不断振动可将振动传递至车身上,通过减振件以调节悬置结构100与待减振件的振动频率,从而对车身进行缓冲减振。
[0034]由此,通过悬置结构100的设置提高了待减振件在水平方向和/或竖直方向的缓冲减振效果,且降低了损伤待减振件的可能性,提高了待减振件的使用寿命。以及,通过悬置结构100避免了振动传递至车身,从而减小了车身的振动频率,进而提高乘客的驾驶舒适性,避免乘客抱怨等。其中,待减振件可为油冷器、中冷器等换热器。
[003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悬置结构100,将悬置结构100连接于车身与待减振件之间。通过在悬置结构100内部的安装腔11中设置第一减振件2,在悬置结构100与车身之间设置第二减振件3,可形成多级缓冲减振结构,从而当待减振件向车身传递振动时,可通过多级缓冲减振结构的缓冲减振作用以减小车身振动,提高乘客的驾驶舒适感。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悬置壳体(1),所述悬置壳体(1)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待减振件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与车身相连;其中,所述悬置壳体(1)内设有第一减振件(2),所述悬置壳体(1)外设有第二减振件(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件(2)包括第一子弹簧(21)和第二子弹簧(22),所述第一子弹簧(21)和所述第二子弹簧(22)间隔开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弹簧(21)的两端分别弹性抵压于所述悬置壳体(1)的相对分布的两个内壁。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弹簧(22)的一端与所述悬置壳体(1)的内壁相对固定,且另一端与所述悬置壳体(1)的内壁间隔开。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弹簧(21)为多个且间隔开分布于所述悬置壳体(1)内,和/或所述第二子弹簧(22)为多个且间隔开分布于所述悬置壳体(1)内。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学伟张雷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