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力产生机构和压力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2945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4 17:38
一种阻尼力产生机构,包括:第一流路形成部,其形成供流体流经的流路;第一阀,其被构造为控制流体在流路中的流动;背压室形成部,其形成被构造为向第一阀施加背压的背压室;第二流路形成部,其包括连接至背压室的多个连接流路;以及第二阀,其被设置为面对第二流路形成部并且被构造为控制流体在多个连接流路中的流动。流动。流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阻尼力产生机构和压力减震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阻尼力产生机构和一种压力减震器。

技术介绍

[0002]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阻尼力调节型液压减震器,其通过由背压式的主阀和压力控制阀控制由于活塞在缸体内部的滑动而在环形油路与储油器之间产生的油液的流动,从而产生阻尼力。
[0003]引用列表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JP

A

2009

281584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技术问题
[0007]为了控制用于通过背压室调节阻尼力的阻尼阀的开阀特性,可以通过阀来控制流体在连接至背压室的连接流路中的流动。此处,为了控制流体在连接流路中的流动,考虑通过阀来调整连接流路的开度。然而,在阀相对于连接流路的开度较小的状态下,与流过连接流路的流体的流量相对应,由阀而改变的连接流路的开口面积的变化量大。因此,在阀相对于连接流路的开度较小的状态下,难以通过阀控制流体在连接流路中的流动。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有助于在阀相对于连接流路的开度小的状态下阀对流体在连接至背压室的连接流路中的流动的控制。
[0009]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0]为了该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阻尼力产生机构,包括:第一流路形成部,该第一流路形成部形成供流体流经的流路;第一阀,该第一阀被构造为控制所述流体在所述流路中的流动;背压室形成部,该背压室形成部形成被构造为向所述第一阀施加背压的背压室;第二流路形成部,该第二流路形成部包括连接至所述背压室的多个连接流路;以及第二阀,该第二阀设置为面对所述第二流路形成部并且被构造为控制所述流体在多个所述连接流路中的流动。
[0011]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在阀相对于连接至背压室的连接流路的开度小的状态下,通过阀容易地控制流体在连接流路中的流动。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液压减震器的整体视图。
[0014]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外阻尼器的截面图。
[0015]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主阀部和阻尼力调节部的局部截面图。
[0016]图4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导向阀和导向阀座的视图。
[0017]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导向阀座的视图。
[0018]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液压减震器的操作的视图。
[0019]图7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外阻尼器中油的流动的视图。
[0020]图8是示出应用了第二实施例的阻尼力调节部的视图。
[0021]图9是示出应用了第三实施例的阻尼力调节部的视图。
[0022]图10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阻尼力调节部的视图。
[0023]图11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阻尼力调节部的视图。
[0024]图12是示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阻尼力调节部的视图。
[0025]参考标记列表
[0026]1:液压减震器
[0027]11:缸体
[0028]20:杆
[0029]30:活塞部
[0030]50:主阀部
[0031]51:主阀
[0032]52:主阀座
[0033]54:主流路
[0034]60:阻尼力调节部
[0035]65:按压部件
[0036]67:盖部
[0037]68:背压产生机构
[0038]68P:背压室
[0039]70:导向阀
[0040]75:导向阀座
[0041]77:内导向流路
[0042]78:外导向流路
[0043]100:外阻尼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
[0045]<第一实施例>
[0046][液压减震器1的构造与功能][0047]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液压减震器1的整体视图。
[0048]如图1所示,液压减震器1包括:缸体部10,其容纳油;和杆20,其设置为一侧可滑动地插入至缸体部10中并且另一侧从缸体部10突出。此外,液压减震器1包括设置于杆20的一侧的端部处的活塞部30和设置于缸体部10的一侧的端部处的底部40。此外,液压减震器1包括设置于缸体部10的外侧并产生阻尼力的外阻尼器100。
[0049]在下列描述中,将图1所示的缸体部10的长度方向称为“轴向”。将缸体部10的在轴向上的下侧称为“一侧”,并且将缸体部10的上侧称为“另一侧”。
[0050]图1所示的缸体部10的左右方向称为“径向”。在径向上,将中心轴线侧称为“径向内侧”,并且将远离中心轴线的一侧称为“径向外侧”。
[0051][缸体部10的构造和功能][0052]缸体部10包括:缸体11,其容纳油;外筒体12,其设置于缸体11的径向外侧;以及阻尼器罩壳13,其设置于缸体11的径向外侧,并进一步位于外筒体12的径向外侧。
[0053]缸体11形成为筒状,并且在另一侧具有缸体开口11H。
[0054]外筒体12形成为筒状。此外,在外筒体12与缸体11之间形成有连通路径L。外筒体12在面对外阻尼器100的位置处包括外筒体开口部12H和外连接部12J。外连接部12J用作与外阻尼器100的连接部,外阻尼器100限定油的流路并且朝径向外侧突出。
[0055]阻尼器罩壳13形成为筒状。此外,用于储存油的储液室R形成于阻尼器罩壳13与外筒体12之间。储液室R伴随着杆20相对于缸体11的相对移动而吸收缸体11中的油或将油供给至缸体11中。此外,储液室R储存从外阻尼器100流出的油。阻尼器罩壳13在面对外阻尼器100的位置处包括罩壳开口部13H。
[0056][杆20的构造和功能][0057]杆20是沿着轴向延伸的杆状部件。杆20的一侧连接至活塞部30。杆20的另一侧通过例如连结部件(未图示)等连接至车体。杆20可以是具有中空内部的中空杆或不具有中空内部的实心杆。
[0058][活塞部30的构造和功能][0059]活塞部30包括:活塞本体31,其包括多个活塞油路口311;活塞阀32,其打开和关闭活塞油路口311的另一侧;以及弹簧33,其设置于活塞阀32与杆20的一侧端部之间。活塞部30将缸体11中的油分隔成第一油室Y1和第二油室Y2。
[0060][底部40的构造和功能][0061]底部40包括阀座41、设置于阀座41的另一侧处的止回阀部43、以及沿轴向设置的固定部件44。底部40将第一油室Y1和储液室R隔开。
[0062][外阻尼器100的构造和功能][0063]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外阻尼器100的截面图。
[0064]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主阀部50和阻尼力调节部60的局部截面图。
[0065]在下面的描述中,图2所示的外阻尼器100的长度方向(即,与缸体部10的轴向(见图1)交叉的交叉方向(例如,大致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阻尼力产生机构,包括:第一流路形成部,该第一流路形成部形成供流体流经的流路;第一阀,该第一阀被构造为控制所述流体在所述流路中的流动;背压室形成部,该背压室形成部形成背压室,所述背压室被构造为向所述第一阀施加背压;第二流路形成部,该第二流路形成部包括连接至所述背压室的多个连接流路;以及第二阀,该第二阀被设置为面对所述第二流路形成部,并且被构造为控制所述流体在多个所述连接流路中的流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力产生机构,其中,所述第二阀对多个所述连接流路的控制操作至少部分不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力产生机构,其中,所述第二流路形成部包括具有不同形状的多个所述连接流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力产生机构,其中,多个所述连接流路包括与所述第二阀相面对的流路截面积不同的所述连接流路。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力产生机构,其中,多个所述连接流路包括朝向所述第二阀的突起高度不同的所述连接流路。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力产生机构,其中,所述第二流路形成部包括突起部,该突起部分别与多个所述连接流路相邻地设置,并且向所述第二阀突出以能够与所述第二阀接触。7.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阻尼力产生机构,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野刚太柳泽力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